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近照 中山路在青岛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占据着岛城人的中心位置,是青岛的“名片”,被称青岛的“母脉”,是人们最为熟悉和喜爱的商业街。<br> 世纪之初,中山路一带仅有一两个小村庄,1897年11月,德国武力强占青岛,青岛开埠方辟为南起前海栈桥北止大窑沟的一条城市道路。中山路原分为两段,南段是栈桥至德县路,名斐迭里街,属德国等欧美侨民居住,史称“青岛区”,也叫“欧人区”;北段自德县路至大窑沟,名山东街,属国人居住的“鲍岛区”,也称“华人区”,俗称大马路。 <br> 日本占领青岛以后,这条路南段改名为静冈町,北段大部分改名为山东町,日本侵略者又将德占时期北京街(今北京路)以北一段与相邻的德占时期皇帝街的南段(今堂邑路,皇帝街北段即今馆陶路)合并,称为所沢(泽)町。中山路还留下了日本商号的一些遗迹。<br> 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将堂邑路分出,南北段合并,更名为山东路。1929年5月22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路。沦陷时期改为山东路,抗战胜利后又复名中山路,路名一直沿用至今。<br> 由于居区的分别,中山路的商业格局就形成了洋行与华人店铺分据南北的局式。青岛解放前夕,中山路的店铺仍残存着这种旧的斑痕。<br> 三、四十年代,随着青岛城市规模的扩展,以中山路为轴线的青岛中心商区已经形成,中山路上银行、商店、饭店以及影剧院鳞次栉比,包括中山路附近的河南路、天津路、北京路、海泊路、潍县路,商店、饭店、旅店也比比皆是。这片中心商业区就是几代青岛人亲切地称做"街里"的地方,“逛街里”是当年青岛人时尚的消闲方式。旧中国的五十年中,“逛街里”的青岛人不仅用消费娱悦了自己,而且怀着朴素的爱国之情,用老青岛们的消费造就和支撑了一批仍然林立在中山路上的华商老字号,诸如:福禄寿、春和楼、宏仁堂、盛锡福以及那爿字号鲜明的青岛国货公司。当年的“国货”二字在中国人的心中是何等的荡气回肠 这是德占初期青岛的中山路南端平面图 栈桥码头是当年德国人在青岛登陆的码头,当时的栈桥可真是不堪重负,大船由于吃水深不能靠近,只能靠着小船来回跑,直到小港(1901年竣工)大港一号码头(1904年竣工)才得以缓解。<br> 这里靠近青岛火车站,所以,在中山路南端建有许多的旅馆,商行,洋行,港务局用房,海关办公楼,等等。 这是民国时期的青岛中山路南端,面向大海的建筑就是国际俱乐部。初期的使用功能定位为社交场所,旨在促进当地商政军界人士交流。<br> 建成初期花园内设露天酒吧,成为观海休闲场所。建筑布局强调空间引导,入口设计需绕行长廊后登梯进入主厅 建于中山路1号的青岛国际俱乐部,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中山路1号,始建于1910年(也有说法是1905年),由德国建筑师库尔特·罗克格设计,保尔·弗里德里希·里希特施工。当时是用于上层欧人的社交圈。<br> 她与中山路水师饭店(海军俱乐部建于1901年)和莱阳路8号的海军军官俱乐部(建于1907年)统称三大俱乐部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这是俱乐部南面的兰山路立面图画 该建筑采用德国青年派风格,主体为二层结构,配有红瓦大坡屋顶及花岗岩窗台、檐口,入口处设有露天平台和金属栅栏围合的花园。建成后,这个花园中设立了一个带有遮篷座席的露天酒吧,成为观海休闲场所 设计师 拉察罗维茨完成了青岛俱乐部的内部装饰设计。如同德国人的习惯,在大型楼梯间的前厅里留出一个存衣处。俱乐部的底层有一间游戏室、一个台球厅和一间有若干舒适座椅的阅览室,同时还有若干办公室。二层设有一个很大的餐厅,整个过程都采用了高档木装修 其东南两面各有不同规模的露台出挑。此外,当时的经理室和秘书住房也设在这里。俱乐部在地下室里还设有一个造型粗朴的酒窖、一个带配菜室的厨房、一个洗衣间、楼内设备及工具间、几个储藏室以及若干仆人用房 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后,改为采用会员制的国际俱乐部。1949年后,该俱乐部停办,后作为中苏友好协会和青岛市科技协会的办公楼。2009年,青岛国际俱乐部旧址被以商用的形式重新启用。2023年7月15日,该建筑被改为青岛首家实景沉浸式文旅商业综合体 阶梯式递进的青岛俱乐部南向立面讲究尺度,明朗简洁,粗样的花岗岩石料仅用于窗台和檐口。俱乐部虽然仅为二层,但却有一个远比第二层高出许多的红瓦大坡屋顶,坡顶与主立面凸出的巨大山墙交汇,形成了顶部为露天平台的宽大入口,由此通向俱乐部与威廉帝岸之间一个被低矮的金属栅栏圈成的小型花园。<br> 俱乐部建成后,这个花园中便设立了一个带有若干遮篷座席的露天酒吧,成了一年中有八九个月的时间可以尽情享受海景的宜人去处。与同期其它德国建筑不同的是,俱乐部设计者要求来访问者从楼西侧的边房入门后,先顺沿斜对角方向绕进宽敞的长廊,再由长廊尽头处走上楼梯 这是俱乐部的后花园,,解放后这里曾是聚会活动场所,并是不错的露天电影院 这是中山路与兰山路向西的街景,远处是火车站,兰山路向西布满各类洋行,建筑充满欧式风貌,右边的建筑就是海关办公楼和海关公寓楼 这是近景 这就是位于兰山路3号门与中山路2号门的胶澳海关楼,建于1901年。<br> 靠近中山路的是海关办公楼,后面的两栋是海关公寓楼。后搬至新疆路16号。<br> 日占时期在此建了日本水兵俱乐部,称日本水交社。解放后,被市政府交际处所用,现为海关大楼 办公楼近景 这是公寓楼近景 这是民国时期的青岛中山路南部街景 这是德占时期青岛的中山路一带的鸟瞰图画,这时的大港一号码头已经建成,兰山路金融街的许多建筑已经陆续搬走,海关公寓虽然未搬至新疆路(新海关大楼建成于1913年),<br> 靠近广西路与中山路口的小平房建筑是中山路9号建于1901年的特伦德尔旅馆,后改为胶州饭店。1912年又被哈利洋行并购 这是局部放大图 在中山路17号的胶州旅馆建于1903年,它在湖南路还有个门是湖南路44号。在路口有个标志性的漂亮塔楼。在湖南路上还有个图书馆 这是位于中山路6号的总督府建设局局长官邸的西立面 这是德占初期青岛中山路与广西路,湖南路的鸟瞰图画,近处的建筑是中山路9号的特伦德尔旅馆,远处的是贝尔学生公寓。当时中山路还未成形,许多地方还是空地 胶州旅馆,青岛历史优秀建筑,总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此建筑外观装饰精美,清水砖墙饰面,临街建有3米高的红砖圆券式大窗。造型似以德国古典复兴样式为主,又融合了折衷主义风格,形成了奢华的立面形象。建筑临街的屋檐上部采用四分扁圆券洞口,红砖作线脚装饰,砌出墙角隅石。尽管在近百年中数易其主,但大部分门窗和室内的硬木地板却依然保持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