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份困境到理念突围

阿山

<p class="ql-block">  在教育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一次关于学科品牌建设的培训,引发了我对自身语文教学特色的深度思考。</p><p class="ql-block"> 一、品牌凝练的困境:寻找独特的“语文前缀”</p><p class="ql-block"> 培训中,导师提出作为学科专业方向的中坚人才培养对象,应着力打造个人教学品牌。如同王松舟老师的“诗意语文”,其他诸如“生本语文”“生活语文”等特色鲜明的命名,都给我带来启发。但当我尝试在“语文”二字前加上独特的形容词时,却陷入了僵局。要么想出的词汇过于大众化,缺乏个人辨识度;要么生造出的概念空洞无物,难以体现教学内核。这让我意识到,单纯从语文教学本身去提炼特色,似乎走进了死胡同。</p><p class="ql-block"> 二、身份优势的觉醒:班主任角色的场域价值</p><p class="ql-block"> 在不断反思中,我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独特优势——班主任与语文教师的双重身份。作为班主任,我发现了一个重要本质:班主任不仅是一种身份,更是一个教育场域的代表。新课标明确倡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强调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和体验性。而班主任恰好能利用班级管理的天然优势,为学生搭建起最真实、最贴近生活的学习场景。</p><p class="ql-block"> 这种场域优势体现在多个方面。在作业管理上,我能以班主任的身份强调作业要求,保障学生按时完成语文学习任务;在实践活动组织中,学生也因师生间更紧密的联系,积极配合参与。若是单纯的语文教师,可能会面临课时紧张难以开展活动、师生关系不够密切影响教学效果等问题。由此可见,班级这个场域,就是我开展语文教学得天独厚的资源。</p><p class="ql-block"> 三、理念融合的突破:“班语共长”的诞生</p><p class="ql-block"> 带着对身份优势的认知,我开始重新研读课程标准。其中“立足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功能”这一理念,为我指明了方向。我深刻认识到,无论何种特色语文,最终都要回归育人本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p><p class="ql-block"> 基于此,我找到了融合的路径:以班级为土壤,为语文教学提供真实情境和实践平台;以语文专业知识为养分,滋养学生的成长;以育人为归宿,实现知识传授与品德培养的统一。这一融合不仅适用于语文教学,推而广之,其他学科教师若能结合自身特长,发挥场域身份优势,也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要求,让教育教学更加鲜活生动。</p><p class="ql-block"> 经过反复思考,我将这一理念概括为“班语共长”。“班”代表班级场域和班主任身份,“语”指向语文教学,“共长”则寓意着在两者的深度融合中,学生与教师共同成长,实现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的双向赋能。</p><p class="ql-block"> 未来,我将以“班语共长”为指引,可能也会不断改变这个名称。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