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新安江,古称渐江、浙江,又称徽港,钱塘江水系干流上游段,发源于安徽徽州(今黄山市)休宁县境内,东入浙江省西部,经淳安至建德与兰江汇合后为钱塘江干流桐江段、富春江段,东北流入钱塘江,是钱塘江正源。</p><p class="ql-block"> 干流长373公里,流域面积1.1万多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 新安江作为跨省河流,在安徽省境内流经黄山市的休宁县、歙县等地,干流长度达242.3公里,占全流域的65%。</p><p class="ql-block"> 由歙县街口镇流入浙江省淳安县境内(千岛湖所在地),至建德市梅城镇与兰江汇合始称桐江,至桐庐县桐庐镇与分水江汇合,始称富春江(其中桐庐县段称桐江),东江嘴以下称钱塘江。</p> <p class="ql-block"> 新安江是黄山市境内最大河流,上游名率水,发源于休宁县六股尖,至屯溪区与横江汇合后称新安江,黄山境内又称为渐江。</p><p class="ql-block"> 新安江全长359公里,流域面积11674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率水、横江、练江等。</p> <p class="ql-block"> 率水是新安江上游,河长156公里,流域面积1488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横江全长82公里,流域面积1053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练江长66.5公里,流域面积1601平方公里,占新安江流域(安徽境内)面积的24.4%。</p> <p class="ql-block">练江</p><p class="ql-block"> 是新安江上游的一条比较大的支流,位于左岸,发源于黄山之东麓,主干扬之河自源头起,流经绩溪县,在歙县县城与丰乐河、富资河、布射河,四河汇聚后始称练江,至歙南郊浦口汇入新安江, 为一扇状水系。</p><p class="ql-block"> 大名鼎鼎的渔梁坝就修建在练江渔梁村,始建于唐代,明代重建,距今有近1400年。</p><p class="ql-block">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歙县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p> <p class="ql-block"> 渔梁坝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是徽州古代最知名的水利工程,被称为“江南第一都江堰”。</p><p class="ql-block"> 渔梁坝的地位是极为重要,一是泄洪防旱,二是截流行船,三是美化环境。历朝历代都把坝之兴衰作为徽州兴衰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作为几百年来新安江上大小商贾船队往来的一个重要码头,渔梁坝是明清时期徽商从这里起航承接家族兴旺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徽商之源”。</p> <p class="ql-block"> 屯溪区,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是黄山市中心城区。</p><p class="ql-block"> 位于安徽省南部,位于白际余脉与黄山余脉的休屯盆地间,位置地处“两江交汇,三省通衢”:皖、浙、赣三省结合部,也是横江、率水与新安江汇合处。</p> <p class="ql-block"> 5月17日,我们来到了屯溪。</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传统的“屯溪老街”、“屯溪河街”、以及对岸的“黎阳老街”,构成了屯溪文化及商业中心,再加老街集中的徽派建筑风貌群,以及徽文化历史积淀,一种古色古香的徽州氛围朴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 下图中可以清晰看到屯溪老街与屯溪河街的关系,河街是整个屯溪老街的“面子”,老街是“里子”。</p><p class="ql-block"> 我们先乘船游览“屯溪河街”风光,再踏上“黎阳老街”和“屯溪老街”,体检其千年的古韵。</p> <p class="ql-block"> 小船从滨河标志性建筑物——未名楼码头出发,逆横江而上,穿过镇海桥后,折转顺流行至三江口,远眺文峰桥,顺溯新安江一段后逆转,沿新安江、横江逆行,最后回到未名楼码头。</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集徽派建筑精雕细琢精髓、伫立于岸边的未名楼。</p><p class="ql-block"> 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守候在岸边,也许是在目送那外出经商的儿子,或是送别远赴赶考的儿郎,那双饱含深情的眼眸,充盈着无限的期待,无限的爱怜,无限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 晋商、浙商、粤商、徽商是中国明清时期的四大商帮。</p><p class="ql-block"> 前三者皆以所属省份的简称为号,徽商独不同。</p> <p class="ql-block"> 徽商≠皖商,这里的“徽”特指徽州,徽商即出自徽州的商人。</p><p class="ql-block"> 徽州即一府六县:徽州府、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绩溪县、婺源县(详情在上集中已介绍)。</p> <p class="ql-block"> 徽州处“吴头楚尾”,属边缘地带,山高林密,地形多变,山地贫瘠,耕地甚少,农业收入不足以自给,素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p> <p class="ql-block"> 经济史学家说过:“地理因素对历史上的一切发展都起着潜在的决定性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经济因素表现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徽商的兴起,通常认为与地理环境有关。</p> <p class="ql-block"> 正是自然条件的恶劣,使得徽州人无法维系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被逼无奈的徽州人为了生计只能外出闯荡,徽州男子往往十多岁就背井离乡,转而从事手工业和商业。</p> <p class="ql-block"> 在徽州,不仅是贫无立锥的农民义无反顾地外出经商,甚至连一些家有资产的富户或士大夫之家,也对投资经商产生极为浓厚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 因此才有了那句流传千古的话:“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p><p class="ql-block"> 这“不修”就是无奈生在这穷山僻壤之中,这“一丢”即丢在渔梁坝,任由他出外闹荡。</p> <p class="ql-block"> 连绵的群山阻隔着交通,为了出行,倔强的徽州人在山崖上开凿出通往外界的通商羊肠小路:“徽杭古道”、“徽青古道”、“徽饶古道”……</p><p class="ql-block">(下图是江心岛)</p> <p class="ql-block"> 虽然有四通八达的通商崎岖小径,却始终改变不了翻山越岭、肩挑背驮的现实困境。</p><p class="ql-block">(江心岛景观)</p> <p class="ql-block"> 徽州粮食产量少,但特产却很丰富,陆路交通困难,水路交通却还方便,于是,他们转向水路,开拓出通达四方的通徽水道,徽州的水道,就成了徽商的发家崛起之道。</p><p class="ql-block">(下图是横江大桥)</p> <p class="ql-block"> 崇山峻岭中,新安江、青弋江、阊江,是对外的三条重要交通线:</p><p class="ql-block"> 往东通过新安江可达浙江杭州的“徽杭水道”;</p><p class="ql-block"> 往北通过青弋江可达长江畔的芜湖、南京的“徽宣水道”;</p><p class="ql-block"> 往南通过阊江经鄱阳湖可达江西饶州的“徽饶水道”。</p><p class="ql-block">(横江大桥景观)</p> <p class="ql-block"> 财运亨通的徽商,就是通过这三条水路,足迹遍布全国各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徽杭水道</p><p class="ql-block"> 徽州通往外省的两大水道之一,与徽饶水道、徽宣水道齐名。</p><p class="ql-block"> 徽杭水道沟通了徽州与杭州,是由新安江——钱塘江构成的水路通道。</p><p class="ql-block">(下图是文峰桥)</p> <p class="ql-block"> 该水道的东西两端分别是江南繁华的杭州与徽商的桑梓——徽州,被誉为水上商业之路,同时也是风景优美的山水画廊。</p><p class="ql-block">(左边率水上的文峰桥,右边横江上的镇海桥,率水和横江在这汇合成为新安江。)</p> <p class="ql-block"> 该水道分为四段,上游至浙江建德称新安江,建德以下至萧山闻家堰称富春江,其中流经桐庐的一段又称桐江,闻家堰以下直至杭州湾称钱塘江。</p><p class="ql-block">(下图是镇海桥)</p> <p class="ql-block"> 徽商以小本起家、足迹遍布全国,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开拓进取的品质与骆驼的耐力特性高度契合。</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徽商被称为“徽老大”,而徽州方言中“老大”发音类似“骆驼”(屯溪音“le to”),逐渐演变为“骆驼”。</p><p class="ql-block"> 源自方言谐音、历史典故及骆驼特性的多重文化融合,徽商被称为“徽骆驼”。绩溪商人被称为“绩溪牛”。</p><p class="ql-block">(下图是镇海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传统社会,士贵商贱、重农抑商已成为人们的固有观念。</span></p><p class="ql-block"> 除生存形势所迫,思想观念的逐渐更新也是推动徽州人迈上商途的重要因素。</p><p class="ql-block"> 明代中期,王阳明的心学在徽州得到了广泛传播,微州人对士贵商贱的等级观念已经相当淡薄了。</p><p class="ql-block"> 此期,“贾何负于耕”的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普遍认为,务农能获得十分之一的回报,经商只要不做贪贾,只取十分之一的利润,那经商就不比务农低人一等;“籍能贾名而儒行,贾何负于儒?”并认为一个商人如果能以儒家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那就不比儒士差。</p><p class="ql-block">(下图是镇海桥)</p> <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造成商品价格相差极大。</p><p class="ql-block"> 徽商正是利用这一点,把甲地低价商品运到乙地高价销售,赚取差价,并逐渐渗透盐、典、茶、木、粮食、布绸等主要行业。</p><p class="ql-block"> 其中,除典业外,均是长途贩运。</p><p class="ql-block"> 他们深入云、贵、川原始森林寻找优质名贵木材,扳崖谷,踏冰雪,风餐露宿,虎狼为伴,雇人砍伐木材后运到长三角地区出售。</p><p class="ql-block"> 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长途运输所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为了将茶叶等物资运到广州出口,他们往往需要翻山越岭,水陆兼行两三个月才能抵达。</p><p class="ql-block">(下图是镇海桥)</p> <p class="ql-block"> 宗族制度使徽商能够借助血缘、地缘关系结成团体。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纽带结成团队,徽商保持长期稳定,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优势明显。</p><p class="ql-block">(下图是镇海桥)</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读书,仍旧是底层逆袭的最好途径。</p><p class="ql-block"> 但往往只靠一代人读书而翻身是不够的,如果一代人,两代人,三代人读书都很优秀,那就不只是翻身的事了,而是可以复兴整个家族。</p><p class="ql-block"> 徽商的崛起,就是从读书开始的,徽商的财富积累,也是从读书中获得的。</p><p class="ql-block">(下图是文峰桥)</p> <p class="ql-block"> 文化是徽商的“神”,而各种各样的商业活动只不过是徽商的“形”。</p><p class="ql-block"> 徽州人非常热爱读书,非常重视教育,孩子从小就要读书识字,接受儒家教育。</p><p class="ql-block"> 大批有着较深儒学功底的参加科举之人,由于屡踬科场而被迫弃儒服贾,更使徽商整体素质显著提高。</p><p class="ql-block"> 即使在经商中,他们也不忘读书,或“昼则与市人昂毕货殖,夜则焚膏翻书弗倦”,或“虽舟车道路,恒一卷自随,以周览古今贤不肖治乱兴亡之迹”。</p><p class="ql-block"> 这也使得他们善于“以史为鉴”,学习总结历史上著名商人的经验,分析复杂的市场情况,作出科学判断。</p><p class="ql-block">(下图是镇海桥)</p> <p class="ql-block"> 此外,受儒学的深刻影响,他们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取利,以良好的商业道德深受欢迎,塑造了风清气正的经商环境。</p><p class="ql-block"> 同时,这种“腹有诗书”的风骨和良好修养逐渐消除了商人与士人之间的鸿沟,也更易于他们与官员、文人学者等结交。</p><p class="ql-block"> 与官员交友,自然能获得不少商业信息与帮助支持;结交文人学者,可以扩大自身影响力,提高声誉。</p><p class="ql-block"> 明代著名官员学者汪道昆、李维桢就曾为徽商撰写寿序、传记、像赞、墓志铭等,大大提高了徽商的知名度。</p><p class="ql-block">(下图是镇海桥)</p> <p class="ql-block"> 明朝初期,朝廷推出了关于盐业的新政,盐票不再接受粮食置换而改为用银两置换,徽商凭借灵敏的嗅觉,再加上两淮盐运司位于徽州,徽商购买了大量盐票,转手加价卖给晋商,从中获利,赚得第一桶金。</p> <p class="ql-block"> 紧接着,徽商又迎来了另一场财富盛宴。</p><p class="ql-block"> 1617年,明朝推出了一个新政“纲法”,直接把徽商推到了鼎盛。</p><p class="ql-block"> “纲法”为了统一税收,把持有盐票的商人都登记入册,一个旧盐票,可以配发9个新盐票,俗称“十纲”。手中掌握大量旧盐票的徽商的财富一下子放大了近十倍。</p><p class="ql-block"> 比如说,徽州两淮盐场一年出盐140万引,一引等于9两白银,一年就是1260万两白银。</p><p class="ql-block"> 这是什么概念?李鸿章打造北洋水师,一艘铁甲舰造价120万两白银,这1260万两白银可以造10艘铁甲舰,两淮盐场只需两三年,就可以打造一支北洋水师。</p><p class="ql-block">(镇海桥风景)</p> <p class="ql-block"> 在“纲法”新政下,朝廷为了方便收税,凡登记入册的盐商,可以世袭。</p><p class="ql-block"> 这样一来,更是使得持有大量盐票并登记入册的徽商财富暴涨,从此,以贩盐闻名的晋商被挤出了历史舞台,微商迎来三百余年的鼎盛时期。</p> <p class="ql-block"> 清代学者戴震评徽商“虽为贾者,咸近士风”。</p><p class="ql-block"> 徽商不仅在经营上按儒家伦理行事,而且在人格修养上也按士的标准要求自己。</p><p class="ql-block">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很多徽商都是这样做的,致富前修身见世,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和睦宗族,勤劳奋斗;致富后兼济天下,视地方公共事务为己任,慷慨捐资,纾难解困,涌现出很多感人事迹。</p><p class="ql-block"> 这正是徽商士意识觉醒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 他们在经商获利后,为了子孙后代的利益,又“宁弛贾而张儒”,利用雄厚的资财,重振儒业。</p><p class="ql-block"> 在儒、贾两个方面,微人“一驰一张,迭为相用”,不是力图从贾成富,就是追求业儒为官,官与商互助,成为徽商的一大特点。</p> <p class="ql-block"> “财愈丰,而心愈下,禔躬端饬,雅有儒者风。”</p><p class="ql-block"> 这种“贾服而儒行”、“儒者气象”、“儒者风”在徽商中很普遍。</p><p class="ql-block"> 徽商堪称“贾名儒行”“士魂商才”。</p><p class="ql-block"> 此间,商人一改以往低人一等的形象,表现出勇于担当的气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p> <p class="ql-block"> “富而教不可缓也,徒积资财何益乎”已成为徽商的共识。</p><p class="ql-block"> 因此,徽商致富后,创造一切条件教育子弟,建造书屋,购买书籍,邀请学伴,延请老师,甚至鼓励子弟负笈他方,投奔名师。</p> <p class="ql-block"> 不仅如此,他们或创办义学、书院,或资助书院、学子。</p><p class="ql-block"> 史载:“天下书院最盛者,无过东林、江右、关中、徽州。”</p><p class="ql-block"> 徽州“十家之村,不废诵读”,使得徽州男子大多从小受到教育,养成了终身读书的习惯。</p><p class="ql-block"> 甚至在科举史上出现“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同胞翰林”“父子尚书”“一门八进士”“一镇四状元”等佳话,戴震、王茂荫、詹天佑等文人名士都是徽商子弟。</p> <p class="ql-block"> 徽商在中国历史上大约存在了600余年,从明中叶到清朝嘉庆年间,徽商雄飞中国商界 300余年,清道光以后则逐渐趋于衰落。</p><p class="ql-block">(下图:余辉下的文峰桥)</p> <p class="ql-block"> 徽商的衰落,有着复杂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作为徽商支柱的盐业垄断权在道光年间被朝廷剥夺,就注定了徽商作为封建商帮的衰落。</p><p class="ql-block">(下图:余辉下的文峰桥)</p> <p class="ql-block"> 沿海地区的一些大商人就注意到把商业利润转向产业资本,投资、兴办近代产业,走资本主义道路,与安徽毗邻的浙东宁波商帮、苏南洞庭商帮就能在社会转型时期适时调整资本投向,成为中国第一代民族资本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受观念文化局限性的束缚,徽商在历史转变关头丧失了发展机遇,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图:雾锁渐江)</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受制度文化的局限,徽州商人极力维护家族宗族乡族对基层的统治格局,既限制了他们的力量,又分割了他们的商业利润,在社会进步的条件下也就必然会走向衰落。</p> <p class="ql-block"> 在新形式下,徽商的形式还是一种落后的家族组织形式,家族宗族乡族之间的商业关系只处于“联谊”状况,没有跨过资本联结这个“坎”,大量的商业利润不是转向产业资本,而是流向家族宗族乡族的消费性投资方面,并且以此为荣,代代相继,从而严重地消解了资本增值能力。</p> <p class="ql-block"> 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舶来品,倾销于我国各地,徽商经营的手工业品,敌不过外商用机器生产的商品,就是“只此一家”的徽墨,也受到舶来品钢笔、墨水的冲击。</p><p class="ql-block"> 同时,随着洋商的出现,国内买办阶级勾结官绅,也成了徽商的劲敌。</p> <p class="ql-block"> 咸丰同治年间,徽州战乱延绵年之久,开始是团练的输捐搜刮,后是曾国藩督师祁门又纵兵大掠,使全郡窖藏一空,加之太平军与清军攻防争夺,激战不断,残酷地焚、烧、杀、掳,尸首遍野,庐舍为墟,十村九毁,徽州惨遭自古以来罕见的灾难,使得徽商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受到严重的摧残。</p> <p class="ql-block"> 加之泥古于封建生产经营方式的徽商,在与新兴的闽、粤、江、浙商帮的竞争中,逐渐为其压倒。</p><p class="ql-block"> 总之,徽商是封建社会经济的产物,历史虽然很长,但由于没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时期,就决定它的不可避免的衰退命运。</p> <p class="ql-block"> 屯溪老大桥,又名镇海桥,建于明朝(1536年),位于屯溪区横江与率水汇流处的横江江口。</p><p class="ql-block"> 清道光《休宁县志》载:“屯溪桥,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屯溪,明嘉靖十五年邑人戴时亮创建,中桥为亭,为邑绾毂,国朝康熙十五年桥圮,邑人程子谦重建,三十五年再圮,程子谦再建。”</p><p class="ql-block"> 2020年7月7日上午9:50分左右,屯溪老桥镇海桥再一次被大水冲毁。</p><p class="ql-block"> 2023年1月13日,屯溪镇海桥通过文物保护工程竣工验收,重新开通。</p> <p class="ql-block"> 屯溪镇海桥为六墩七孔石拱桥,宽6米,高10米,长133米。</p><p class="ql-block"> 由于桥体较高,桥两头的地面低于桥面,于是又从两端延伸出各15米的引桥。</p><p class="ql-block"> 拱脚、拱圈均用褐红麻条石交错砌筑,桥面、桥栏以茶园石铺设,桥栏纵向条石两头凿阴阳榫,互为衔接,上下连接处凿蝴蝶形卯样,又用铁梢卡锁,形成整体。</p><p class="ql-block"> 石料以糯米稀、猕猴桃藤汁加灰浆胶结,加强石料之间的牢固程度。</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桥墩上游砌成三角形,墩顶端分水石尖翘起,有效错开洪水时上游冲来的漂浮物,以免一些大型漂浮物被卡在桥墩上,减少洪水的冲击力度,有效保证石桥的安全。</p> <p class="ql-block"> 屯溪又称昱城,昱城汇有三条河流。率水从西南边踏歌而来,横江又从城西北欢歌而至。她们双向奔赴,彼此又携手汇入奔腾不息的新安江。江水的芬芳,吹拂起两岸的繁华。三江两岸汇集于此,曲水穿城而过,不仅温情脉脉,而且令这座山城更添了些许磅礴的气势。</p><p class="ql-block"> 潮起三江口,这里是这座山城最具核心的所在。</p> <p class="ql-block">黎阳老街</p><p class="ql-block"> 屯溪老大桥(原名镇海桥)作为他们之间的通道横跨其间。</p><p class="ql-block"> 老大桥往南,走过一座横跨在名为河底溪的小溪上的西镇桥就是黎阳老街。东自西镇桥朝西南延伸。</p> <p class="ql-block"> 黎阳老街已有一千八百年的高龄了,它比起屯溪老街要老得多。</p><p class="ql-block"> 老屯溪人代代相传的俗语“明清个屯溪,唐宋个黎阳”,它隐隐地告诉了我们黎阳在昱城人心中的分量。</p> <p class="ql-block"> 黎阳老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历史悠久,是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 黎阳老街全长1200米,东自西镇桥朝西南延伸,分为上黎阳和下黎阳。</p> <p class="ql-block"> 老街两侧分布着许多巷弄,如黎新巷、利农巷、炉厂巷、黎阳巷(陈家巷)、朝阳巷等。</p> <p class="ql-block"> 在千年黎阳老街上,有一座历经岁月沉淀的老宅,它拥有古朴典雅的独特气质,让许多身处浮躁闹市的人们,相继前来寻一隅僻静心安之地。</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家藏在徽派建筑里的小书店,古典的建筑和现代的陈列相融合,营造出了一种很舒适很安静的环境。</p><p class="ql-block"> 占川书局的前身原是“石家大院”古建筑群之一,它的主人是石姓徽商,该建筑有近三百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2019年起,古宅的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2020年10月,占川书局正式对外营业。</p><p class="ql-block"> 石家大院历经了完美蜕变,也引来本地人和游客频频前来书局打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走进这家书店,生活再鸡飞狗跳也能暂时忘记。</p><p class="ql-block"> 这吹不出褶的平静日子,也在努力发光。</p> <p class="ql-block">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p> <p class="ql-block"> 徽州先贤馆就藏在古色古香的贾家大院里。</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建筑,一砖一瓦都透着历史的韵味。</p><p class="ql-block"> 贾家大院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一栋具有悠久历史的古民居。民国十八年,土匪火烧屯溪街,贾日华自愿留下保卫家园,最终壮烈牺牲,他的故事体现了贾家人的英勇和牺牲精神。</p> <p class="ql-block"> 徽州自古人杰地灵,徽州乡贤馆便是展示徽州历史名人先贤而建,馆内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题,展现了57位古代徽州乡贤和10名当代屯溪好人的事迹,例如胡雪岩、胡适、张小泉、朱熹等,他们的故事都在这里一一呈现。</p> <p class="ql-block"> 场馆一共分为六部分,宅内第一进正厅是徽州圣贤,左右门厅分别为爱国先贤和友善乡绅。第二进正厅是徽州古训,左右的厅则是敬业典范和试信楷模。</p> <p class="ql-block"> 飞檐翘角的古戏台、高耸的教堂、戏台对面的二楼“隐玖”酒吧、柔和的“齐物论茶”的茶吧民宿……各种风格的建筑,它们别具一格,又相互交织在一起将黎阳的天空切割成不规则的图案,变化莫测,美轮美奂。</p> <p class="ql-block">“齐物论茶”茶吧民宿</p> <p class="ql-block"> 民谣巷里,那些伴随着地方唱腔中吟诵的方言,如遥远天空中传来的细语,带着丝竹般的魂。</p> <p class="ql-block"> 老街上无论是恬静的古装老店,还是异域风情的酒吧,天空中飘来浓郁的咖啡香,率水江畔古码头堤岸边,穿着轮滑的少年在身边呼啸而过,这些,简单又美好。</p> <p class="ql-block"> 在光影斑驳的变幻中,多少世事早已在不觉间蜕变、流转,如滔滔的三江水,它们簇拥着一路奔涌向前,向前。</p> <p class="ql-block"> 无徽不成商,无水不江南。在这里,消失的已成为历史,传承的有了创新,而万事万物之间,也因此有了重新的定义和崭新的关联。</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曾经发生过的叫作历史,那么,无数个发生和经历过的瞬间和当下,也终将成为以后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如丝般细雨在天空中飘洒而下,不远处的文峰桥静卧在率水河上,默默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黎阳老街像一位渐入梦境的徽州女子,她枕着三江水,带着些许睡意,欲沉沉睡去,而我则轻叩着脚下的青石板,缓缓地移步离开飘蒙夜色里已濡湿的黎阳。</p> <p class="ql-block">屯溪老街</p><p class="ql-block"> 黄山脚下的屯溪老街,是昔日的徽商重镇,古朴幽雅,近似山庄。</p><p class="ql-block"> 老街四周青山环抱,横江、新安江穿插其间,素有“一半街巷一半水”之称。</p><p class="ql-block"> 这里由300余幢徽派建筑精心构筑,宛如鱼骨般交织,西侧街巷狭窄而幽深,东侧则显得开阔而古朴。</p> <p class="ql-block"> 追溯屯溪老街的历史,它源于新安江、横江、率水河三江汇聚的水埠码头,随着徽商的繁荣而逐渐崛起。</p><p class="ql-block"> 元末明初,一位叫程维宗的徽商在屯溪老街兴造了40多所店铺。有的用作营业,有的用作客栈,招揽客商,存放货物,促进了山区与外界的物资交流。</p><p class="ql-block"> 清末,茶商崛起,屯溪绿茶外销兴盛,茶号林立,茶工云集,各类商号相继开放,街道从最初的8家客栈逐年朝东延伸,形成老街。</p><p class="ql-block"> 在民国初年,屯溪老街,已经有沪杭大商埠会。</p> <p class="ql-block"> 整条屯溪老街蜿蜒伸展,首尾相望,街深莫测,是我国古代街衢的典型走向。为了使街道与山水及后街等生活环境相沟通,老街有一些宽窄不一,与街道交叉的巷弄。</p><p class="ql-block"> 街面的房屋均为前店后坊,前店后仓,前店后居或楼下店,楼上居,保留了江南城镇的古韵风姿。</p><p class="ql-block"> 因此,老街还被誉为“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p> <p class="ql-block"> 老街的西端,紧邻老大桥的地方,有一条曲折的街道,名为八家栈,这里不仅是老街的起源地,更是屯溪的发轫之地。</p> <p class="ql-block"> 老街的诞生与成长,与宋徽宗迁都临安这一历史事件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 徽商们在外出闯荡后,带着对宋城建筑风格的记忆返乡,并依此风格在家乡大兴土木。</p><p class="ql-block"> 正因如此,这条历史悠久的街道被后人亲切地称为“宋城”。</p> <p class="ql-block">古韵遗风的街道</p><p class="ql-block"> 踏入屯溪老街,仿佛穿越时空,步入了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之中。</p><p class="ql-block"> 青石板路绵延不绝,承载着岁月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 两旁店铺林立,粉墙黛瓦间透露出古朴韵味。</p> <p class="ql-block"> 窗棂门楣上,徽派木雕工艺精湛,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老街的店铺匾额,每一块都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息,仿佛诉说着历史的沧桑。</p><p class="ql-block"> 这些匾额大多由启功、沈鹏等文化名人亲手题写,流光溢彩中透露出文化的厚重。</p><p class="ql-block">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百砚斋”竟然汇集了吴作人、沈鹏、罗工柳、刘炳森四位大师的题字,真是文心荟萃,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茶庄酒楼古意盎然,店铺字号、砚庄墨阁一一映入眼帘,朱阁重檐与金额漆匾交相辉映,更有那屋檐外挑出的各式字号招幡,仿佛将人带入了一个古老的中国街市之中。</p> <p class="ql-block"> 商铺多为前店后坊或前店后库的设计,临街的一面装卸自如的木排门,一旦卸下门板,便可开始营业。</p> <p class="ql-block"> 而对于那些不临街且无门面窗户的商铺(或住宅),则巧妙地采用了内开天井的布局,借助天井引入自然光线,不仅改善了室内的通风条件,更蕴含着聚财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 徽派建筑的精湛工艺,在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老街无言,却以岁月为笔,书写着徽商的传奇故事,仿佛一部深邃的无字天书。</p> <p class="ql-block"> 皖南地区,自古便是茶叶的摇篮。自明朝嘉靖二十七年始,屯溪老街便跻身中国知名茶市之列。</p><p class="ql-block"> 至清末,屯溪茶商蓬勃发展,茶号遍布,茶工汇聚,各类商号应运而生,街道逐渐从八家栈向东绵延,终成今日之老街。此处茶叶琳琅满目,品种繁多。</p><p class="ql-block"> 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等,均为历代帝王钦点之贡品,彰显着徽派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悠久历史。</p> <p class="ql-block">万粹楼</p><p class="ql-block"> 万翠楼位于屯溪老街中段由万先生于1999年兴建并开业,由时任中国人民对外经济贸易协会副主席叶选平先生提名政治协商会议“万粹楼”,是中国第一座古建筑形式的私人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万先生从老百姓手里买下了古宅里拆下来的石雕、木雕、门扇、明清时期的漏窗等建筑构件都是结合现代科技建造的虽然它们是不久前建造的,但它们是灰色和蓝色的、白马头墙、飞檐翅角、红柱漏窗的建筑特色与老街的徽派古建筑风格一致。</p> <p class="ql-block"> 屯溪老街,不仅是中国保存最完整、最具南宋和明清建筑风格的古代街市之一,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生动见证。</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每一块石板路,每一缕炊烟,都在默默诉说着那些关于岁月、关于文化、关于传承的故事,让人流连忘返,沉醉不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