豆沙镇里品融合,石门关上忆变迁一一昭通地标体验

沧海

<p class="ql-block">豆沙关古镇是来云南昭通必去的景点之一。因它是盐津县的历史文化名镇,拥有超过2200年的建制史。作为南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这是现存秦代五尺道、隋唐军事遗址、僰人悬棺等文化遗存。</p> <p class="ql-block">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军南征至石门关(今豆沙关),守关将领以混入沙中的豌豆为难,要求蜀军分离后方可过关。诸葛亮命士兵编竹筛一夜分拣成功,守军叹服其智慧,后人遂称此地为“豆沙关”。</p> <p class="ql-block">古镇内有许多古色古香 的商铺和“马栈”,悬挂着古匾额和楹联,充满了历史韵味。</p> <p class="ql-block">从古镇中心石板路上穿过,去往石门关时,恰逢一家人在办喜丧宴。衔道一边摆了长长的双排桌椅,有几十人在忙碌地上菜、吃宴、聊天……不同家庭、民族、职业的人们,就这样在窄得不能四人并行的小街上相聚,听着丧乐,忆着故人,说着祝福与关照的话语,场面热闹而温馨。</p> <p class="ql-block">五尺道据说是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开凿的连接中原、四川与云南的古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又称滇僰古道,是连接云南与内地最古老的官道。秦朝建国初期,秦始皇为扩大帝国版图,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派遣将军常頞(è)率军筑路置吏,这条路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五尺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五尺道以宜宾为起点,经昭通、曲靖到达昆明,长1000余公里,由于道路宽仅五尺(约今1.15米),故史称“五尺道”。</span>现存的350米秦代五尺道,青石阶上保留240余个马蹄印痕,是迄今为止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驿道遗迹,更印证了古代商贸与马帮运输的繁盛。</p> <p class="ql-block">走在五尺道上,沿山体一侧还可见记录了唐代的历史信息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唐袁滋摩岩。向隔江对岸的壁立岩石上望去,</span>古代僰人文化的遗存一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僰人 悬棺</span>,虽没剩几片棺木,但仍谜一般地挂在石壁上。</p> <p class="ql-block">站在石门关上,四面景色各有不同,山路、绝壁、峡谷、河流皆可一目了然,难怪它会成为通往河西走廊与甘南地区的要隘。</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眼前开阔起来,关河峡谷现存五道并行景观出现:秦汉五尺道、关河古水道、昆水公路(1936)、内昆铁路(1960)、水麻高速(2004),形成了跨越2000余年的交通史标本。‌‌</p> <p class="ql-block">再次返回豆沙关古镇,中午时光街道上行人已少,细观两侧建筑,新旧相间,虽有些杂乱,但总体还呈现着质朴的样子,仍令人流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