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雍也6·18》</p><p class="ql-block"> 子曰:“质①胜文②则野③,文胜质则史④。文质彬彬⑤,然后君子。”</p><p class="ql-block"> 【注释】</p><p class="ql-block"> ①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②文:文采,经过修饰的。③野:粗鲁、鄙野,缺乏文采。④史:言辞华丽,有虚伪、浮夸的意思。⑤彬彬:指文与质配合恰当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译文】</p><p class="ql-block"> 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流于粗野;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君子。”</p><p class="ql-block"> 【释读】</p><p class="ql-block"> 此章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阐释了文与质对立统一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对于一个人而言,其内在和外表都很重要。内在精神,谓之“质”,包括学问、道德等;外表修饰,谓之“文”,可指口才、仪态等。假如一个人学问很好,却拙于言辞,不会表达;或者品德很好,却仪容不整,不够雅观,就会给人粗野的印象,这是“质胜文”的表现。反过来,如果一个人的言辞流利却没有内容;相貌堂堂,威仪过人,却品德低下,就会给人浮夸虚假的印象,这是“文胜质”的结果。“质胜文”或“文胜质”都有缺憾,因此,内在与仪表、朴实与文采要配合得当,才能成为表里如一、彬彬文雅的君子。还可以说,一个人的内在与外表犹如一篇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内容指修养气度,就像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观念;而形式指仪表举止,就像文笔或书法。内外兼美,才能成为一个彬彬君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