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7号下午,我们结束了驼山的游览,就来到了驼山脚下的一处静谧之地——龙兴寺。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山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木香,仿佛在迎接我们步入这片千年佛地。</p> <p class="ql-block"> 龙兴寺位于青州驼山南麓,2006年由美籍华人夏荆山出资重建,整体采用唐代建筑风格,坐西朝东,占地300亩,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主殿堂区沿中轴线对称布局,山门、法雨弥天殿、九龙壁、放生池、露天观音菩萨、天王殿、大雄宝殿依次排开;左侧有护法院、地藏殿、鼓楼等建筑,右侧则分布着流通处、伽蓝殿、观音殿等。寺院北侧还有方丈院、佛学院、祇园等设施,碑刻长廊、寮房点缀其间,整体恢宏大气,融合宗教文化与旅游休闲功能,与周边云门山、驼山等景点联动发展。</p> <p class="ql-block"> 龙兴寺始建于南朝刘宋元嘉年间(424-453年),原为北海郡太守刘善明的私人佛堂,后舍宅为寺。经北魏、东魏近百年发展,至北齐时初具规模,被誉为“东方之甲寺”。唐宋时期,龙兴寺成为皇家寺院,扩建别院,成为海内闻名的官方大寺。宋金至明初,因战乱逐渐荒废,明洪武年间因扩建齐藩被彻底湮灭,地面建筑无存。</p> <p class="ql-block"> 遗址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50米,整体布局保留唐代以前寺院风貌,呈南北三条轴线分布。东、中轴线由三进大殿组成,每座大殿东西长约30米,南北宽约25米;西轴线则为僧舍与藏经楼,总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1996年10月,在龙兴寺遗址北部发现一处北宋末年或金初的佛教造像窖藏。窖藏南北长8.7米,东西宽6.8米,坑内有序埋藏北魏、东魏、北齐至隋、唐、北宋时期的石灰石、汉白玉、花岗岩、陶、铁、木及泥塑等佛教造像数百尊,其中最大的高达320厘米,最小的仅20厘米。</p> <p class="ql-block"> 清理后共出土佛教造像600余尊、钱币142枚、陶瓷器2件。这批造像大多保留原彩绘与贴金,色彩包括朱砂、宝蓝、赭石、孔雀绿等天然矿物颜料,部分造像甚至绘有人物故事画面。这些造像填补了中国佛教艺术研究中北魏至隋唐之间,特别是东魏、北齐时期的实物空白,为佛教考古与美术史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 窖藏造像排列有序,分三层摆放,坐像立式放置,较完整的身躯置于中央,头像沿壁排放。最上层造像表面可见席纹,并有祭烧痕迹。窖坑东侧还保留有运送佛像的坡道,表明这次掩埋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行为。</p> <p class="ql-block"> 出土造像现藏于青州博物馆,其中部分展品仍保留朱砂、孔雀绿等彩绘,展现出古代矿物颜料的高超应用技艺。</p> <p class="ql-block"> 2013年3月5日,青州龙兴寺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出土造像填补了南北朝佛教艺术研究的空白,成为研究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游览完龙兴寺后,我们被毛总客户厂的销售总经理邀请至青州市海岱南路的稻花香粥道馆共进晚餐。饭后我们依旧入住紫荆酒店。</p> <p class="ql-block"> 在此要特别感谢毛总在青州的客户及厂销售总经理两天来的热情招待与陪伴,临别时还赠送我们每人一盒青州特色糕点。同时也要感谢毛总,若非他的安排,我们也无法享受到如此周到的贵宾待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