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同悬空寺。我们于2025年5月25日从天津出发自驾5个多小时来到山西大同,开始了我们一行4人途径天津、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四川、甘肃、湖北八省,二十四座城市,七十二个景点的16天的旅程。总旅程往返4700多公里。于6月9日平安圆满的回津。</p> <p class="ql-block">大同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城东南4千米恒山磁窑峡(亦称金龙峡) 翠屏峰西侧,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建筑群。悬空寺距地面高约60米,文物建筑物面积472平方米,寺前平台面积726平方米,占地面积约921平方米,文物保护区总占地面积约8.83公顷。</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p> <p class="ql-block">大同恒山,含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狭义的恒山,即所谓“北岳恒山”,亦名“太恒山”,古称玄武山、崞山,高是山,玄岳等,明末清初被确定为“五岳”之北岳恒山。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城南10公里处,主峰天峰岭海拔2017米,一说2016.1米,一说2016.8米 ,号称“人天北柱”、“绝塞名山”。广义的恒山,或称恒山山脉,是山西省大同市东南部、河北省张家口市南部,桑干河、滹沱河之间一系列山峰的总称,大致西南-东北走向延伸,东西长近300公里左右,南北宽80公里左右,最高峰为山阴县、应县边界处的馒头山,海拔2426米。恒山横亘于山西北部高原与冀中平原之间,因其险峻的自然山势和地理位置的特点,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山间河谷处的倒马关、紫荆关、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虎踞为险,是塞外高原通向太原盆地、冀中平原之咽喉要冲。许多帝王、名将都在此打过仗,古代关隘、城堡、烽火台等众多古代战场遗迹保存了下来。自明代,被列为北岳,清初,北岳国家祭祀也逐渐由河北曲阳移至浑源恒山,五岳文化融入恒山文化中。恒山道教始于西汉,北魏始兴盛,成为主流全真派圣地。恒山山脉也是山西省矿产资源的富集区,是山西省东北部煤、铁等的主产区。</p> <p class="ql-block">恒山</p> <p class="ql-block">大同土林是第四系湖相、河流相的粘土、砂、砾石的松散堆积物,在干燥气候环境中,受季节性雨水的淋蚀、冲刷而成。这类堆积物产状平缓,在地表流水的侵蚀下, 被切割得千沟万壑。在某些层位中,由于铁质胶结物富集,风化后形成质地坚硬的铁帽,使其下部的粘土及砂砾层得到保护,雨水的淋蚀力减弱,从而形成如塔如柱的土林,尤如古城堡的遗迹,拟人拟物的形象,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土林一般分布于湖相沉积的小盆地,以云南元谋盆地的班果、歪堡中的最为典型,此外,云南江川和南涧、 四川西昌、甘肃天水、山西大同也有分布。</p> <p class="ql-block">大同土林</p> <p class="ql-block">大同古城,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北至操场城东西街、南至南关东西街和新胜东街、东至御河南北路、西至新建南北路,面积约为327公顷。古城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同古城墙始建。大同古城主城以城墙围合,外围东、南、北城墙外侧有3座小城(东小城、南小城、北小城)。古城有“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之说:街巷以十字大街为骨架,东西大街为横轴,南北大街为纵轴,形成古城主干道体系;四隅内由小型街道十字相交叉,又呈现出较大规模的“坊”,形成古城次干道体系;这些“坊”再以小巷纵横分割、分配,坊内小巷交汇处大多数为“丁”字形相互连接,形成古城支路体系。古城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大同古城的艺术价值体现在材料、造型和美学,建筑宏伟,古城城防中的武装设计能充分体现其艺术价值,古城融合了许多朝代不同的建筑工艺和艺术风格,是研究古代艺术建筑的典型模型。</p> <p class="ql-block">晨光下的大同古城</p> <p class="ql-block">大同九龙壁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内东街南侧,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单面五彩琉璃照壁。大同九龙壁坐南朝北,长45.5米、高8米、厚2.02米。全部使用黄、绿、蓝、紫、黑、白等色琉璃构件拼砌而成。壁体由三部分组成:底部为须弥座,中部为壁身,上部为壁顶。第一层是麒麟、狮子、猛虎、梅鹿、飞马等,第二层是行龙。壁前影池一方,长34米、深0.8米,石勾栏围绕。池中清水如镜,九条巨龙倒映池中。壁顶为单檐五脊,正脊为高浮雕的多层花瓣、花朵以及行龙等,脊兽俱全,两侧是雕刻的龙吻。</p> <p class="ql-block">大同文庙尊经阁:位于大同古城东南隅,是明初时由云中驿改建而成的府学文庙。《大同府志》有这样一段记载:“旧学在府治东,即元魏中书学,辽西京国子监,金时之太学,元之大同县学也。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 年)建为府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以府学为代蕃府第,改云中驿为府学,即今学也。</p> <p class="ql-block">大同文庙五龙壁为清代遗物,位于山西大同原明代县文庙门前,是大同现存唯一的砖雕龙壁。其作为文庙照壁,兼具装饰性与礼制功能。龙壁采用单面砖雕工艺,由壁座、壁身、壁顶三部分组成。壁身镶嵌五条高浮雕团龙,中央巨龙正对文庙大门,周边四龙呈对称腾飞状,云雾波涛纹饰间龙爪凸出壁面,造型生动。壁顶为仿木结构单檐五脊顶,以斗拱承托帷幔雕饰,垂柱间刻有葡萄、莲花等吉祥图案。两侧八字墙嵌有鱼跃龙门主题砖雕壁画,通过鲤鱼化龙、天鼓祥云等意象,隐喻科举登第的寓意。整座龙壁融合建筑构件与装饰艺术,展现了清代砖雕技艺的精湛水平。</p> <p class="ql-block">杏坛与孔子讲学有关</p> <p class="ql-block">大同关帝庙坐落于大同市鼓楼东街,俗称大庙。清《大同府志》记有明景泰、嘉靖、隆庆、万历年间修缮碑记。清康熙、乾隆时均有增建和修葺。从建筑手法和特色看,当为元代遗构,是大同城区仅存的一处元代建筑。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大同关帝庙的春秋楼是该庙的核心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同关帝庙内的武侯祠是该庙西跨院结义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纪念[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与关羽的祭祀空间形成鲜明对比,共同承载着“忠”“义”主题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大同四牌楼永泰街:四牌楼是大同古城的地标性建筑,位于古城中心区域,由四个相连的牌坊组成,分别面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由四个相连的牌坊组成,分别为东为“和阳街”,西为“清远街”,南为“永泰街”,北为“武定街”。每个牌坊的正门上首均装有大幅坊额,黄底黑字,每字二尺见方,为清代重修时由大同书法家王德馨所书。</p> <p class="ql-block">大同四牌楼武定街</p> <p class="ql-block">大同鼓楼,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永泰街中段,始建于明朝天顺七年至八年(1463年-1464年)间。清顺治、乾隆、咸丰屡加修葺。大同鼓楼,三层出檐,十字歇山顶,平面近似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东西长17.65米,南北宽14.55米,高约20米,是明代楼阁式建筑的典型代表。顶楼上架放一大鼓,乃古时晚间为“声闻四达”报更时所用。旧时晨钟暮鼓声震古城及近郊四乡,鼓楼与钟楼相配而建。</p> <p class="ql-block">大同太平楼位于大同古城区以东和阳街与太平街交会中心,与城北魁星楼、城南鼓楼、城西钟楼相应。该楼是大同古城内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其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被拆毁,2015年深秋与钟楼同步启动复建,2017年完工。太平楼,明代三层三檐木构阁楼,象征大同安宁,历经修缮复建,现为和阳街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大同华严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下寺坡街459号,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而命名,是中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也是中国现存三大辽代寺院之一。华严寺建筑依东西轴线布局,寺内山门、普光明殿、大雄宝殿、薄伽教藏殿、华严宝塔等30余座单体建筑分别排列在南北两条主轴线上,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总占地面积66000平方米,整体分为上下两寺。上寺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分为两院,下寺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除两座主殿为辽金时期建筑外,其余皆为清朝时期重建。华严寺集中了辽金建筑、小木作天宫楼阁、彩塑、壁画等各类文物,均居同类作品中的上乘,在中国建筑史、宗教史和艺术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大同华严寺</p> <p class="ql-block">大同华严塔是华严寺内的标志性建筑,为2010年新建的全国第二大纯木榫卯结构方形木塔,通高43.5米,塔下设有全国唯一的千佛铜质地宫,供奉高僧舍利及千尊佛像。</p> <p class="ql-block">大同华严寺铜地宫位于总高43.5米的藏经阁之下,采用100余吨纯铜打造而成,从天花到地板、从墙体到楼梯,全部用铜制造,是一处名副其实的铜宫殿,也是全国最大而且纯粹的铜造地宫。</p> <p class="ql-block">大同华严寺壁画是辽金时期我国华严宗重要寺庙之一。分为上寺和下寺。上寺殿内四壁满布壁画,金碧辉煌,斗栱梁枋彩画十分鲜艳。</p> <p class="ql-block">大同华严寺壁画</p> <p class="ql-block">大同下华严寺</p> <p class="ql-block">山西法华寺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古城内,是一座以佛教经典《妙法莲华经》命名的历史悠久的寺庙,以其独特的异域建筑风格与文化融合特征而著称。该寺始建于元末明初,现存唯一一座覆钵式琉璃喇嘛塔,因塔内存有《法华经》而得名。自2017年9月1日起,法华寺作为重点文物景区取消门票收费制度,面向公众全面开放。</p> <p class="ql-block">云冈灵岩寺坐落于云冈石窟大景区的湖心岛中央,整个寺院为三进院落,是按照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的描述而仿建的。云冈灵岩寺,三进院落古朴典雅,石雕造像精妙绝伦,佛像木雕栩栩如生,是品味北魏佛教艺术魅力、领略古建筑风光的绝佳之地。</p> <p class="ql-block">大同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石佛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州山南麓,是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时期,北魏皇始三年(398年),道武帝拓跋珪将都城从盛乐(今和林格尔县)迁至平城(今大同市),武州山成为盛乐与平城之间的交通要冲。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令沙门统昙曜主持复法大业。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云冈的大部分洞窟在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520~525年)。云冈石窟的开凿历时约150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云冈石窟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反映了北魏王朝的政治雄心。与我国诸多石窟寺比较,云冈石窟最具西来样式,即胡风胡韵最为浓郁。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亚艺术元素,也有希腊、罗马建筑造型、装饰纹样、像貌特征等等,反映出与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这在中华艺术宝库中是独一无二的,对后世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大同云冈石窟</p> <p class="ql-block">大同云冈石窟</p> <p class="ql-block">大同云冈石窟</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是中国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的一座辽代木结构佛塔,建于1056年,高67.31米,是世界上现存最高、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被誉为“世界三大奇塔”之一。</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p> <p class="ql-block">大同净土寺</p> <p class="ql-block">大同净土寺钟楼</p> <p class="ql-block">大同净土寺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大同净土寺,又名北寺,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东北隅,创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净土寺主殿大雄宝殿,重建于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深广各三间,平面略成方形,单檐歇山顶,屋顶平缓,斗拱疏朗,侧角升起显著,虽经历代修葺,仍保持原貌。殿内有清代壁画,内容为佛教故事等,构图和技法具民间传统画风。殿内藻井及天官楼阁造型美观,构思繁复,结构玲珑。为金代精致的建筑模型和工艺美术品,是研究金代建筑规制和造型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大同净土寺</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头关合称为“外三关”。</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p> <p class="ql-block">山西临县碛口镇李家山村—著名画家吴冠中一生的三大发现之一。位于碛口古镇南3公里处,隐于大山深处,空灵幽雅。著名画家吴冠中1989年10月到李家山采风时惊呼这里像“汉墓”,他说:从外部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p> <p class="ql-block">碛口李家山村</p> <p class="ql-block">碛口李家山村</p> <p class="ql-block">碛口李家山村</p> <p class="ql-block">碛口李家山村</p> <p class="ql-block">碛口李家山村</p> <p class="ql-block">乾坤湾</p> <p class="ql-block">乾坤湾</p> <p class="ql-block">乾坤湾九龙戏珠</p> <p class="ql-block">乾坤湾黄河卫士</p> <p class="ql-block">乾坤湾母子情深</p> <p class="ql-block">延安市延川黄河乾坤湾景区,简称延川黄河乾坤湾景区、乾坤湾景区,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东南部,总面积32平方公里,是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片区。延安市延川黄河乾坤湾景区是集自然风光、红色文化、历史人文、民俗文化、休闲度假五大产品体系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延安市延川黄河乾坤湾景区自2017年8月启动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以来,严格对标国家标准进行了全面提升。延安市延川黄河乾坤湾景区被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将为陕西北部乃至陕西文旅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p> <p class="ql-block">清水湾是陕西蛇曲国家地质公园中的一个黄河大拐弯,其曲度据说达到了302度,位于蛇曲公园内,距土岗乡大约7.5公里,距延川县城大约38公里。之所以叫“清水湾”并不是因为黄河的水到这里变清了,而是因为这里历史上曾经有过一座清水关和一座古码头。而这里的关隘之所以被称作“清水关”,是因为在关隘的旁边有一条非常清澈的溪水,在这里汇入黄河。由于这条溪水异常清澈,与黄河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因此人们把这里的黄河大湾也称作了清水湾。</p> <p class="ql-block">乾坤湾</p> <p class="ql-block">甘泉大峡谷,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下寺湾镇张家沟村,北距延安约60千米,南距西安约300千米,占地面积约400平方千米,分布于下寺湾、桥镇、东沟等地,由大小120多条峡谷组成。甘泉大峡谷的地貌结构是由亿万年前的地壳运动产生的断裂经长年累月的山洪暴雨冲刷而形成的,在2017年初被一位来自北京的地质摄影爱好者偶然发现,同年8月甘泉大峡谷景区正式对外运营。甘泉大峡谷主要由桦树沟、牡丹沟、龙巴沟、月牙谷等峡谷组成。甘泉大峡谷因地质地貌与美国的羚羊大峡谷相似,所以被誉为“中国的羚羊谷”。</p> <p class="ql-block">甘泉大峡谷</p> <p class="ql-block">甘泉大峡谷</p> <p class="ql-block">甘泉大峡谷</p> <p class="ql-block">甘泉大峡谷</p> <p class="ql-block">甘泉大峡谷</p> <p class="ql-block">甘泉大峡谷</p> <p class="ql-block">甘泉大峡谷</p> <p class="ql-block">甘泉大峡谷</p> <p class="ql-block">甘泉大峡谷</p> <p class="ql-block">甘泉大峡谷</p> <p class="ql-block">七狼窝黄河大桥,我们跨过这座大桥就又从陕西回到了山西。</p> <p class="ql-block">黄河壶口瀑布</p> <p class="ql-block">黄河壶口瀑布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镇,为两省共有旅游景区。南距陕西省西安市350千米;北距山西省太原市387千米。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距离内,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2013年12月,“宜川县黄河壶口水利风景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评为“第十三批国家水利风景区”之一。国家黄河壶口水利风景区荣誉的授予,成为壶口景区继国家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保护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景区之后第四张国家级名片,为延安市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2018中国黄河旅游大会上被评为“中国黄河50景”。2024年8月8日,黄河壶口瀑布迎来2024年入汛以来最大流量洪水,最大流量超过1500立方米/秒。</p> <p class="ql-block">黄河壶口瀑布</p> <p class="ql-block">广胜寺,坐落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是国家AAAA级景区霍太山(广胜)风景名胜区内的景点。寺院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原名俱庐舍寺,亦称育王塔院,唐代改称广胜寺。唐大历四年(769年),中书令汾阳王郭子仪撰置牒文,奏请重建。宋、金时期,广胜寺被兵火焚毁,随之重建。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平阳(今临汾)一带发生大地震,寺庙建筑全部震毁。大德九年(1305年)秋又予重建。此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和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平阳一带又发生地震,但这两次地震寺宇未遭大的损坏,除上寺飞虹塔及大雄宝殿明代重建外,其余均为元代建筑。霍太山(广胜)风景名胜区的飞虹塔、《赵城金藏》、水神庙元代壁画,并称为“广胜三绝”。</p> <p class="ql-block">广胜寺</p> <p class="ql-block">广胜寺飞虹琉璃塔是五座佛祖舍利塔和中国现存四座古塔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留有工匠题款、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央视86版《西游记》中《扫塔辩奇冤》唐僧扫塔的取景就在此处。2018年8月,经世界纪录认证官方工作人员现场测量审核,该建筑被确定为“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赵城金藏》是宋代中国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经《开宝藏》的版式,这部藏经是唐代三藏大法师玄奘自天竺取回的梵文经卷中译善本,全世界只此一部,因而被视为稀世瑰宝,是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广胜寺飞虹琉璃塔</p> <p class="ql-block">广胜寺</p> <p class="ql-block">广胜寺</p> <p class="ql-block">广胜寺</p> <p class="ql-block">广胜寺</p> <p class="ql-block">尧庙,是山西省临汾市的景点,位于山西省临汾市秦蜀路南端,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尧庙,集深厚历史文化与娱乐庙会于一体的华夏文明圣地,展现尧帝丰功伟绩,传承五千年文明精髓,每年庙会吸引无数炎黄子孙共襄盛举。</p> <p class="ql-block">小西天:千佛庵又名小西天,位于山西省临汾市隰县城西一里许的凤凰山巅。明崇祯七年(1634年),由东明禅师创建,千佛庵是一座佛教禅宗寺院。因大雄宝殿内有佛千尊而得名,后因重门额题“道入西天”,又为区别城南另一座明代寺院“大西天”而更名小西天。千佛庵分上、下两院,建筑面积为1500平方米。上院有大雄宝殿、摩云阁、文殊、普贤两配殿;下院有无梁殿、韦陀殿、半云轩、钟鼓楼和两座掖门,一名“疑无路”,一名“别有天”。全庵建筑规模虽然不大,但殿宇三面环山,庵前临河,古木参天,清流涓涓,凤凰山崖璧如削,千佛庵危立山巅,借山布景,格局灵活,重楼叠阁。</p> <p class="ql-block">小西天</p> <p class="ql-block">小西天</p> <p class="ql-block">小西天</p> <p class="ql-block">小西天</p> <p class="ql-block">小西天</p> <p class="ql-block">小西天</p> <p class="ql-block">永乐宫,原名大纯阳万寿宫,位于山西芮城县城北约三公里处的龙泉村东,其占地面积248000平方米。永乐宫是为纪念吕洞宾而修建的一座道教宫观,其绘制于殿内1000平米的元代壁画是世界现存的古代壁画艺术宝库之一,国家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乐宫始建于公元1247年,原建在芮城县西南20公里的永乐镇,吕祖的出生地。50年代末国家修建三门峡水库,永乐宫被规划在淹没区内,经批示,由国家水利部拨款220余万,从1959年至1965年,将永乐宫原物原貌搬迁至县城城北2公里的西周古魏国都遗址保存。2023年12月,山西省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与运城学院联合成立的永乐宫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揭牌。永乐宫保存了四座巧夺天工的元代木结构建筑,殿内存有1000平米的元代壁画,分布在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中。永乐宫是中国现存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宫观,为全真道教三大祖庭之一。1961年3月4日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0月28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04年评定为4A景区,2011年评为山西省十大最美文物景观。</p> <p class="ql-block">永乐宫</p> <p class="ql-block">永乐宫</p> <p class="ql-block">永乐宫无极之门</p> <p class="ql-block">永乐宫无极殿是永乐宫最主要的殿宇,建在宽敞高大的台基上,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八架椽,单檐五脊顶。屋脊上的鸱兽高达3公尺,斗拱层叠交错,四周的雕饰简洁,体现了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1。无极殿采用了“减柱造”设计,减少了室内柱子数量,使得室内空间更加开阔舒适2。殿内供奉道教最高神 元始天尊 、 灵宝天尊 和太上老君,合称为三清,但这些塑像现已不存1。</p> <p class="ql-block">永乐宫纯阳之殿:永乐宫三清殿壁画是元代艺术的杰作,描绘了众神朝拜的场景。壁画以蓝绿为主色调,采用沥粉贴金工艺,画面气势恢宏,展现了286位神像,包括主像、星君、元帅等。这些壁画不仅艺术价值极高,还反映了古代绘画技艺的精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