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歌舞艺术的发展

青空~笑

<h3>一、歌舞的起源​<br>  中国古代先民对大自然的酷爱、对生产劳动的热情、对爱情的渴望、对友情的珍惜和对神灵的礼赞,常常通过歌舞音乐表达出来。歌舞音乐构成了古代民众娱乐生活的重要分支系统。</h3> <h3>  据考古发现,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描绘氏族舞蹈形象的彩陶盆。陶盆上的舞蹈图案由3组舞蹈图案构成,每组5人,舞者手拉着手,动作协调,舞姿优美。</h3> <h3>  1988年,在新疆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发现了目前仅见的一处反映原始生殖舞蹈内容的大型舞蹈岩画。在面积达120多平方米的整个岩壁上,刻画了数百个大小不等、身姿各异的舞蹈人物。其主体部分是一列巨大的裸体女性舞蹈像和一个斜卧的男性形象。在这隐喻男女交合图像的下面,则是两组各10人排列在一起的小型人物,做十分整齐划一的舞蹈形状。这无疑表明新疆地区的古代先民存在着生殖崇拜,是进行生殖崇拜活动的一个重要标本。</h3> <h3> 在这幅岩刻中,原始舞蹈的灵魂、动力,就在于对异性的追求,在于对两性生活的描述和歌颂。这类舞蹈也就成为原始人类娱乐活动形态的一部分。有关记载传说时代歌舞的文献资料亦不难找到。《路史·后记》写道:神农氏手执土鼓向鬼神致敬,当年农桑就获得大丰收,百姓终年受益。于是让刑天作《扶犁》之乐,以庆祝丰年。这种音乐以土鼓伴奏,舞蹈动作大概是模仿农民劳作的姿势。</h3> <h3>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了一个“葛天氏之乐”的传说:3人手握牛尾作舞具,随着音乐节奏,边唱边舞,歌舞共8段,“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它赞颂了劳动生活,表达了对天、地、祖先的崇拜。</h3> <h3>二、歌舞的兴盛​<br>  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歌舞艺术高度发达的时期。西周设置了庞大的乐舞机构,制定了繁琐的礼乐制度,严格规定不同的等级使用舞队的规格。随着奴隶制度的崩溃,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的礼乐制度也随之瓦解,代之而起的是清新活泼的民间乐舞。商代以来,人们信鬼神,产生了娱神的巫舞。春秋战国时期,巫舞已有娱神和娱人的双重目的。</h3> <h3>楚国巫风最盛,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创作了大型乐舞《九歌》。​</h3> <h3>  汉代设置了乐府机构,负责搜集民间歌舞,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汉代歌舞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纷乱的时代,也是各族乐舞大交流、大融合的时代,西域歌舞大举传入中原,并在民间盛极一时。</h3> <h3>唐代歌舞更是如日中天,宫廷设置了太常寺、教坊司、梨园等庞大的乐舞机构,集中了大批优秀的乐舞艺人。朝廷制定了“十部乐”,每逢节日,宫廷举行盛大的游乐活动,人们手拉着手,且歌且舞,这就是所谓的“踏歌”。</h3> <h3>唐代最著名的歌舞大曲是《霓裳羽衣舞》,以杨玉环的表演最为出色。舞者身穿孔雀翠衣,下着淡彩色和月白色的裙子,肩披霞帔,头戴步摇冠,身佩珠翠,在悠然的《中序》乐曲中飘飘而出,犹如天女下凡。</h3> <h3>  唐代以降,宫廷歌舞渐衰,民间歌舞日趋兴盛,歌舞队伍蔚为壮观。如宋代杭州的歌舞队伍之一——清乐社,就包括了数支分社,每社不下100人;福建鲍老一社达300多人;四川鲍老社有100余人。<br>  ​明清时期,民间歌舞与戏曲相结合,形成了载歌载舞的中国古典戏曲艺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