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 马铃薯皮斑病菌,(真菌类)外来入侵物种调查与研究

曾汉龙

<p class="ql-block">马铃薯皮斑病菌,属于真菌类病原微生物。该病菌主要侵染马铃薯块茎,发病初期薯块表面出现浅褐色至深褐色的小斑点,后期病斑扩展、凹陷,影响马铃薯外观与商品性。其在土壤中存活能力较强,借助雨水、农具及种薯传播扩散。在温湿度适宜的环境下,如10-20℃、高湿环境中,孢子快速萌发侵染,严重时导致马铃薯产量降低。农业生产中需采取种薯消毒、轮作倒茬等措施防控其危害 。</p> <p class="ql-block"><b>一、生物学特征</b></p><p class="ql-block">作为引发马铃薯皮斑病的真菌,具有独特生物学特征。其菌丝体在马铃薯组织内蔓延,产生分生孢子梗,梗上着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暗色,单细胞或分隔,利于随风、雨水传播。该真菌喜低温潮湿环境,10-20℃为其生长适温,相对湿度85%以上时繁殖活跃。在土壤或病残体中,可形成厚垣孢子或菌核越冬越夏,具有较强的存活能力,成为次年病害初侵染源,其复杂的生活史与传播特性加剧了马铃薯皮斑病的防控难度。</p> <p class="ql-block"><b>二、入侵机制</b></p><p class="ql-block">马铃薯皮斑病菌,其入侵机制与真菌特性密切相关。病菌通过土壤、种薯或病残体中的孢子(如分生孢子、厚垣孢子)接触马铃薯块茎,在温湿度适宜时(10-20℃、高湿),孢子萌发形成芽管,借助附着胞分泌的黏液吸附于薯皮表面,同时分泌角质酶、纤维素酶等降解酶类,破坏表皮细胞壁侵入组织。进入内部后,菌丝沿细胞间隙扩展,或直接穿透细胞,通过吸收寄主营养增殖,引发细胞病变形成病斑。此外,病菌可利用马铃薯伤口或皮孔作为入侵位点,环境中雨水飞溅、农具接触等传播途径也加速其侵染过程,导致皮斑病发生。</p> <p class="ql-block"><b>三、与当地物种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作为马铃薯皮斑病菌,在与当地物种的关系中呈现复杂互作。其主要寄主为马铃薯,通过侵染块茎影响作物生长,而在自然生态中,可能与土壤中的其他微生物(如拮抗细菌、放线菌)存在竞争或拮抗关系,部分土著微生物可抑制其孢子萌发与菌丝生长。此外,该真菌的传播依赖雨水、农具等媒介,可能与当地昆虫、蚯蚓等土壤动物存在间接关联,动物活动或加速其在土壤中的扩散。在轮作体系中,若与非寄主植物(如豆科、禾本科作物)间作,可通过改变土壤微生态减少其寄主依赖,降低种群密度,这种与周边植物物种的种植结构关系,也影响着病菌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存续与危害程度。</p> <p class="ql-block"><b>四、对人类生存的威胁</b></p><p class="ql-block">它直接侵害马铃薯块茎,降低作物产量与品质,减少可食用部分,威胁粮食安全。马铃薯是全球重要粮食作物,尤其在部分以其为主食的地区,病菌大规模爆发会导致食物短缺,加剧饥饿风险。此外,为防控该病菌,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会污染土壤、水体,影响生态平衡,还可能通过食物链富集,危害人体健康。同时,病害引发的经济损失会冲击马铃薯种植户生计,影响区域农业经济稳定,间接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b>五、传播途径</b></p><p class="ql-block">马铃薯皮斑病菌的传播途径具有多源性。病菌主要以厚垣孢子、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病残体及种薯中越冬,种薯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关键途径,播种后直接侵染新块茎。田间传播依赖雨水飞溅、灌溉水流动,将土壤中的孢子带至薯块表面;农具、农机在耕作时接触病薯后,可机械携带病菌扩散。此外,带菌的土壤随风力搬运或人为运输,也能将病菌传播至未发病区域。若田间杂草或其他寄主植物感染病菌,可成为中间传染源,通过昆虫活动或农事操作间接传播,高湿环境下孢子还可借助气流短距离扩散,加剧病害蔓延。</p> <p class="ql-block"><b>六、防控措施</b></p><p class="ql-block">针对马铃薯皮斑病菌,可从多方面实施防控。农业防治上,选用抗病品种并严格种薯检疫,剔除带菌种薯,采用温汤浸种或药剂拌种消毒;推行轮作倒茬,避免连作,与禾本科、豆科作物轮作3 - 4年,减少土壤菌源。物理防治可深耕晒土,破坏病菌生存环境。化学防治方面,发病初期喷施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按说明控制剂量与频次。生物防治可利用木霉菌、芽孢杆菌等拮抗微生物抑制病菌生长,同时优化田间管理,保持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减少发病几率。</p> <p class="ql-block">附:马铃薯具有特殊的营养价值,是兼具主食与蔬菜特性的食材。它富含优质淀粉,含量约15%-25%,能提供稳定能量,且升糖指数低于精制谷物,适合作为控糖人群主食替代品。其维生素C含量突出,每100克含约20-30毫克,远超大米、面粉,甚至接近柑橘,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促进胶原蛋白合成。此外,马铃薯还含有钾元素(每100克约300-400毫克),能调节体内电解质平衡、辅助降低血压,对心血管健康有益。同时,它富含膳食纤维,且脂肪含量极低(约0.1%),饱腹感强,适合减重人群食用。其营养全面且均衡,可蒸、煮、炒等多种方式烹饪,是饮食中重要的营养来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