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又一村】摄图漫笔</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千年一叹》觅回音(26)</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昵 称】又一村</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35884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三.以色列篇</b></p><p class="ql-block"><br></p> <h1><b><font color="#167efb">迦百农——曾经行神迹、传福音之城</font></b></h1> <div> 参观了三个教堂以后,来到了圣经中的地名——迦百农。迦百农系加利利海附近一域,在西布伦和拿弗他利的边界上,今已成废墟。据称耶稣开始传道时,即迁居此地。1968年至1986年,两位法国考古学家Virgilio Corbo和Stanislao Loffreda发现一座犹太会堂的遗迹,证实是第一世纪的建筑,他们相信这是当年主耶稣在迦百农教训人的那座会堂。</div> <br><br><div> 余秋雨注意到,迦百农在《圣经》中被称为耶稣“自己的城”,因其地处商旅要道,成为福音传播的中转站。他在《千年一叹》中写道:</div><div> <font color="#9b9b9b"><i> “当年的鱼市喧嚣与神迹频现,如今只剩断壁残垣,唯有风声掠过石缝,似在低语两千年前的圣言。”</i></font></div><div> 这种时空的断裂感让他感慨文明兴衰的无常——曾经“铁三角”(迦百农、抹大拉、伯赛大)的辉煌,如今仅存考古学的冰冷标注。</div> <br> 三千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小渔村,后来成为环湖三十几个捕鱼重镇之一,到主前四世纪已经很繁荣。围着湖,他们靠湖吃饭,靠天赐的资源,也就分外敬天。彼得当渔夫期间,常常整夜捕不到鱼,到天亮了一无所获。遇到耶稣以后,一切都变得不同,他几次捕到的鱼几乎把船压沉。最重要的,就像耶稣说的,他让彼得这位渔夫从此得人如得鱼。所以今天,耶稣的门徒遍布全世界。<div><br></div> <br> 聚焦于其作为耶稣传道中心的宗教历史与今日的废墟对比。这座加利利海畔的古城,曾是耶稣行神迹、传福音的重要据点,而今仅存罗马时期的黑色玄武岩遗迹和一座四五世纪的犹太会堂废墟。<div><br></div> <br> 迦百农而今已是一片废墟。透过这些散落着黑色玄武岩石的房屋地基,隐约可见从前的村庄模样,以及耶稣住在这里时候的情景。今天看考古挖掘出来的会堂,还能看到耶稣时代那黑色的玄武岩地基。其上的白石灰岩墙壁和希腊罗马风格的门廊门柱,是在原地基上建造的新会堂遗址。重建时用了原始石块。在十九世纪,吸引了考古学者过来的,就是这白色的石灰岩会堂废墟。然后废墟被罗马天主教的圣方济修会购买。他们挖了一百多年,据说只挖掘出整个废墟的三分之一。 <br> 公元746-747年间,迦百农遭遇毁灭性的地震,之后重建。九世纪中叶,加利利一带的村庄发生叛乱,迦百农再次被毁。到十一世纪,迦百农被遗弃了,十字军在十一世纪最后一年来到迦百农时,只看到一片废墟。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不知道圣经上的迦百农究竟在哪里,纵然这里曾是有着千年历史的繁华犹太古城,耶稣的第二故乡。<div><br></div> <br> 今天这个海边,有一个彼得的雕像被树立起来。他左手拿着权杖,右手拿着天国的钥匙,脚边还有一条鱼。雕像底座写着主耶稣对彼得说的话:“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权柄:原文是门),不能胜过他。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div><br></div> <br> 余秋雨特别提及彼得家的遗址,传说耶稣曾在此医治彼得的岳母。余秋雨写道:<div><font color="#9b9b9b"><i> “石阶上的凹痕或许承载过救主的足迹,而今却被游客的相机闪光淹没。” </i></font></div><div> 这种神圣与世俗的碰撞,折射出信仰在历史长河中的流变。最后,他以迦百农喻指现代都市的传教意义,正如早期基督徒借商路传播福音,今天的文明交汇点同样承载着精神觉醒的可能。<br></div> <div><br></div><div>谢谢观赏</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