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次回梅州,恰逢“龙舟水”时节,湿意蒸腾,几乎日日阴云低垂,暑气如丝如缕般缠绵不去。三十多年未曾冒出的痱子,竟悄然爬满了脖颈,仿佛也在无声诉说着南国初夏的炙热与潮湿。然而即便如此,姐姐们依旧不辞辛劳,体贴入微地为我安排时间,陪我穿行于城中各处公园,只为成全我这份观鸟的心愿,令我心中满是感激与温暖。</p> <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23日下午,我们沿着梅江缓缓而行,来到了临河而建的湿地公园。园中绿意葱茏,枝叶交织,仿佛撑起了一片碧翠的穹顶。鸟儿们自在其间穿梭起舞,或追逐嬉戏,或鸣唱低语,倏忽之间从这一枝飞掠至那一梢,又忽而隐于繁密的绿荫深处,宛若一幅灵动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漫步其间,尘心顿释,连那缠人的暑意似乎也被这生机勃勃的景致冲淡了几分。</p> <p class="ql-block">忽然,一只鸟儿轻盈地落在枝头。举起相机细看,竟是白头鹎,一种曾在美友们作品中反复见过却未曾亲眼相逢的精灵。欣喜之下,连忙按下快门,心头那份小小的雀跃,也仿佛随着快门声在心湖中泛起层层涟漪。</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英文名:Light-vented Bulbul</p><p class="ql-block">学名:Pycnonotus sinensis</p><p class="ql-block"> 白头鹎又名中华鹎,俗名: 白头翁、白头婆,是雀形目鹎科鹎属的鸟类。分布于中国中部和南部、越南北部和台湾。性情活跃,不惧人类。它的特点头部图案独特,颈背和黑色头部两侧覆盖着一大片白色斑块。它的鸣叫声明亮多变,带有“喳喳喳……”的叫声,是中国最受青睐的鸟类。虽然在韩国和越南等其他国家也能找到它们的身影,但中国才是它们的天堂,也是分布最广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外型特征</p><p class="ql-block"> 白头鹎中等体型,体态纤细,尾羽适中,长18-19 厘米,重30-46 克,翼展约18-20厘米。白头鹎的冠羽呈黑色,从眼部到后脑勺呈白色,耳羽为白色,颧骨为黑色,下巴和喉咙为白色。上体为灰绿色,翅膀和尾巴颜色最深,下体大部分为白色,胸带和侧腹有褐色斑纹。喙和腿为黑色,虹膜为深褐色,在野外通常呈现黑色。雌雄相似,但幼鸟颜色较为暗淡,翅膀略带绿色,下体白色,缺乏成鸟的头部特征,幼鸟喙基部颜色较浅。</p> <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p><p class="ql-block"> 白头鹎是一种常见的鸣禽,喜栖息于树木稀疏的环境中,能够很好地适应人类环境,在其分布范围内的城镇、郊区和城市公园中经常可见到。它独特的鸣叫声一年四季都能听到,雏鸟总是鸣叫,它们只能在树枝上跳跃,不怕人,是南方城市中最引人注目的物种之一。</p><p class="ql-block">冬季会形成大群。食性杂,主要以水果和嫩芽为食,但也经常看到它们追逐和吞食飞虫。</p> <p class="ql-block">生长繁殖</p><p class="ql-block"> 白头鹎的繁殖期为4月至6月,可延续至10月,一季筑巢3-4次。通常筑杯状巢,筑在灌木丛或小树上,通常位于城市花园等区域。雌雄均参与收集材料和建造,但雌鸟通常会在筑巢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巢由树枝、草和树叶搭建而成。每次产卵·2-4枚,孵化期为11-14天。父母双方都会参与孵化和抚养幼鸟,孵化后,雏鸟全身赤裸,依赖性强,第一周结束时眼睛睁开,针状羽毛开始出现。幼鸟会在巢中待9-21天,然后长出羽毛,幼鸟可以离开巢穴,并开始尝试短途飞行,但尚未完全独立飞行的阶段,它们可能仍会在短时间内依赖父母。白头鹎的寿命通常可达 5 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