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同学情》纪念册的诞生,凝聚了无数师生的心血与期待。蔡林福老师在收到成书后激动万分,急切地致电我们,希望尽快快递两本以圆“先睹为快”之梦。我刚在七八牛虎同学群中宣布纪念册印刷完成的消息,电话铃声便响起,正是蔡老师满怀热忱的回应。梁慧兰老师也难掩欣喜之情,直言这样珍贵的书籍,求之不得,恳请赠予两本。不仅是老师,同学们也纷纷发来求书信息,无奈年关将至,事务繁杂,我只能忍痛拒绝。由此可见,《同学情》在师生心中的分量之重,它不仅是一本纪念册,更是一段青春的见证,一份深情的寄托。</p> <p class="ql-block">这次聚会不仅唤起了我们尘封的记忆,更激发了同学们的创作热情。除了李向武、何辉、袁子建、曾炯导这些诗坛老将,黄伟文、伍文、李建芳、冯彩华等同学也纷纷崭露头角,成为七八届诗坛的新秀。甚至一向被大家戏称为“粗人”的牛高,也在古诗词领域大放异彩,其作品情感细腻,令人动容。纪念册中《旧阵时,旧陈事》一文,由邬志灵同学发起,众人回忆、集体创作,文字中流淌着欢笑与感动。他们用键盘敲打出快乐,用墨香凝聚情感,用标点串联起我们多彩的人生。主编谭锦洪感慨道:“一场同学聚会,引出文豪诗人无数,掀起吟诗作对高潮。”一首诗、一首歌、一张老照片,将四十年前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似水流年的芳华重现眼前。正如他所说:“写吧!请同学们大胆去写,40周年《同学情》彩页上将永存你真心真爱!”</p> <p class="ql-block">从聚会结束到纪念册成书,历时一年多,十位毫无编辑经验的同学自发参与,从策划、组织、实施,到文稿与图片的筛选,数易其稿,耗费了大量时间与心血。封面设计尤为用心,谭锦洪主编提出:既要体现我们这届的时代特征,又不能过于写实。最终选用几位女同学在校门口的黑白照片置于右下角,象征那个单调却纯真的年代;左侧一排参天大树,叶已微黄,寓意我们步入中年,情感如陈年老酒般醇厚。整个封面穿越时光,娓娓道来,再配以书法家李林根题写的“同学情”,熠熠生辉。这不仅是设计,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编辑过程中,我们也经历了许多趣事。面对数百篇文章,我们逐篇筛选,再由三虎润笔修改。他是记者出身,删改文章毫不手软,常言“不死也要过三刀”,经他润色后的文章更加精炼动人。而我则偏向保留原貌,仅做轻微润色。我们时而为一篇好文自我感动,时而为女同学的细腻情感代入角色,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每当意见不合,谭主编总会出面调停,最终由集体讨论决定。尽管纪念册仍有不足,尤其是图片部分因策划不周、分类不清,导致可用照片有限,但我们已尽心尽力。这一年多的编辑历程,若写成书,足可媲美《编辑部的故事》。最终,我们为龙中献上了一部史诗般的纪念册,这是组委会送给同学们最好的春节礼物。</p> <p class="ql-block">最早拿到书的老师与同学无不欣喜若狂。刘训明同学从上午读到深夜两点,仍爱不释手。他评价道:“纪念册各方面已达到专业水准,感谢你们的辛勤付出!”训明更直言:“细品《同学情》,青春回放,平凡感动,梦回芳华,同学情深……无论从编辑、撰稿、制作印刷,都真情流淌,堪称龙门中学纪念册之最。”廖燕玲与张琦同学读后也感慨万千:“《同学情》真值得珍藏,今日拜读,又勾起聚会时那一幕幕温馨场景。”她们甚至开始筹划下一场聚会,希望这份情谊永续不断。</p>
<p class="ql-block">因疫情耽搁,许多同学近期才收到期盼已久的纪念册。肖子难掩喜悦:“这是一本很有情怀的书,一册在手,情浓似酒,我的相机没白买,作品留下了同学们美好的瞬间。”高金培老师虽年逾八旬,却一口气通读全书,并深情写下《深夜喜读〈同学情〉》一诗,盛赞此书真实、朴实、情深、难忘。如今又有两位老师为纪念册添彩,使其更加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手捧这本由自己与同学共同书写、编辑的纪念册,心中涌动的是一种独特的快乐。这种快乐,唯有在阅读它时才能真正拥有。有书的日子很美,有书的日子很充实、很幸福。看书、写书,使我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生活变得五彩斑斓。翻开《同学情》,我们仿佛回到青春岁月,那些熟悉的面孔、熟悉的笑容、熟悉的声音,一一浮现。我们出这本纪念册的初心,就是为同学们留下一本属于自己的书。书里有你的笑容,有你说过的话,有你写下的感言,有你难忘的一件事,有你写的一首小诗,一篇散文,甚至是一封旧日情书,还有你拍下的那一张张照片……它们都将在纪念册中定格,成为回忆中的回忆,成为未来岁月里最温暖的慰藉。</p> <p class="ql-block">喜欢文字的人,往往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他们未必有高深的文化底蕴,也未必有显赫的学历,但他们钟情于文字,喜欢静静品读每一篇打动心灵的文章,感受其中撼人心魄的力量。他们或许不常动笔,却能在别人的文字中找到共鸣,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温暖与呐喊。那文中所说的话,仿佛正是他们未曾说出的心声。他们让积压的喜怒哀乐,在阅读与收藏中得以宣泄。试想某年某月某日,斜阳西下,你坐在庭院中,手捧《同学情》,品一口金花普洱,膝下儿孙围绕,静静聆听你讲述那年那月的故事……这,是多么幸福温馨的画面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