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穿过雕梁画栋的牌坊,抬头便望见“西王母灵母”几个金字,阳光洒在牌匾上,泛着柔和的光。前方佛像静默伫立,面容慈祥,衣袂飘逸,仿佛在迎接每一位来访者。几位游客举着相机,或驻足凝望,或轻声交谈,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庄重而宁静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2O25年6月11日,我们离开崆峒山,驱车来到平凉,目的地是传说中西王母的故乡——西王母宫。一路上山峦起伏,绿意盎然,仿佛在引领我们走进一段古老而神秘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远远望去,一座金顶飞檐的牌坊矗立在青山之间,飞翘的屋檐在阳光下泛着金光,显得庄重而典雅。牌坊前是一条平整的沥青路,两旁绿意盎然,远处山峦连绵,天空湛蓝,阳光洒落,仿佛为这片土地披上一层神圣的光辉。</p> <p class="ql-block">王母宫,又名回山王母宫,是西王母的祖庙,也是她降生、发祥之地。它坐落在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城西一华里的“回山”之上,千百年来,香火不断,传说不绝。</p> <p class="ql-block">走进王母宫石窟的入口,一座古朴的建筑映入眼帘,蓝底金字的“王母宫石窟”牌匾高悬其上。几位游客在门前驻足,有人轻声讲解,有人静静聆听。门廊雕刻精美,红饰点缀其间,仿佛时光在这里凝固,只留下历史的低语。</p> <p class="ql-block">西王母宫始建于西汉元丰年间,历经唐、宋、明多次重修,清同治三年毁于战火。直到1992年,这座承载千年信仰的宫殿才得以重建,陆续恢复了西王母大殿、东王宫大殿、配殿等主体建筑。</p> <p class="ql-block">绕过回廊,一根雕刻繁复的石柱静静立于庭院中央,周围环绕着石栏,背景是苍翠的树木与飞檐翘角的殿堂。阳光透过枝叶洒落,斑驳的光影中,仿佛能听见岁月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在回屋牌坊下,白底黑字的“回屋”二字显得格外醒目。几根石柱立于牌坊前,红布条与黄旗帜随风轻扬,仿佛在诉说着远古的故事。牌坊后,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静静伫立,周围绿树成荫,山丘起伏,阳光洒落,宁静而祥和。</p> <p class="ql-block">石窟简介牌上写着:王母宫石窟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窟内有佛像两千余尊,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站在石窟前,仿佛能感受到那段尘封岁月的厚重与庄严。</p> <p class="ql-block">回山王母宫不仅是西王母的祖庙,更是道教文化的重要象征。1999年,这里被授予“国家重点民俗文化景区”称号。西王母,又称王母娘娘,是道教中至高无上的女仙领袖,相传她掌管着不死之药与长寿蟠桃。</p> <p class="ql-block">沿着石阶而上,一座被绿树环绕的传统建筑静静伫立,门前红灯笼随风轻摆,阳光从右侧洒落,为整座建筑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p> <p class="ql-block">阳光透过树林,洒落在白墙灰瓦的建筑上,花坛中的花卉在光影中显得格外鲜艳。树叶间的光晕如同神灵的低语,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宁静。</p> <p class="ql-block">关于西王母的传说众说纷纭。有人说她姓杨,名回,是远古西部一个氏族国的首领;也有人说她是天帝之女,戴着图腾面具统治部落的女首领;而在《汉武帝内传》中,她被描绘成一位年约三十、容貌绝世的女神,美得令人心醉。</p> <p class="ql-block">王母宫石窟的入口古朴典雅,蓝底金字的“王母宫石窟”牌匾高悬,门框雕刻精美,两侧花纹繁复,铁栅栏后是幽深的石窟,仿佛通向另一个世界。</p> <p class="ql-block">王母宫石窟位于泾川县泾、汭两河交汇处的王母山东北面,距县城不到一公里。又名大佛洞、千佛洞,始建于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10年),是陇东地区最重要的佛教遗迹之一。</p> <p class="ql-block">石窟内,两尊佛像静静端坐,面带微笑,服饰繁复,背景是斑驳的石壁,岁月的痕迹在他们身上留下深深的印记,却更显古朴与庄严。</p> <p class="ql-block">一尊佛像面带慈祥的微笑,身着华丽的服饰,背景是古老的石壁,整个空间弥漫着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仿佛时间在此刻静止。</p> <p class="ql-block">石壁前,一尊身披红绿衣袍的佛像静静伫立,身旁还有一尊较小的佛像,色彩依旧鲜艳,雕刻依旧精细,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信仰与虔诚。</p> <p class="ql-block">王母宫石窟凿于灰色沙岩之上,是一座中心柱式石窟,为陇东地区最大的中心柱窟,窟内共有造像约200尊,每一尊都承载着一段历史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一尊石雕佛像静静伫立,面容庄重,身披袈裟,背景是天然的岩石,古朴而神秘。另一尊佛像则色彩斑驳,身着华丽服饰,背景的红色光环为它增添了几分神圣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王母宫石窟内部结构独特,中心塔柱与三面墙壁构成“同”字形诵经道,供僧众信徒绕塔礼赞。据说,双手合十绕塔三圈,心到人到,是对佛最虔诚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一尊佛像端坐于拱形石窟中,双手合十,面容祥和。佛像前放着一束橙色的花,旁边立着一块“禁止焚香”的牌子,提醒人们以更环保的方式表达敬意。</p> <p class="ql-block">一尊佛像被雕刻在岩石之中,面容慈祥,双手合十,背景是岩石的天然纹理,仿佛整个空间都被信仰与时间所浸染。</p> <p class="ql-block">大云寺舍利塔巍然矗立,塔身雕梁画栋,塔顶金光闪耀,仿佛在守护着一段尘封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大云寺坐落于泾川县,寺庙飞檐翘角,红灯笼高挂,门前香炉静立,几位游客在门前驻足,阳光洒落,整个寺庙显得宁静而庄严。</p> <p class="ql-block">大云寺原名大兴国寺,隋代所建,后由武则天更名为大云寺,历经千年风雨,依旧香火不断。</p> <p class="ql-block">大云寺前院,游客们在石阶上缓缓前行,地面上刻着汉字,背景是蓝天白云。一旁的标牌写着“大云寺舍利塔地宫供养佛祖真身舍利及诸佛舍利”,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高耸的佛塔直插云霄,塔顶金轮闪耀,塔身层次分明,前有古建筑静立,远处山峦起伏,阳光洒落,整个场景庄严肃穆,仿佛时间都为它停留。</p> <p class="ql-block">大云寺是在隋代大兴国寺遗址上重建的,建塔时发现了原塔基下的舍利。武则天敕建大云寺,恰与佛祖舍利相遇,被视为大吉之兆,于是以鎏金铜匣、金银棺椁盛装14粒佛骨舍利,建塔供奉,比法门寺地宫早180年。</p> <p class="ql-block">2007年,大云寺博物馆动工,2010年竣工,占地364亩,建有主展馆、舍利塔、附展厅等建筑,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地标。</p> <p class="ql-block">舍利塔高达95米,地上明七暗七共十四层,地下三层,采用钢架结构,被誉为“中国仿唐第一塔”,曾获“甘肃省建筑工程飞天奖”、“中国建筑优质工程奖”等多项殊荣。</p> <p class="ql-block">大云寺选址于大兴国寺遗址,动工之际,竟意外发现隋代供养的舍利。武则天敕建大云寺,恰与佛祖舍利相遇,被视为天意。于是,金银器大师以铜、银、金打造棺椁,琉璃瓶盛装14粒佛骨舍利,镌刻朝代、地点、数量,入地宫建塔,供奉千年。</p> <p class="ql-block">一座飞檐翘角的古建筑静静伫立,</p> <p class="ql-block">摄于2025年6月1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