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天津空港湿地的广袤苇荡间,一场跨越物种的生存博弈正在悄然上演。翠绿的芦苇如利剑般刺破水面,层层叠叠织就密不透风的绿色迷宫。大苇莺清脆的啼鸣穿梭其中,时而急促,时而婉转,既是求偶的信号,也是宣示领地的宣言。而在高处枝叶间,大杜鹃收拢尾羽,琥珀色的瞳孔紧盯下方,将一切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大苇莺是湿地的原住民,深谙苇丛生存之道。它们用柔韧的苇叶编织精巧的吊篮式巢穴,藏在芦苇深处的嫩芽间,既隐蔽又通风。雌鸟将卵产在精心布置的巢穴里,雄鸟则化身尽职的哨兵,在苇杆顶端来回跳跃,一旦发现危险便发出尖锐的警报。然而,它们的警惕始终敌不过大杜鹃的狡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大杜鹃从不筑巢育雏,却将“偷梁换柱”的技艺练得炉火纯青。观察到雌大苇莺离巢觅食,大杜鹃如黑色闪电般俯冲而下,用尖锐的喙迅速叼走一枚卵,同时将自己的卵精准放入巢中。大杜鹃的卵无论大小、颜色还是斑纹,都与大苇莺的卵极为相似,粗心的大苇莺往往难以察觉。待大苇莺归来,便会将这个“外来者”当作亲骨肉,不辞辛劳地喂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破壳而出的小杜鹃展现出与生俱来的残酷本能。尚未睁眼的雏鸟,会用背部将巢中其他卵或幼鸟推出巢穴,独占养父母的关爱。大苇莺夫妇丝毫没有察觉这场阴谋,反而更加频繁地穿梭于苇丛间,捕捉肥美的昆虫,将自己辛苦觅食的成果,悉数喂进这个不断张大的黄色巨口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场持续数周的生存游戏,在湿地的每个繁殖季节不断上演。看似不公的背后,实则蕴含着精妙的生态逻辑。大杜鹃的寄生行为控制着大苇莺的种群数量,避免其过度繁殖对湿地资源造成压力;而大苇莺也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逐渐进化出更敏锐的辨卵能力。有些大苇莺会仔细端详每一枚卵的纹路,一旦发现异常便果断弃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暮色渐浓,苇荡在晚风的吹拂下泛起层层绿浪。大苇莺依然在为“子女”奔忙,大杜鹃则在枝头梳理羽毛,准备迎接下一次的寄生行动。这片湿地见证着生命的残酷与温柔,每个物种都在生态链条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弱肉强食的表象之下,是自然界永恒的平衡法则——所有的生存智慧,都是千万年时光淬炼出的生存哲学。</p> <p class="ql-block">大杜鹃(英文名:Common Cuckoo,学名:Cuculus canorus),是鹃形目杜鹃科杜鹃属的鸟类。俗名: 布谷鸟、郭公、布谷、喀咕,又名布谷鸟、郭公、布谷、喀咕,分布于北极圈以外的欧亚大陆及非洲,常见于山地及平原的树上和居民点附近。以其巢寄生的繁殖特点和‘布谷’的鸣叫声著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杜鹃长约32至34厘米,尾长13至15厘米,翼展55至60厘米。成年雄鸟上部灰暗,尾羽黑褐色,具白色斑点和末端,腹部灰白相间,具黑色条纹。雌鸟相似,部分具红褐色上胸,有黄色眼环,虹膜浅棕色至橙色,喙黑色基部黄色,脚黄色。幼鸟具白色颈背斑点,冠羽和背部羽毛尖端白色。栖息于开阔的森林地带和大面积芦苇地,有时停在电线上寻找大苇莺的巢。偏好有林地带,尤其靠近水源。大杜鹃的饮食主要由昆虫组成,尤其是毛虫,偶尔也会吃鸟蛋和小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