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不同年代高考志愿填报方式的回忆与对比</p><p class="ql-block">又到高考填志愿的时候了。昨天在浴室,一位擦背师傅提到他孩子今年高考,要花5980元请人填志愿,说是有大数据支持,填得比较准。这让我回想起以前的高考填志愿经历。</p><p class="ql-block">我母亲在这方面堪称专家,因为母亲钱煦在南京一中带了很多年高中毕业班,当时有民谣说“要用功上一中”,高考录取率很高的。我女儿自己填志愿时,似乎也没费那么大劲儿,老师指导一下,我们参考意见就行了。</p><p class="ql-block">陈刚老主任回忆他高考时,应该是1964年。淮阴中学,班主任是相重瑜老师,也是我母亲的朋友,相老师带着他们四个人到家里填志愿,那天还停电了,他们就在煤油灯下完成了志愿填报。结果,四个人全部被第一志愿录取。</p><p class="ql-block">陈刚自己填的是上海第一医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后来,因为中国医科大学(即协和医学院解放后的名称)招生,当时没几个人敢填报,所以只要分数够的,都被录取到中国医科大学去了。陈刚后来被录取到协和,也就是后来的协和医学院,当时叫中国医科大学,包括他的对象也都在那儿。</p><p class="ql-block">相老师人非常好,对学生非常关心,帮他们填志愿。最近,陈刚在唱《长征组歌》时提到在北京上学时,正好是《长征组歌》首演,就在人民大会堂。</p><p class="ql-block">他的对象,后来的妻子,当时有幸参加了《长征组歌》的首演式,在人民大会堂作为观众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陈刚主任因为家庭成分的原因,未能被选中参加。如今,六十一年过去了,陈主任回忆起这段往事,依然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p> <p class="ql-block">我的1978年高考与志愿填报经历</p><p class="ql-block">哈哈,1978年4月,我结束部队生涯退伍回家,正赶上哥哥姐姐都在复习备考。那时,淮阴供电局的工作在等着我,父母便给我找了套书让我看看。我看书那叫一个心不在焉,一目十行。</p><p class="ql-block">很快高考来临,我又是提早交卷,这些在另一篇文章有专门介绍,就不多说了。成绩出来,不太理想。</p><p class="ql-block">第一次填志愿,我把北大、清华都填成第一志愿,可我的成绩差得太多。接着第二次填志愿,可以从医专、工专、师专里选。因为在部队学过医,我就选了医专,当时叫徐州医学院淮阴分院。最后我被录取了,成绩在同学里还算不错。毕业后,成了医生,就此决定了职业命运。</p><p class="ql-block">第二次填志愿时,我没怎么犹豫。虽说父母在师专任教,去师专也不错,但我不想当老师。这一选择,就定下了一生的职业。现在回想,我并不后悔,感觉还挺好的。</p> <p class="ql-block">相老师闻老师夫妇</p> <p class="ql-block">相老师年轻时</p> <p class="ql-block">陈主任回忆61年前的往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