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叹》觅回音(27)加利利湖——一块被神抚平的碧玉

又一村

<h1></h1><h3><br></h3><h3>【又一村】摄图漫笔</h3><br><p><b><font color="#167efb"> 《千年一叹》觅回音(27)</font></b></p><br><h3>【昵 称】又一村<br>【美篇号】1358843</h3><br><b><font color="#9b9b9b">三.以色列篇</font></b><br><div><b><font color="#9b9b9b"><br></font></b></div> <div><br></div><h1><b><font color="#167efb">加利利湖——一块被神抚平的碧玉</font></b></h1><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余秋雨站在加利利湖畔,湖水如一块被神抚平的碧玉,倒映着戈兰高地的轮廓。两千年前,耶稣曾在此呼召渔夫为门徒;如今,湖面游弋着观光船,而岸边餐厅正烹饪着同一种"圣彼得鱼"。提比利亚的罗马遗址与基布兹农庄交错,黑玄武岩的古城墙下,犹太少年踩着滑板掠过。<div><br></div> <br>  余秋雨写道:<div><font color="#9b9b9b"><i>  "这湖水记得太多——门徒的渔网、十字军的盾牌、叙利亚的炮火——却依然平静。或许真正的神迹不是水上行走,而是战火与信仰冲刷千年后,湖畔居民仍能像《塔木德》时代的先人一样,在黄昏撒网,在晨光中收网。"</i></font></div><div> 湖水沉默,将历史的重量化为温柔的粼光。<div><br></div></div> <br>  四月下旬的中东已经有些炎热,尤其刚刚经历了迦百农无遮无掩炎热,加利利湖那份凉爽是真的沁人心脾,加利利湖,在圣经里就是一片海,叫提比利亚。<div><br></div> <br>  眼前的加利利湖,在基督徒看来,它的一滴水一块石,周边生长的一草一木,都如神迹一般存在。据说,那些信徒们终生都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毕其全力要来走上一遭,在他们看来,来这儿就可以感受耶稣的呼吸,看到彼得在这里打渔。<div><br></div> <br>  如果不谈宗教的意义,我感到眼前的加利利湖一点也不美,远处是一座起伏平缓的山峦,山坡上有一些白色的平房点缀,湖面不时有些游船、摩托艇驶过,可能没有了太阳,湖水也不见得清澈。不要说江浙的西湖太湖,上海的淀山湖都比它要漂亮。<div><br></div> <br>  人就是这样奇怪的一种动物,因为某个地方的某些传说,可以把毫不起眼的东西加以神化,那些传说也仿佛变成了一段真实的故事,进而深刻映入人们的脑海中。初见加利利湖的那一刻正好站在阳光明媚的八福山上,周边长满了花草,导游说起多少年多少年前耶稣也站在这个地方传道并注目这片海,实在觉得神圣而又遥不可及。就像我们常说的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因为某个人的存在,所有关于这座城市的记忆都会变得鲜活而美好,仿佛它的四季更替也像那个人的一呼一吸。<div><br></div> <br>  就在这样的湖面上要漂泊一个小时,还好同船有个来自四川的小徐娘旅游团,唱唱跳跳倒也气氛热闹。<div><br></div> <br>  船上还有一个升国旗的仪式,众人很兴奋,都为在异国他乡能升五星红旗而为祖国自豪。后来发现临近的一艘船上乘坐的是印度游客,也在升印度的国旗。想来这升国旗也是一种招徕游客的手段罢了,和国家无关。<br><div><br></div> <h1><b><font color="#9b9b9b"><br></font></b></h1><h1><b><font color="#9b9b9b">附:</font></b></h1><div><b><font color="#9b9b9b"><br></font></b></div> 在《千年一叹》中,同一片水域,有时候说是提比利亚湖,有时说加利利湖,到底是不是同一片湖泊,我问了eepseek,答案如下:<br> 两个名称确实指向同一片水域,但侧重点有所不同:<br> 加利利湖(Sea of Galilee)是国际通用名称,源自《圣经》记载,是耶稣传道的主要区域。提比利亚湖(Lake Tiberias)是现代以色列官方名称,得名于湖畔罗马时期建立的提比利亚城(Tiberias)。在《千年一叹》中使用"加利利湖"时侧重其宗教神圣性(耶稣行走水面、召唤门徒等)。而使用"提比利亚湖"时更多描写湖畔现代城镇与古罗马遗址的共存。如今以色列官方地图标注为"Yam Kinneret"(希伯来语"竖琴海",因湖形似竖琴),但国际交流仍沿用"提比利亚湖"名称,而基督教文献坚持使用"加利利湖"。<br> 这片淡水湖就像它的多个名字一样,承载着犹太、基督教与罗马文明的层叠记忆,成为身份认同的微妙注脚。<br><div><br></div> <div><br></div><div>谢谢观赏</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