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建探访之旅--介休市祆神楼、太和岩琉璃大牌坊

老马

<p class="ql-block">6月14号早晨,我们一行来到介休老城游览这座著名的祆神楼,请各位看官注意,这个“祆”字读作“xian阴平声鲜”,当地人读作“玄神楼”,可不要读作棉袄的袄,闹笑话啊!</p> <p class="ql-block">祆教于纪元前产生于波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曾经是波斯帝国的国教。大概在汉朝时期传入我国,由于崇拜光明,又被称为拜火教。隋唐时期在中国传播极广,唐武宗时期灭佛,祆教随之逐渐衰落。据庙内现存的清康熙年间《重修三结义庙碑记》记载,祆神楼是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彦博(文潞公)建造的。相传,文彦博在征讨河北贝州王则、胡永儿起义时,得到一只白猿的帮助才突出重围。为了报答白猿的恩情,他在家乡介休建造了这座祆神楼。</p> <p class="ql-block">这里当然也是一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祆神楼是一座集山门、乐楼、过街楼于一体的木结构楼阁,通高20余米,平面呈“凸”字形。其建筑为三重檐十字歇山顶转顶结构,外观雄伟壮观。楼内有三面回廊,中间为神龛,下面有四根粗壮的通柱直通楼顶,起到承重作用。</p> <p class="ql-block">全楼采用木质榫卯结构,未用一颗铁钉,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超技艺。</p> <p class="ql-block">祆神楼的屋顶覆盖绿、黄、青三色琉璃饰件,斗拱飞檐参差错落,犹如绚丽的千手观音。檐下的木雕装饰独具特色,如猛虎、牧羊犬、神牛、大象等神兽形象,具有浓郁的波斯异域风格。</p> <p class="ql-block">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装饰艺术,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超水平,被誉为“三晋四大名楼”之一。</p> <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唯一的祆教建筑,祆神楼是研究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据说,现在的伊朗人还有信仰祆教的。</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大戏台。</p> <p class="ql-block">后院是一座神殿,名为三义庙,就是这个庙挽救了祆神楼。</p> <p class="ql-block">明朝嘉靖皇帝笃信道教,曾经二十多年不上朝,躲在后宫炼丹。他为了巩固皇权统治地位,尊崇儒家学说,树立道教的宗教领袖地位,排除各种异端邪说,消灭祆教等外来宗教,祆神楼将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时任介休知县王宗正因为非常喜欢这座祆神楼,将祆神庙改为“三结义庙”,主像更换为刘备、关羽、张飞,声称以刘关张的正气可以打压祆神邪气,从而保住了这座名楼。</p> <p class="ql-block">老哥仨都不在,是不是都回到天上去了?</p> <p class="ql-block">祆神楼周围,是一片气势恢宏的广阔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离介休市区十几公里有一座著名的太和岩琉璃牌楼,位于介休市义安镇北辛武村,原为真武庙门前牌楼,现真武庙已毁,仅存牌楼,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牌楼坐北朝南,为四柱三门三楼式,建于石砌束腰须弥座上,占地面积约48平方米,宽约5米,高4.5米,顶部为歇山黄琉璃瓦顶。</p> <p class="ql-block">牌楼通体使用黄、绿、蓝三色琉璃构件搭套安装而成,包括明、次间额枋斗拱、门楣牌匾、勾滴瓦垄、吻兽脊饰等。门拱上雕有蔓延花枝及二龙戏珠,额枋心内雕人物、花卉和文房四宝,斗拱饰雕龙头,牌匾上剔地突起花边,枋柱两侧面塑青龙、白虎。牌楼通身包砌之琉璃图案无一雷同,运用了仿线刻、仿高浮雕和透雕等多种表现形式。</p> <p class="ql-block">高大的牌楼被琉璃瓦和丰富的雕塑装饰得五光十色,光怪陆离,令人眼花缭乱。这样瑰丽迷人的大牌坊共有13座,11座是乾隆年间建的,10座在北京,2座在承德外八庙。。介休这一座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由北辛武村巨富冀氏家族的冀以和建造。</p> <p class="ql-block">对于古代建筑的学问,老朽是一窍不通,因此不再多言,请各位亲友慢慢欣赏这些技艺高超通神的艺术作品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