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巨流河》第八章有感:在时代浪潮中洞察文化与教育的坚守

清咖(美篇号:584871)

<p class="ql-block">这一章记述了台湾开拓与改革的1970年代的风云变幻。</p><p class="ql-block">读了几遍之后,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由此让我回忆起1970年广阔天地的我们,似乎远离了文化和教育。</p><p class="ql-block">齐邦媛先生以细腻而真挚的笔触,展现了那个特殊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在时代浪潮中文化与教育的坚守与变革,让我对历史、文化和教育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台湾社会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齐邦媛先生所经历的种种,无论是个人的成长、学术的追求,还是对文化传承的担当,都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p> <p class="ql-block">齐邦媛先生在国立编译馆主持新编中学国文教科书的经历,让我看到了教育改革的不易与重要性。当时的台湾,语文教科书深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政治色彩浓厚,学生们对此十分反感。齐邦媛先生深知,语文教育的本质应当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而非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于是,她借重一批开明教授的支持,努力改变这一格局,让语文回归语文本身。这一过程中,她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阻力,守旧势力的责难和质疑从未停止,但她始终坚守初心,毫不退缩。最终,她的努力取得了成功,新的国文教科书得以推广,为台湾的语文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当下的教育,我们是否也能像齐邦媛先生一样,坚守教育的本质,不为外界的干扰所动摇,努力为学生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教育呢?答案是肯定的,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人文情怀的人才。</p> <p class="ql-block">书中“红叶阶前忆钱穆先生”这部分内容也让我感触颇深。钱穆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即使在晚年定居台湾,面临诸多困境时,他依然对中国文化充满信心。当齐邦媛先生与他谈及文革时期红卫兵对师长和文化人的摧残,忧虑这批人长大后会将中国文化带向何处时,钱穆先生坚定地认为,文革结束后,50岁左右的人仍会保留一些国粹,只要他们有说话的机会,中国文化就有延续的希望。钱穆先生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念,让我深受感动。他的话语也让我明白,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和挫折,文化的传承都不能中断。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更应该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从齐邦媛先生的叙述中,我也看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担当与坚守。他们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始终以传承和弘扬文化为己任,努力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是在教育领域,还是在学术研究方面,他们都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我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要勇于担当,不断追求卓越,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的进步而努力奋斗。</p><p class="ql-block">《巨流河》第八章让我深刻认识到,文化与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石。在时代的变迁中,我们要像齐邦媛先生、钱穆先生等前辈一样,坚守文化与教育的阵地,不断推动其发展与创新。同时,我们也要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珍惜当下的和平与发展,努力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