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溪下伊古城保稻节

苏敦淦

<p class="ql-block">仲夏今朝逢吉旦,</p><p class="ql-block">古城祈岁庆丰年。</p><p class="ql-block">巡游共护仓箱满,</p><p class="ql-block">笑语欢歌忆旧年。</p> <p class="ql-block">  在岁月的长河中,古城下伊宛如一颗被时光打磨的明珠,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它的历史脉络与文化传承,承载着无数代人的记忆,等待我们去探寻。</p><p class="ql-block"> 古城下伊的得名,与深厚的历史底蕴紧密相连。其位于婺州之西、处州之北,临九峰山,地理位置独特。据历史文献记载,这里曾是吴国北上争霸时姑蔑国的迁徙地,筑城息兵,伊氏逐渐兴盛。从地理坐标看,它地处金华城西30公里、衢州之东60公里,其古城遗址与历史变迁息息相关。考古发现的青阳山遗址,有着约9000余年历史,从商周时期的硬纹陶,到良渚文化面貌的遗存,再到汉代墓葬早期的灰坑等,见证了这片土地久远的人类活动,也为古城下伊的得名提供了历史依据,《伊氏宗谱》每页标注“古城下伊”,更是家族对这片土地历史的铭记。</p><p class="ql-block"> 伊氏家族在古城下伊的发展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伊氏先祖伊恭,字:正德,为下伊古城伊氏第一世,历经二十七世,700 余年传承。家族中贤能辈出,如伊籍,字机伯,世居陈留,在历史的舞台上,他历经汉灵帝、刘表、刘备等时期,辗转仕宦,后仕于蜀汉领昭文将军,其生平事迹展现出家族成员在历史变迁中的抉择与担当。还有伊蕙,字文馨,号子溪,治易经、精文学与医道,任福建泉州府永春县知县等职,在任上抚民务本,遇灾发粟、通商贾、设糜粥,获“甘露流芳”之匾,还参与辑谱,为家族文化传承贡献力量。伊氏先贤商朝宰相伊尹助商汤建商、规训太甲;这些先贤故事,是伊氏家族精神的体现,也成为古城下伊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p><p class="ql-block"> 民俗文化是古城下伊又一耀眼的文化符号。六月初一保稻节,作为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村民对丰收的期盼。其源于给五谷神庆生,不同村落曾有不同日期,下伊村延续六月初一的保稻节,这天家家户户置办酒菜、走亲访友,热闹非凡。村中还会抬五谷神巡游田畈,举行请神、敬神、祭神仪式,传承着以农为本的农桑文化,反映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此外,正月十五摆盛等民俗活动,也展现着独特的地方文化,从仪式流程到参与人员,都蕴含着当地的文化传统与集体记忆。</p><p class="ql-block"> 古城下伊的建筑,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有着700多年建村历史的下伊,留存众多古老建筑。建于明永乐年间的思任堂,600余年风雨洗礼;明万历年间的贻谷堂(铁皮门),柱础栋梁粗硕宏大;清康熙年间的六德堂,梁浮雕具时代特征;还有独特的“猫儿梁”“午御门砖仿木结构斗拱门坊”等,以及莘禧堂、承启堂等建筑,铭刻“伊利房”字样的古民居和“甘露流芳”门楼,这些建筑犹如一部部立体的史书,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展现着建筑技艺与文化内涵,2018年12月下伊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实至名归。</p><p class="ql-block"> 古城下伊,在历史脉络中沉淀,在文化传承中延续。从得名溯源到家族贤能,从民俗活动到古老建筑,每一处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是历史文化的宝库,等待更多人去挖掘、去品味,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继续焕发光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