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沂蒙传奇:艾山传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城西15公里处,有一座艾山。它位于临沂高新区解放路西与戈九路交汇,虽不及泰山那般雄伟,也不如黄山那般奇秀,却凭借独特的自然风光与流传千古的动人传说,散发着独有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艾山又名华艾山、艾花山,因盛产艾草而得名。山体主要由石灰石构成,总面积达69.86平方公里,耕地2800公顷,海拔254.6米,绵亘数十里,为当地第二高峰 。艾山有东西两个山头,东西对峙,周围地势低洼,远远望去,山势突兀挺拔,犹如奔腾的骏马,古人曾留下 “大艾如马小艾驹,两山相逐类联呼” 的优美诗句来描绘这一独特景象。山上怪石嶙峋,簇簇块块,大小各异,远远望去,仿佛是一群或卧或起的羊,栩栩如生,这一奇景激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艾山历史悠久,最早记载于儒家典籍“六经”之一的《春秋》,《春秋·隐公六年》中有“公会齐侯盟于艾”的记录 ,表明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艾山便是齐鲁大地上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鲁国与齐国的诸侯曾在此会盟。东汉以后,天下三分,曹操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在临沂设置琅琊郡。当时,曹操看重艾山这片肥沃之地,将其辟为皇家园林禁地,作为御马操练之处,马厂湖之名便由此而来。清朝时期,乾隆皇帝下江南的“皇路”至今仍存,默默诉说着艾山曾经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艾山当地,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传说。据《临沂县志》《琅琊乡音》等记载,故事的主人公是东海龙王的爱女和一位柳姓书生。东海龙王的爱女嫁给了沂河小龙为妻,然而婚后生活却如噩梦一般。沂河小龙生性粗暴,不解风情,不仅没有给予龙女应有的关爱,还常常对她拳脚相加,不久后更是将龙女罚到艾山牧羊。龙女自幼生长在龙宫,从未遭受过这般苦楚,如今有家难回,思念父母却不得相见,每天只能与羊群和木石为伴,痛苦万分,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个晴朗的暮春,红日高悬,碧空如洗。一位柳姓书生赴京赶考归来,路过此地。他听闻艾山之名,便登山游览。在山中,书生因不识路径,向牧羊的龙女问路。龙女久困深山,渴望有人能帮她传递消息给父母,于是便将自己的悲惨身世如实相告,请求书生代为投书。书生看着眼前虽形容憔悴却难掩美丽的龙女,心生怜悯,决定帮她这个忙。但考虑到水陆相隔,人龙殊途,担心无法完成重托,不禁有些犹豫。龙女见状,从怀中取出一颗明珠,这颗分水珠是她父亲龙宫之宝,陪嫁而来,她告诉书生,只要拿着这颗珠子入水,就能如履平地,不惧惊涛骇浪。书生接过明珠和书信,收拾妥当后,便匆匆下山,向东海奔去。龙女伫立山岗,久久目送柳生远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柳生日夜兼程,来到东洋大海。只见眼前惊涛拍岸,波浪汹涌,海天一色,无边无际,心中不免有些害怕。但想到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堂堂七尺男儿,怎能失信于一个弱女子?于是,他毅然从怀中取出分水宝珠,握在手中,纵身跳入海中。神奇的是,海水竟像被刀切开一样,向两边分开,中间出现一条平坦的大道,柳生身上半点水珠未沾。他顺着大道向前走去,不久,巡海夜叉赶来,见他手持宝珠,不敢怠慢,急忙上前迎接,问明来意后,将他引入龙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柳生见到龙王,呈上书信。龙王心疼女儿,不禁老泪纵横,急忙下令,一面派太子率领虾兵蟹将,速赴沂河斩杀小龙,到艾山救回龙女;一面安排盛宴,亲自陪柳生宴饮,等待太子归来。太子领命后,带领虾兵蟹将、雷公雨神,伴着霹雳暴风骤雨,腾云来到沂河,毫不留情地斩杀了沂河小龙,捣毁龙府,收编水族,之后前往艾山接回龙女,回宫复命。龙女与父母团聚,悲喜交加,互诉思念之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此,沂河中不再有龙。艾山上的羊群,失去主人后,自动绝食,不再吃草喝水,最终化作了山石。龙女回宫后,感恩柳生的救命之恩,愿以身相许。龙王和龙母敬重柳生见义勇为,恩准了龙女的请求,柳生也欣然应允。不久,龙女和柳生夫妻双双回到艾山游览,行云施雨,保护当地禾苗免受旱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人们被这个故事所感动,在艾山脚下为龙女修建了娘娘庙,为柳生修建了柳公祠 。据说,天下庙宇大多庙门朝南,娘娘庙最初也是如此。但在竣工当晚,娘娘显灵,拔下头上金簪,将庙门拨向东方,以此表达对东海故乡和亲人的眷恋。此后,每当遭遇旱灾,人们到庙中祈雨,往往有求必应,十分灵验。清康熙时兖东道徐惺曾作《艾山纪事》,记述祈雨灵迹,虽然此事带有神话色彩,但也反映出艾山香火旺盛的盛况。不知从何时起,“龙女”被尊称为“龙母”,龙母庙前的那口井,便被传为“柳毅传书”之处。艾山脚下的庙上村,也由娘娘庙演变而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个美丽的传说,不仅为艾山增添了神秘色彩,更承载着当地人民对美好爱情、正义和善良的向往与追求,千百年来,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成为沂蒙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