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6月24日晚,由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精心打造的楚剧《大别山人》,在中国第一将军县——湖北红安影剧院隆重上演,千名观众满怀深情地观看了演出。该剧以桂英送郞、盼郞、守家为轴心,在朴素的日常中铺展出惊心动魄的时代图卷。王福“不死就回”的铮铮铁骨与桂英“不死就等”的默默坚守,如同大别山的双峰,耸立起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憨哥无怨无悔照顾“孤儿寡母”的身影,更让革命情义在粗粝土壤里开出温厚之花。这并非个体的悲欢,而是千万万大别山儿女以血肉之躯谱写的命运交响——前赴后继、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不胜不休的强音,这声音,至今仍在历史峡谷间轰鸣回响。</p> <p class="ql-block">当桂英深明大义的接过王福与腊妹的襁褓,掷地有声地立下“只要桂英不死,就有孩子在”的誓言,剧场里每一颗心都被这无声的惊雷击中,滚烫的泪水在静默中奔涌。这大别山人朴实无华的承诺,将革命精神与人性光辉熔铸成了不朽的红色雕塑。</p> <p class="ql-block">剧中福娃与老母相认时难以言表的悲欣交集,皆如利刃直抵灵魂深处。而当桂英望见朝思暮想的王福失去一臂,那句轻若叹息的“你,受苦了”,却似平地惊雷——它承载了所有难以言说的创伤与坚韧,在刹那间撕裂了观众的心防,每个观众早已是热泪盈眶。</p> <p class="ql-block">《大别山人》是一部用生命书写的中国革命壮丽史诗。它浓缩了中华民族最珍贵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密码。那“不胜不休”的意志,正是苦难民族于血火中锻造的不死灵魂,是响彻历史长河的壮丽回音。</p> <p class="ql-block">然,如莎翁所言:“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此剧在艺术呈现上确有可商榷之处。首先,大别山独特的文化印记未能充分彰显。剧中大量使用源自大巴山的巴蜀地域方言,而非大别山本土语言体系,实为遗憾。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更是地域精神的载体,此处的语境错位,无形中削弱了作品在地性文化表达的厚度与纯正。其次,部分台词,如憨哥劝桂英与王福牵手时所言“白面馒头当枕头、顿顿都吃肥膘肉”,虽意在表达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却与“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的“一要三不要”崇高理想存在落差。此细节未能在更高维度上,照亮革命者超越物质的精神境界,革命理想主义的色彩稍显暗淡。</p> <p class="ql-block">尽管如此,《大别山人》以磅礴的生命叙事完成了对历史的深情凝望与精神祭奠。那永不熄灭的信仰火种,那永不枯竭的牺牲勇气,已化为一座巍峨丰碑,立于大别山的层峦叠嶂之间,也植根于每一颗被它叩击的灵魂深处。</p> <p class="ql-block">《大别山人》不仅是历史的回响,它更是一曲新时代的冲锋号角,呼唤着万众一心、紧跟党走的坚定信念,为支点建设注入磅礴的精神伟力——让那穿越烽烟的不朽光芒,继续照亮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漫漫长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