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清风的美篇

心若清风

<p class="ql-block">探析云华山周围地名与乞巧文化的渊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石和平</p><p class="ql-block">云华山,位于西和县城东北十五公里处的稍峪乡境内,属丹霞地貌,山体挺拔俊秀,孤峰耸峙,直插云端。主峰三面临空,与塔子山仅一线相连。在先秦时期,这里属于秦人生活范围内,是秦文化早期发源地之一,也是陇上千年道教名山。主峰庙宇供奉着真武祖师神像,真武祖师即:玄天上帝,道教中也称玄武大帝,据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赵逵夫先生研究考证:玄武大帝是由大禹之父鲧的形象深化而来,先演化为“玄冥”,后称作“玄武”。“玄冥”“玄武”为水官、“鲧”神名。鲧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治水专家,建筑工程学家,玄武大帝披发赤足,足踩龟蛇,正是其治水的象征。赵逵夫先生还提出玄武与牵牛、织女有联系,玄武是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星名;斗、牛、女、虚、危、室、壁,牛女二星;牛星即牵牛星,女星即织女星。牛郎织女传奇故事最早形成于西汉水流域。因为有秦人祭祖习俗,才延续了西和千年乞巧的习俗。认为以云华山为中心的区域在乞巧习俗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乞巧根源,是西和乞巧发源、演变、传承的重要地。千年乞巧习俗源自秦人崇尚祭祀先祖女修的遗俗,织女原型即秦人先祖女修,女修的事迹留在史册上的只有一个“织”字,她在古人用树叶、兽皮遮体的基础上,采用植物皮,经晒干,多次揉搓捶打,变成片片丝麻,再编织成衣穿戴,鉴于她在纺织事业发展中做出很大贡献,秦人因此尊称她为“织女”,古人也将天汉西侧最亮的一颗星命名为 “织女星”,以示对她的怀念和祭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二十年(前220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其中所提及的鸡头山,国内多名学者考证认为,鸡头山就是县城东北十公里处的塔子山,秦代塔子山隶属陇西郡西县辖区。昔日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专程到陇西郡西县祭祀祖先,祭祀活动结束后,返回咸阳时路过西县鸡头山,登上山顶回望礼县大堡子方向又做祭祀仪式。秦始皇回到咸阳后,西县县衙和民间在鸡头山隔壁的鸡峰山(今云华山)为秦先祖女修建祠堂,以表对先祖的祭祀和永久怀念。织女祠是最早建在云华山的庙堂。到了唐代,当地的妇女们在拜祭织女时,把云华山天桥奇特的自然地貌,渗入了牛郎织女传说中鹊桥相会的故事情节,经过不断演绎,逐步发展形成了以云华山为中心的乞巧习俗。唐.李翔的《涉道诗》28首,第二首《百步桥》写同牛女传说有关的山岭细路。据此,多位学者多方考证国内与此诗内容相关的山岭,皆被一一排除。自西和乞巧女儿节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赵逵夫先生和他的学生对云华山的地势和周围与牛郎织女故事相关联的地名,做了详细的考证和实地考察,最后认为唐.李翔《百步桥》指云华山之"天桥"更为妥贴,因为类似"天桥"山岭在其它地区是没有的,况且《牛郎织女》故事情节来源于西汉水上游,云华山天桥应当是《百步桥》一诗中所描述的地方。《百步桥》诗如下:</p><p class="ql-block">亘险凌虚百步桥,古应从此上干霄。</p><p class="ql-block">不辞宛转峰千仞,且喜分明路一条。</p><p class="ql-block">银汉攀缘知必到,月宫斟酌去非遥。</p><p class="ql-block">牵牛漫骂劳乌鹊,岁岁填河绿顶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乞巧习俗最早形成于西汉时期,在南北朝得以发展,到了唐宋曾盛行于全国。巧娘娘下凡与牛郎织女传说流传于西汉水上游地区,乞巧风俗历代以来在西汉水上游也有最为浓重和虔诚的表现形式,乞巧祭祀活动千年以来久盛不衰。 千年乞巧风俗,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各地也大同小异,西和、礼县一带乞巧乡镇有十九个之多,然而,古人以乞巧习俗活动命名的地方名称却极少见。但在稍峪乡境内,特别是云华山周围的十几处地名及一些地貌特征,与乞巧风俗,乞巧活动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云华山古名鸡峰山,又名“登云山” (明清时期当地人称登云山,山上道观如今举行道教法事时仍称登云山)当地不知那个朝代的祖先给这里十几处地方冠的地名,在牛郎织女传说故事中涉及的近十处地名都在云华山周围,地名与乞巧文化渊源很深:</p><p class="ql-block">天桥(也叫鹊桥、百步桥),位于云华山主峰,南接财神殿堡子,西与塔子山山脉一线相连,宛如银河上的鹊桥,横跨在云华主峰与南峰之间。注:云华山主峰与南峰之间在明代天启年以前无路可通,南峰现有的路是明代万历年间至天启年修的(有修路碑为凭)当时通主峰的路是当地人在南峰崖面上用草坡夯路而行,现仍有一点遗迹。</p><p class="ql-block">参觐滩,位于云华天桥东和筛子崖西,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期的七十年里,这一片区域常年因降水量过多,大面积的植被和土地被雨水冲走。一九八四年前这里的土地还存在二十多亩,由于从八四年到两千年阴雨较多,土地和植被大量流失,现在残留下的土地只有一两亩,从天桥下面现存的边缘草坡埂和筛子崖西半崖半坡处也残留旧时的痕迹可以观察到,追忆到千年前,这里肯定是一个较为平整又很宽敞的大草滩。在秦汉时期人们来云华山拜祭织女时,这里应该是最好的地段。古人赐名“参觐滩”肯定是一定道理的,参,即为参拜、拜见的意思。觐,是朝拜君王,朝见帝王,或者朝拜圣地,拜谒神圣境地的意思。凡是游过云华山的游客都看见,在云华山南峰一带没有一处较为宽广平坦的地点,唯有参觐滩在那个年代里,既宽广又平坦些,在这儿设香案拜祭织女最合适不过了。故古人赐名“参觐滩”,而该地名延续至今名字不曾改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出参觐滩向北有条小河坝名叫“乞盘河”,四十年前这条河坝也很宽阔,现在的面貌也是常年水土流失所致。当地老人说这条河坝是上古时候包集、大柳、杨麻和稍峪几个乡的姑娘乞巧活动的主要聚集地。</p><p class="ql-block">“香炉台”在织锦崖西向前约五十多米处,是“参觐涧”境内的一个小湾,当地村民称该地方为:小香炉地湾里,很可能是那个年代拜祭时设立香案的地点,上世纪八十年初期,该湾湾里的两块地还是很平整的,后因水土流失严重全部垮塌,一点痕迹也没存留。</p><p class="ql-block">云华山正南面的“织锦崖”,石家寺当地人以“黑嘴崖”称该地即现在的织女峰,是织女织天锦的地方,崖顶有一平台,名:织锦台。</p><p class="ql-block">“桑树湾”在云华山以西,塔子山北坡上,即现在的石堡镇石沟村乞树湾社,在当地传说中有织女在这一带种桑养蚕、种麻织锦一说,于是后来人们在此也设立过乞巧活动场所,所以古人冠名“乞树湾”(“桑树湾” )</p><p class="ql-block">筛子崖在云华山主峰东,当地人称“大堡子”,上有南宋末期鸡公山抗金城堡遗址,遗址因建旅游景点,已毁。山形呈大象形,相邻一小山峰(古炮台遗址)呈青狮之状,合称“青狮白象”。</p><p class="ql-block">筛子崖西南崖缝一小潭水,常年不干,当地人称,这个洞是过去女娃娃乞巧取水的地方,也是现在当地人乞求龙王施雨时,给龙王取天河水的地点,叫“迎水洞”,称“爷水下(ha音)”。</p><p class="ql-block">筛子崖中间有凹处,称簸箕湾。爷水下以西的崖称“竹箩子崖"。</p><p class="ql-block">黑鹰嘴(织锦崖)东至筛子崖西的荒滩为"大参觐涧”。</p><p class="ql-block"> 云华山正南面的“牛家窑”(牛郎住过的地方)、 “牛家大地”(牛郎耕播农事的田地)、“牛家那哈”、“牛家老汉”(牛家那哈的土地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云华山西南方的“野鹊湾” (碑楼村辖区)农历七月七鹊王召集众鹊聚会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团庄村张家山庄左下侧与石家寺接壤处的“麻子树林,右下角的“麻子坡”(织女与好友麻姑〈麻姐姐〉种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云华山东面的大草滩(属马元镇周沟村辖区)和东南角的青草湾(稍峪村辖区,紧靠野狐嘴)这些地方都是牛郎牧牛的草场。</p><p class="ql-block">乞盘河北山上村:杨麻山,也是牛郎织女种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云华山以西的“卧牛嘴”传说是牛郎埋葬老牛的地点,(位置在云华山和塔子山步行栈道途中的天爷地梁上,卧牛滩则与卧牛嘴相连)</p><p class="ql-block">云华山南崖下半部的“野鹊堂”,石家寺人称“鹁鸽堂”,传说是众鹊搭桥时分配任务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云华山历史文献史料类的遗物几乎为零,历代数次天灾或人为的雷击与火灾将有些有史料价值的东西毁之一炬。特别是上世纪六十代,寺庙遭周围村庄村民拆毁,一本记载明清以来云华山修建的书籍,有的被撕毁,只有一本遗落民间,不知所踪。数块碑被推下悬崖摔为碎石,天桥与山门口的数棵几千年柏树被砍伐,还有几棵近千年的松树一同被砍,唯有天桥南端头的一块明万历年间的碑因藏身崖岩中,幸免一难。空白的历史对探究乞巧文化的历史发展,困难确实重重,唯有从《百步桥》与一些地名当中去探寻了。</p><p class="ql-block"> 前人给这些地方赐名,顾名思义,都是有一定依据的。从秦始皇祭祀先祖,汉时人们拜祭织女,云华山,无疑成了唐宋时乞巧活动主要聚集地。云华山,在乞巧习俗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乞巧根源,更为重要的是让千年乞巧文化接上了地气,让这种传承了千年的古老习俗更加炫丽。眼下正是千年乞巧习俗的兴盛,织女时代妇女们的巧手和智慧,其丰功伟绩不断积淀,成为通向世界“丝绸之路”上的一大亮点。</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石和平,男,西和县稍峪镇团庄村石家寺人。政协西和县第十届委员会委员,西和县云华山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陇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西和县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会员,地方民俗文化爱好者。15293974476</p><p class="ql-block"> 初稿:2017年7 月22日</p><p class="ql-block"> 复稿:2020年8月16日</p> <p class="ql-block">唐. 李翔塑像</p> <p class="ql-block">云华山近照</p> <p class="ql-block">云华山明代修路碑</p> <p class="ql-block">修路碑释文</p> <p class="ql-block">云华天桥. 鹊桥</p> <p class="ql-block">2023年乞巧节云华山乞巧表演现场</p> <p class="ql-block">筛子崖(鸡公山)观云华天桥.</p> <p class="ql-block">云华山观山门</p> <p class="ql-block">昔日筛子崖</p> <p class="ql-block">织女峰(黑嘴崖、织锦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