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岁月(后记)

海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道虎沟深路又長,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南北两山真雄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年知青少儿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战天斗地如战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抬石筑坝挖水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春耕秋收不闲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故乡換新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百姓情义永难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三届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是人生难忘的一段经历,它不仅记载了知青们激情豪迈的青春岁月,还留下了那辛勤耕耘的生活劳动轨迹,而和当地乡亲们建立起来的深厚友谊更让人难以忘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06年10月7日,不知道什么原因,我突然想回当年我们插队的地方看看。离开整整三十五年了,我还未曾回去过那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不知道故乡有什么变化,乡亲们还记得我们吗?说走就走,这天早上,我背上绿色军用挎包,从承德站买上去小寺沟的火车票就出发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寺沟站在地图上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但是其地理位置很重要。它北靠内蒙,东邻辽宁,而我要去的地方正是小寺沟的东面双峰村。车站距村有30多里路,听说有长途车经过,按照路人的指点我急忙到站点等车,可左等右等也不见车的踪影,后来听说黑山口机场附近修路,班车取消了,正当我准备徒步行进时,路北方向突然过来一辆班车,车停才知道是到高创沟的,真是老天有眼,正好途经刘家店公社,在此站下车可节省一多半的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了车,只见满满一车人,大多是妇女带着孩子从县城过来的。车上人看着我的装束就已猜出我不是本地人,一位中年妇女问我到哪去啊?你不是本地人吧?我说:“我是当年在广兴店三家大队下乡的天津知青,回村看看”。这一说不要紧,车上的气氛马上变得热闹起来,人们纷纷站起来给我让座,我坚持要站着,乡亲们不干,盛情之下,我只好老老实实地坐在旁边一位老乡给我让出的座位上,听着人们你一言,我一语,议论各村知青下乡的往事,乡亲们夸我有良心,离开这么长时间了还回来看看,当时闹得我还真有点不好意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车到刘家店已接近中午,下车没走多远,身后来了一辆小型农用三轮货车,我急忙问司机师傅到广兴店吗?他说到,我说想搭你车可以吗?他说没问题,但我马上要修一下车。你可以先走,车修好追你,结果没有十分钟,车就上来了。上了车,跟小伙子一聊才知他本人也是双峰村人,当他知道我当年就在村里下乡时,给他车费坚决不要,并一直把我送到村中心位置的一家小超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离村35年了。过去进村的挫板路现在都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而且每天还有一趟通往县城的客运班车从这里经过。原来买东西只能去公社唯一的供销社,现在变成了多家农户开设的小超市,商品齐全,价廉物美,感觉物质生活比过去丰富多了。到了我们住的沈仗子(六队),家家住的都是红色砖瓦房,当年我们住的知青院落早已没了踪影,用来吃水的那口井因为天旱没水也被填为平地,许多熟悉的老人及村干部早已离开了这个世界。好在老支书卢恒和大队长刘民都还健在,这让人从内心感到欣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塞北的十月,正是收秋的大忙季节,阴历过了八月十五,苹果开始陆续下树。我在农家超市买了些礼品先来到五队看望老支书卢恒。没想到家门上锁,他们都在北山摘果,热心的邻居见状急忙上山去找,大约等了20多分钟老支书卢恒来到我的跟前,只见他已是满头白发,比当年瘦了很多,他很快认出了我,当我们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时,激动的泪水情不自禁地流下来。我说,分别几十年了,好想你们啊!卢恒说,我们也想你们呀!说话间我们就已经进了屋里。我们从村里人员变化聊到这些年乡亲们的生活水平,从过去的集体化道路聊到如今的大包干,正当聊的热呼时,卢恒的老伴也从地里回来了,她说见到你们高兴啊!现在咱们生活比过去强多了,这次来就在家里住、家里吃。卢恒说,你别见外,农村条件虽然赶不上你们城里,但吃没问题,住也没问题,我们这儿比刘民家方便多了,他那儿地方太小。我说那就一切听从你们安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刘民当年是村里的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大队长,还兼创业队长,也是直接带领知青们在一起战天斗地相处时间最長的一位村干部。我利用卢恒家备饭的功夫,只身来到刘民家。刘民家住在村西头,房子矮小陈旧,室内只有睡觉的土炕,地上连把凳子都没见到,几十年过去了,一个当年特别能干的村長还住在这样简陋的房子里,让人不禁从心里感到酸楚。不过对于我的突然到来,他们还是感到格外惊喜,刘民告诉我,家里现在有苹果树,又种了葡萄,生活比过去强多了,又指着傍边的一处新建的红砖大瓦房说,那是儿子和儿媳妇住的房子,这时我心里突然明白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道理。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刘民的老伴还拿出一个布包,一层层打开后,拿出来的竞是一張我们一家三囗的彩色合影照片,她说这張照片我们一直保存着,想你们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span></p> <p class="ql-block">  平坦宽敞的水泥路从村中通过,路的两旁是林立的水泥电线杆,当年用煤油灯照亮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吃饭的时间到了,卢恒怕我在刘民家呆的太久,专门又从五队跑过来找我,连同刘民一起到他家叙旧。虽然说是农忙季节,卢恒老俩口竞为我准备了一大桌子菜,按照北方习俗,自然少不了白酒,我们是边喝边聊,好像有一肚子说不完的话。等吃完饭时,卢恒的儿子、儿媳等又来看我,老中青滿满一屋子人好不热闹,那种亲情乡情的气息在屋内缠绕久久不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0月8号是我进村的第二天,天气转阴开始下小雨。按照计划卢恒、刘民带我上北山看我们知青当年在山上生产劳动的地方,这些虽然都已成为历史,但乡亲们没有忘记我们,这足已让人感动。</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是刘民的儿子在北山为我们拍攝的合影照。左卢恒、中刘民、右本文作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1970年,大队长刘民组织带领18名知青和创业队的队员挖的水塘,半个世纪过去了,它依然存在,站在这里,看着清澈的山水让人久久不愿离去,当年18名天津知青挥汗如雨,豪情滿怀的劳动场面好像就发生在我的眼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0月8日这天,每日三餐,顿顿都喝酒。这天晚饭是在刘民家吃的,为了招待我,刘民还专门买了条鱼,秋季大忙,两位老村干这么热情,自己深感给他们添的麻烦太大了,决定第二天立即离村返城。为此,卢恒家为我准备了一袋新小米,刘民家为我准备了一箱刚下树的苹果,晚上張学增,原大队会计李兴州的老伴等人来刘民家看我。李兴州的老伴还特地拿了几斤小米,说咋不多呆几天呀!知道你要回去,没啥拿的,给你带几斤新小米尝尝。我说心意领了,小米坚决不拿,东西太多我也拿不动,你推我让,僵持不下,最后李大婶从口袋里用手捧出了一把小米,笑着说,这是我们的一点点心意,拿的动吧!看着李大婶热情朴实的面孔和手里捧着的这把小米,我想,这哪是米啊!这分明是乡亲们无数颗火热跳动的心啊!我再也没有理由拒绝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天早晨,刘民亲自送我上了开往县城的班车,车开出去老远,我看见他还站在道边向我们这辆车挥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次进村的事是事隔10年后的2016年夏天了。(待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