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晨,铅灰色的云层遮挡了六月的骄阳,天气清朗而舒适,我们这群来自赣鄱各地的语文教师列队肃立于南昌八一纪念馆门前。</p><p class="ql-block"> 道路两排将领塑像肃穆而立,他们目光如炬,身姿挺拔,仿佛仍在诉说那段烽火岁月里的铁血传奇与不朽信念。步入纪念馆,空气凝重如墨,时间在每一件展品面前都收敛起翅膀,只留下沉甸甸的凝望。</p> <p class="ql-block"> 展柜中,一把锈迹斑斑的军刀赫然入目,刀刃上缺口累累,分明是无数次劈砍留下的不屈伤痕;旁边一件褪色的军装,粗粝的棉布浸透汗碱,依然坚韧地挺立着。透过玻璃凝望,那刀锋之冷冽与军装之坚毅,无声地在我心头刻下印记:革命者血肉所系的筋骨与意志,是历史最锋利的笔锋。一张张南昌起义示意图前,我们屏息细观,那红色的箭头如燃烧的火焰,在旧地图上蜿蜒前行,仿佛燎原星火在眼前奔突——当意志汇成洪流,整个大地便为之激荡。我们在英雄雕像前仰望静默,传递着我们无声的誓言;回望那铁与血的年代,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庄严的归属:这铁血浇灌的种子,早已在民族命脉中破土成林。</p> <p class="ql-block"> 研讨环节,学员们纷纷畅言。一位年长的教师抚着教材感慨道:“起义通电中的誓言,字字如铁,掷地有声!这是语文课堂里最精纯的文本力量,当引领学生细细咀嚼。”另一位中年教师则目光灼灼:“我们语文老师,要善把信仰写成象形文字,让课堂成为精神火种的接力站。”年轻的女老师语气坚定地补充:“历史并非沉睡的标本,纪念馆中每件文物都是跃动的非连续性文本,我们理应引导学生读出其中滚烫的赤诚。”这些言语碰撞出思想星火,交织成共识:语文课堂不只是知识的园地,更是民族精神的血脉所系,是时代青年灵魂的基石。</p> <p class="ql-block"> 离开纪念馆时,门前那株老樟树依然葱郁,根深叶茂,仿佛汲取了大地深处的力量。纪念馆内那曾照亮黑暗的星火,如今已化作我们心中不灭的烛光——这烛光不仅映照着我们脚下的讲台,更将辉映无数未来学子的心灯。</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语文课堂注定要肩负起这精神血脉的传递:每一次对文本的深情叩问,每一次对历史的虔敬回溯,都是在民族精神的长廊里重新点燃火种,让那曾经撕裂暗夜的光芒,继续照亮下一代人前行的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