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沁水县名村——尉迟村</b></p><p class="ql-block">一、村名来历</p><p class="ql-block">尉迟村原名吕窑村,因早期村民多姓吕且居住于土窑中而得名。后因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尉迟敬德)曾在此隐居避难,并传授村民柳编技艺,村民为感念其恩德,遂将村名改为尉迟村。 </p><p class="ql-block">二、历史时期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1. 唐代:尉迟恭的民间影响</p><p class="ql-block"> 尉迟恭在隐居期间教授村民柳编技艺,使该村成为“簸箕之乡”,提升了村民的生计能力。 </p><p class="ql-block"> 村民为纪念他修建了尉迟大庙(敬德庙),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信仰中心。 </p><p class="ql-block"> 2、抗战时期:1936年春,中央红军东渡黄河,东征山西,一直打到浮山、翼城。从河南开来的一支未参加长征、在云南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队伍1000多人,经阳城芦苇河、大龙沟、牛角岭,分两路进驻尉迟,村里村外都是红军,休整了三天后,北上晋南与中央红军会师。抗战时期蔚迟村共53户,家家有军人,户户有支前。先后有18人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7月4日,发生在阳城的町店战役,蔚迟村就有支前担架14副,每副4人计56人。为这次战役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 3. 近代:赵树理的文学贡献</p><p class="ql-block"> 尉迟村是人民作家赵树理(1906-1970)的故乡,他的作品如《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深刻反映了中国农村变革,奠定了“山药蛋派”文学流派的基础。 </p><p class="ql-block"> 赵树理的故居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p><p class="ql-block"> 4. 现代:新农村建设与文化振兴 </p><p class="ql-block"> 2000年,尉迟村成为沁水县首批宽裕型小康村,2003年获评“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 </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该村依托赵树理文化资源,发展文旅产业,建设了赵树理纪念馆、树理陵园、民俗文化街等,并实现集中供气、道路硬化等现代化设施。 </p><p class="ql-block"> 2024年,村集体经济持续增长,探索“红(文化)+绿(生态)”融合发展模式,打造“赵树理文化小镇”,推动乡村振兴。 </p><p class="ql-block">三、今日尉迟村 </p><p class="ql-block">经济:村民收入主要来自文旅产业、特色农业(如柿子产业园)及村办企业(如煤矿、铁厂)。 </p><p class="ql-block">文化:保留明清建筑风格,融合赵树理文学元素,成为晋城市重要的廉政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目的地。 </p><p class="ql-block">荣誉: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山西省文明村”等称号。 </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从唐代的尉迟恭到近代的赵树理,再到今日的文旅名村,尉迟村始终在历史变迁中贡献独特价值,成为中国农村发展的缩影和文化传承的典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