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去甘肃甘南旅游一圈回来,想写点什么。而写点什么,就要有侧重的内容,还得有个标题。我思来想去,选了“甘南中国”这个标题。甘肃只是中国一个省,甘南只是甘肃一个自治州,应该取“中国甘南”才对。为什么我要取“甘南中国”这么一个标题?因为甘南所呈现的中国,与其他地方所体现的中国大有不同,它最能完美阐释藏、汉两族人民与其他民族融合成为中华民族,进而共同发展、和平共处、相互依存的中国独有的历史人文特征。这种在甘南形成的中国形态,我谓之甘南中国。</p> <p class="ql-block">甘肃,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通陕西,西达新疆,南瞰四川、青海,北扼宁夏、内蒙古,西北端与蒙古接壤,总面积42.58万平方千米。像甘肃这样与六省(区)一国毗邻的内陆省份,全中国为数不多。而甘南州,并不在甘肃的南端,准确讲,是在甘肃的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与黄土高原西部过渡地段,是藏、汉文化的交汇带。东与定西市、陇南市毗邻,南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相连,西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相连,北靠临夏回族自治州,总面积4.5万平方千米。其地理位置,几乎处于中国大陆的几何中心。这种由汉地边缘到中国腹地的变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融合力和凝聚力。中国领土扩张,武力征服从来都不是主要手段,文化融合与文明包容才是凝聚大一统中国的核心力量,对于现代中国版图的形成,五十六个民族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这种贡献,源自于曾经实质存在却被现代韩国、蒙古、越南刻意漠视乃至否认的朝贡体系,沿袭二千多年后,最终形成完整的中华文明圈。中国,历朝历代都不是一个民族国家,而是各种民族不断融合形成中华文明,直到西方,特别是日本入侵,才最终形成整体国家意识。</p> <p class="ql-block">正因为甘肃,特别是甘南无论历史、人文,还是地理都具有独特性,文旅业才日渐兴旺。奇特地貌风光、独特人文习俗、特有美味食物是旅游业发展的硬件,而淳朴民风、齐全设施、周到服务则是旅游业发展的软件。几年来,多有曾往甘南者,回来绘声绘色讲述甘南之美、之纯、之净,不由得心向往之,于是刷抖音,查找甘南的各种美景,大数据不断投喂,撩拨得你蠢蠢欲动。正好志哥夫妇相邀,便定于6月中旬,避开旅游旺季,共邀得十二好友,同去甘南一探究竟。于是我做好旅游攻略,交由一家旅行社负责交通与住宿,用一种省心的方法去甘南游玩。</p> <p class="ql-block">先从长沙直飞兰州,在兰州停留半日一晚,第二天再往甘南夏河县。兰州就象在古代作为丝绸之路的中转地一样,我们去甘南旅行,也先在兰州休整。兰州于古代中国,西汉置金城郡,属中原王朝边塞重镇。三国魏晋沿袭,十六国时期先后被前凉、后秦、西秦等割据政权控制。隋设兰州总管府,唐属陇右道,安史之乱后一度被吐蕃占据。北宋与西夏反复争夺,后属金朝;蒙古灭金后归元朝陕西行省,设兰州路。明洪武二年收复,属陕西布政司,为肃王封地。清初沿明制,康熙五年陕甘分治,兰州成为甘肃省会,其西北军政中心地位确立。民国属甘肃省,1941年正式建市。 1949年8月兰州战役后解放,新中国时期仍为甘肃省会至今。兰州是中原王朝与匈奴、吐蕃、西夏等争夺前沿。数千年间,兰州曾为羌、吐蕃、党项、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交替控制,清代至今为甘肃省核心,维系西北稳定。 兰州政权变迁折射出中国西北边疆经略史,始终是中央政权经略西域的关键支点。</p> <p class="ql-block">甫到兰州,旅行社安排的中巴司机驾车接机,送我们一行下榻酒店后,我们的后勤部长找到一家大众点评较高的清真饭店,吃上了兰州特色的晚餐,手抓羊肉、大盘鸡、烤牛肉……我们这些南方人,完全没有了平时的温文尔雅与细嚼慢吞,都成了粗犷豪横的北方食客。</p> <p class="ql-block">吃饱喝足,已是晚上9时,来到黄河第一桥中山桥已灯火阑珊。俯瞰,雄浑奔腾的黄河汤汤远去;远眺,是闪着白光的佛塔矗立山顶。据说这座处在黄河边上的山,因为这尊白色佛塔的缘故,名为白塔山。白塔,则是为纪念去蒙古谒见成吉思汗而在兰州病故的一位西藏萨迦派喇嘛而建,如此数来,白塔也有了八百多年的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在清真饭店就完餐,站在名为中山的桥上,远眺白塔山上的佛塔,我们丝毫不感到违和。在兰州,汉族人口占绝对优势,回族人口只占3%,藏族人口只占0.3%,却有着6座清真寺、4座藏传佛教寺庙、7座道教道观及多处汉传佛教寺院,还有不少基督教堂和天主教堂。这种多种宗教信仰兼容并蓄、和平共存,足以体现出兰州历史的厚重,显示出兰州曾有的丝路繁华,以及兰州的恢宏气度和博大格局。</p> <p class="ql-block">兰州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战略要冲,其地位可概括为“黄河咽喉、丝路津关、军事屏障、民族熔炉”。自西周至元明,西羌、吐蕃、党项、鲜卑、汉族政权发生在兰州的战争约280余次,平均每7年一次,足见兰州战略位置何其重要。直至元明清三代,将新疆、西藏纳入中国版图,兰州才正式成为中国腹地,乐享太平数百年。</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行程是经过我研究甘南的地形特点及景区分布,先做好攻略再与旅行社向导业务人员商量确定的。我因为之前有西藏旅游的经历,认为甘南海拔仅在1200米至3600米之间,远低于我曾经的旅游地那曲纳木错的4500米的海拔,故而对向导建议我在旅行前七天开始服用红景天,以预防高原反应的提示不以为然。我虽在旅行群内发布了向导的提示,我与妻却没有按提示预防高原反应,直接导致此次甘南旅行的舒适度大大降低。</p> <p class="ql-block">次日,我们从兰州出发,前往甘南夏河县。在拉卜楞寺,跟随藏民和喇嘛们转动经筒,对他们虔诚的信仰肃然起敬。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吐蕃王朝松赞干布迎娶了唐朝文成公主,这位信佛的公主带去很多佛像随嫁,便将汉传佛教带到了西藏。同时,松赞干布又娶了信佛的尼泊尔尺尊公主。受两位信佛公主的影响,松赞干布也皈依了佛教。从松赞干布、赤松德赞,到赤祖德赞,祖孙三代赞普大力弘扬佛教,将王朝军政大权交给佛教僧人,引起贵族们的不满。贵族们谋害了赤祖德赞,拥立朗达玛为赞普后,展开大规模禁佛运动。这次禁佛运动对佛教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以致西藏宗教史籍把朗达玛以后的近百年间称为“灭法期”或“黑暗时代”。朗达玛灭佛一百年之后,由安多、康区、阿里等地传入卫藏地区,佛教逐渐在吐蕃复兴,并发展成独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而且从11世纪开始陆续形成各种支派,到15世纪初格鲁派的形成,藏传佛教的派别分支才最终定型。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等前期四大派和后期的格鲁派等。</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藏语全称为:“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意思为具喜讲修兴吉祥右旋寺。简称扎西奇寺,一般称为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思为活佛大师的府邸,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格鲁派寺院共同的特点是严格遵循宗喀巴大师制定的学制,即先显后密的学修次第和循序渐进的学习程序。格鲁派形成后,逐步在整个藏区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寺院组织机构,到16世纪初,格鲁派已在整个藏族地区初具宗派实力和发展规模。此后格鲁派的达赖与班禅两转世系统均由清朝政府扶持确认,格鲁派成为西藏地方的执政教派,西藏政教合一制度进一步发展。</p> <p class="ql-block">藏民普遍信仰藏传佛教。他们的佛教寺庙一般都会成为藏民的聚居地。不仅如此,佛教寺庙还肩负着教育学府的功能。在漫长的历史中,藏传佛教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寺院教育教学制度。这种寺院学习贯穿僧尼从入寺学经到获得最高学位,乃至其一生的全程。僧人初期要学习藏医、藏药、历算绘画、雕塑、印经等传统文化技艺,更要学习显密佛学、大小五明。藏传佛教各派研修内容不尽一致,但都要大量的时间学习“上至佛学哲理、下至生活技艺”无所不包的浩瀚知识。以格鲁派为例,僧人学完“五部大论”,少则需15年,多则长达25年以上。藏传佛教的寺院教育,虽与宗教教育密切相连,但有许多方面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首先,寺院教育传播了历史、地理、天文历算、医学、语言、逻辑等方面的知识,在藏族现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次,寺院保存了大量的文化典籍,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成为今天藏族文化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甘肃省佛学院在长达39年时间里,依托拉卜楞寺,对来自甘肃省120余座藏传佛教寺院的数以千计的学僧进行了培养,其中进行了4年不间断教育的人数超过80%;同时,甘肃、青海、四川和新疆四省区的70余名新转世的青年活佛也在这里接受了培养。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重要的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在甘肃省佛学院的后方,有一处平缓的山坡,山坡上散落着许多低头吃草的牛羊,我很想上前去拍摄,奈何有铁丝栅栏阻隔,绕步来到一处藏民家中,被一中年男子眼神戒备地看住,我赶紧道声“扎西德勒”,合并双掌上前行礼,该男子马上露出笑脸,一路延请,将我引入他家的佛堂,我对着佛像行礼后,走出佛堂,又看到一中老年女子,连忙又道声“扎西德勒”,并向她表明想去后山坡,不料,她根本不懂汉语,带着我围着佛堂的外墙转了三圈,才示意我坐下。恰好那位男子来了,我对着他说汉语,也无法沟通。我只好比划着后山,口里说着:“牛、羊”,他拍拍自己的胸口,指着后山的牛羊,不停地微笑。我知道,他是说后山的牛羊都是他家的。我只得一边赔笑,一边走出他的家门,然后用手机拍下他家后山上的牛羊。藏民家佛堂宛如我们汉人家放有祖宗牌位的家庙,藏民供奉的是佛祖,我们敬奉的是祖先,但藏民比我们要虔诚得多。</p> <p class="ql-block">离开拉卜楞寺,司机开车带我们来到了桑科草原。从湖南平江山区骤然间来到一望无际的高山草甸,产生了时空错位的感觉,此地海拔已有3000多米,我出现高原反应,头部开始疼痛。6月中旬,桑科草原远看青青近看无,偶见牛羊低头吃草,草短啃食不易,不知一天下来,这些牛羊能否吃饱?随着高原反应愈发严重,赶紧住进位于桑科草原景区的“土拨鼠酒店”。</p> <p class="ql-block">酒店里休息一阵,感觉有所好转。吃罢晚餐,天色仍是大亮,由于地处高原及西北的缘故,桑科草原直至晚上八时后,太阳才依山落下。晚上久眠不睡,真后悔不听向导让我提前七天服用红景天的提示,旅游成了受罪。</p> <p class="ql-block">次日一早,前往郭莽湿地,再往郎木寺镇。同行者兴高采烈,我与妻却因高原反应而意兴阑珊。郭莽湿地,被誉为“甘南小巴音布鲁克”,是黄河最大支流洮河的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地。每年秋冬季节,这里都会吸引黑颈鹤前来过冬。此时已是初夏,没有黑颈鹤,也没有几处水源涵养处,郭莽湿地也就无甚看头。身体状况不佳严重影响到我欣赏美景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郎木寺,位于甘、青、川交界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郎木寺镇郎木村,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郎木寺海拔3480米,占地55公顷。郎木寺分为两部分,一个为四川达仓郎木寺寺院,也叫做格尔底寺,虎穴、仙女洞、郎木寺大峡谷以及肉身佛舍利都位于四川郎木寺这边。另一个是甘肃寺院,也叫赛赤寺,通往天葬台的方向,两个寺院隔着小溪相互守望。因欲探寻纳摩大峡谷的缘故,我们去往四川郎木寺。藏传佛教寺院通常遮盖一层布,外人不得擅入,具有一种神秘感,寺庙正门的墙面往往张贴有多张唐卡,向我们展现着各种佛教叙事。我们在郎木寺随喇嘛和藏民一同转经,到寺外驻足,看三三两两的喇嘛在寺庙出出进进,感觉他们的信仰很神圣,却与我们存在着疏离,远没有汉传佛教那么让人熟悉和亲近。</p> <p class="ql-block">纳摩大峡谷,其实并不大,系两边山体抬升,白龙江不断冲刷而形成。白龙江,长江支流嘉陵江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与四川省若尔盖县交界的郎木寺纳摩大峡谷,流经甘肃省甘南州碌曲县、四川省若尔盖县、甘肃省甘南州迭部县、舟曲县、陇南市宕昌县、武都区、文县,在四川广元市境内汇入嘉陵江。河道全长576公里,流域面积3.18万平方公里。这里离黄河如此之近,一条称为“江”的小溪,竟然是长江的源头之一。江边砌了许多玛尼堆,藏语称“朵帮”,是垒起来的石头之意。“朵帮”又分为两种类型:“阻秽禳灾朵帮”和“镇邪朵帮”。在西藏各地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几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块和石板垒成的祭坛。玛尼堆也被称为“神堆”。这些石块和石板上,大都刻有六字真言、慧眼、神像造像、各种吉祥图案,它们也是藏族民间艺术家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峡谷返回郎木寺镇,见到白龙江边栖息有褐头海鸥,不怕人,甚至啄食人们投喂的食物。郎木寺镇,已经形同云南丽江,商业气息过于浓厚,找了一家川菜馆,麻辣味吃不太惯,头痛影响食欲。一晚上我与妻都睡不着,一早前往镇卫生院,同行已有人在此吸氧。四人坐成一排吸氧,高原反应症状稍轻,相视不觉莞尔。</p> <p class="ql-block">来到黄河九曲第一湾,景区贴心地安装了电梯,让我们省去了登高的疲惫。登高望远,天际处黄河宁静地流近,遇到我们站着的这座山后,沿着山脚缓缓流淌,又施施然掉头远去,复又流向天边。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可谓相当应景。</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晚上进入扎尕那的,住扎尕那最上端云境野舍酒店。稍稍适应了高原环境,在这里深度游玩两天,一行人沉浸在高山幽谷中的世外仙境,吃藏餐,赏景拍照,气定神闲,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与娱悦。扎尕那的藏族民居完全与自然美景融为了一体。当地小伙尕让扎西向我介绍,他家分有草地可以养牛、羊、马,他家建成的房屋共十四间,以年租金60万元的价格出租给别人经营民宿,一大家子人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美好生活,扎尕那已经由原来与世隔绝的贫困山村转变为富裕的福地。在我看来,生活富裕了当然是好事,但过度商业化也明显转变了藏民的传统生活方式,长此以往,是否会污染他们纯净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扎尕那,是藏语,意为“石匣子”。位于迭部县西北34公里处的益哇乡境内,是一座完整的天然“石城”。解放以前属卓尼县杨土司的四十八个旗(藏语称为玛日)之一。当地藏民的始祖为吐蕃第三十二朝顺赞干布后裔。迭部县座落在岷山、迭山形成的大峡谷里,传说是神仙用大拇指摁开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香巴拉王国。秋末冬初,县城西北的扎尕那森林公园青山含黛,白雪皑皑,碧水如练,踏板房泛起青光,拉桑寺古朴神秘,雄鹰在镜泊山和蓝天白云间振翅盘旋;南面对峙的虎头雄峰,双耳临风,傲视苍穹,烟云变幻,巍然屹立--它们敢于苍穹比高低,与东边的腊子口群峰遥相呼应,大有一峰独秀不算秀,千山比高足为高之气势。扎尕那优美独特的风景,让游人感到如临仙境,留连忘返。在这里,所有的语言都苍白无力,唯有云白风清,心旷神怡,物我两忘。</p> <p class="ql-block">扎尕那山的地形既像一座规模宏大的巨型宫殿,又似天然岩壁构筑的一座完整的古城。正北是巍峨恢弘、雄伟壮观、璀璨生辉的光盖山石峰,古称“石镜山”,因灰白色岩石易反光而有其名;东边耸峙壁立的俊俏岩壁,凌空入云,云雾缭绕;南边两座石峰拔地而起,相峙并立成石门;再南至东哇、纳加一带,峭壁矗立,清流跌宕,水磨飞轮,流转不息。山势奇峻、景色优美,犹如一座规模宏大的石头宫殿,这片世外桃源虽然早在近百年前就被洛克誉为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但至今仍是一块处女地。我们一行将这里作为洛克之路的起点,从这里出发,前往扎古录镇。</p> <p class="ql-block">因为洛克之路的部分路面尚未铺设好,我们改乘两台面包车从扎尕那出发,前往卓尼县扎古录镇。妻连续三晚睡眠不佳,又畏惧山路颠簸,便随大巴车走大路绕道到扎古录镇与我们会合。</p> <p class="ql-block">洛克之路是由美国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在20世纪20年代考察中国西部地区时所选择的一条路线。他因这条路沿途的绝美风光而深感震撼,并将其记录在自己的著作和摄影作品中,使得这条路逐渐为外界所知。现在这条路正在建设,一百多公里路面仅有三十来公里尚未硬化铺上柏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洛克之路沿途风光壮丽,景色多变。从<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海拔的高山草甸和荒原,甚至可以看到冰川和雪山到低</span>海拔的茂密丛林,此外,还有如石头城(未开发)、光盖山、尼巴村和贡巴寺等景点,每一处都让人流连忘返。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共同构成了洛克之路独特的魅力。沿途有正在绽放的白色杜鹃花,也有星星点点的小黄花,到低矮处,还有藏民栽种的油菜花正在盛开。高山路口经常有一些绑扎的经幡迎风飘扬,我问及驾车的藏族司机,他告诉我说,经幡被风吹动,就如同人在念经,这是可以积功德的。回想起扎尕那山上有人将经幡悬挂在极险峻处,原来是这样的缘故。</p> <p class="ql-block">由之前洛克之路的小路修建成江迭公路,从最高垭口4200米海拔一路蜿蜒曲折下降,到扎古录镇已降至2400多米,历史与人文的变迁,都没有改变这里深藏的绚丽景色。这里不仅留下了第四纪冰川地貌的珍贵遗迹,还见证了冰川撞击河谷的壮丽景象。一路上,我们仿佛置身于一幅壮美的画卷之中,时而穿梭于悬崖峭壁之间,时而穿越怪石嶙峋、山峦叠嶂的地貌。这里是生命的绿洲,真正的香巴拉净土。</p> <p class="ql-block">午餐后,妻乘坐的大巴也来到了扎古录镇,我们又改乘大巴前往甘南州首府合作市。合作,藏语音译为“黑措”,意为羚羊出没的地方,合作既取藏语谐音,又象征民族团结、和睦。在古代,这里先后属吐谷浑、吐蕃、金、蒙古以及中原王朝,各族先民反复争夺,留下大量古迹。历经元、明、清三朝后,现在已经成为了各民族和平共处的乐土。每个夜晚,市民广场上藏民跳着传统舞蹈,汉人跳着广场舞,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从合作回兰州,途径美仁大草原和冶力关。美仁大草原的冻土中小草还没有完全长出,倒是有一些红色、黄色的花儿稀稀落落点缀其间,待到七月,这片草原应当会生机勃勃,土拨鼠们也会向游客各种卖萌,而现在的美仁,没有什么看头。冶力关是古代汉藏门户,几经易手,现在成了风光绝美的5A景区,如果有时间停留,应当也不逊色于扎尕那。</p> <p class="ql-block">一路风光,一路欢笑,伙伴们已融入了甘南舒适凉爽的环境中,全然忘却了家乡初夏的闷热。这里是避暑胜地,休闲佳境,美食天堂。尕海花湖、千米经幅已经让伙伴们彻底放飞自我,与花鸟共舞,与牛羊同奔,象自由的风在甘南大地上飞扬。</p> <p class="ql-block">回到兰州,唐姐儿子的朋友周总已订好一桌饕餮盛宴,没有了高反,我们一行谈笑风生,举杯畅饮,宾主尽欢。餐毕道别,到兰州中川机场乘坐飞机,回家已是凌晨5时。</p> <p class="ql-block">回顾七天畅游甘南的行程,除了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一路上几无任何阻碍。若是在七十多年前甚至更久远的中国,完全不可想象。彼时的中国大地上战火纷飞,军阀割据,民不聊生,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引发多重危机,哪里有现在的甘南中国这般祥和与宁静。</p> <p class="ql-block">甘南中国,是全中国的缩影。和平,只有和平,国家才有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备战而不好战,强兵而不黩武,致力于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才有了当今的中国。那些为了一己私利,鱼肉人民的独裁者,无一不是让世界纷争不断的罪魁祸首,让自己的国民苦不堪言。</p> <p class="ql-block">甘南中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红利,共同繁荣,这是自上世纪二十年代起,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斗至今的结果。若尔盖、松藩草地陷落的英灵,就是塑造甘南中国和全中国不屈的民族魂!遥看东欧和中东,血肉横飞,已成人间炼狱。</p><p class="ql-block">珍惜当下,天佑中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