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我国最早的公园

文如琦人

<p class="ql-block">儿时,我和父母住在成都市上升街,旧皇城坝、御河、市体育场,还有邻近的市人民公园,都是我们爱去的玩耍地。听老一辈人说,成都市人民公园是我国首座以“公园”命名的园林,“公园”一词最早由成都留日学子从日语“公園”引入。</p> <p class="ql-block">仲夏周末,我和妻子重游人民公园。从北门进入,“人民公园历史沿革记”首先映入眼帘,图文并茂地介绍着公元前311年秦惠王时,成都便有太城与少城之分。清代,少城地段建起“八旗营地”,供满洲和蒙古人居住。1911年(清宣统三年),时代变革,这里改建为“少城公园”,当时面积仅为现在的十分之二,建有迎禧楼、观稼楼等名胜,解放后更名人民公园。如今,它既是城市绿肺,也是感受巴蜀文化与市井生活的好去处,既有厚重历史遗迹,又充满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半月暑热后,成都迎来大雨。雨幕落下,暑气尽消,浑身通透。北门左手不远处,巍峨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赫然在目。1912年1月1日辛亥革命成功后,张澜等人提议用剩余款项为保路死难烈士建碑,由王楠总监工。碑高31.86米,由碑台、碑座等四部分组成,历经百年,张夔阶、颜楷、吴之英及赵熙等四位名家题写的四体碑文依旧苍劲雄浑。</p><p class="ql-block">儿时,我常和同伴在碑下嬉戏,把砖石当捉迷藏的屏障,长大后才懂,这些砖石承载着川人的抗争呐喊与家国大义。如今,新一代在碑前举行入党宣誓,朝气蓬勃。</p> <p class="ql-block">穿过浓荫蔽日的林荫大道,“四川保路运动史事陈列馆”静立眼前。馆内以详实史料串联起保路运动的壮阔画卷,从风起云涌的抗争缘起,到烽火燎原的悲壮历程,每一处展陈都在诉说那段改写历史的峥嵘岁月。泛黄的文书、斑驳的物件,一件件珍贵文物无声陈列,将百年前川人“挽路权、卫家国”的热血与呐喊,凝固成永恒的历史注脚。</p> <p class="ql-block">矗立于公园东门广场上的“川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令人肃然起敬。它坐西南朝东北,由基座、碑体、塑像构成,通高约8米。塑像中的国民革命军人背着大刀、斗笠,身着短裤、绑腿,脚蹬草鞋,手握步枪,跨步向前,似要冲锋。这座无名英雄塑像原在成都老东门大桥,见证350万川军奔赴抗日战场,2007年因城市扩建迁至人民公园。凝望雕塑,1937年冬的《告成都市壮丁同胞》仿佛重现,那拉家常般的话语,满是全民抗战的赤诚与悲壮。</p> <p class="ql-block">园内,《中正图书馆旧址》等文物旧址静立。阳光穿透枝叶,在砖墙上洒下斑驳碎金,岁月故事的余韵藏于建筑文物间,无声沁入人心。</p> <p class="ql-block">漫步金水溪畔,溪水倒映光影,这里是唐代金河遗迹,流淌着千年古韵。</p> <p class="ql-block">1923年建的鹤鸣茶社,是成都现存最久的茶社之一,四方桌、竹靠椅、盖碗茶等构成独特文化符号。溪边茶馆里,服务员用长嘴铜壶行云流水地添茶,人们悠闲摆龙门阵,欢声笑语不断。</p><p class="ql-block">还记得,每逢周日,父亲总爱到鹤鸣茶社喝茶,他斜靠在竹椅上,在日光下眯着眼,满脸惬意,母亲总有织不完的毛衣。我们在公园里疯玩到口干时,就跑到茶馆里“喝巴片儿”(成都方言蹭喝的意思),只需对陌生的茶客脆生生喊:“叔叔,爷爷,我想喝口茶”,茶客们便笑吟吟地用盖碗茶的铜底托,倒一口茶让我们喝,我们仰着头一口喝干,真是又甜又解渴。</p> <p class="ql-block">人民公园的相亲角也热闹非凡,其历史可追溯至民国,当时永聚茶社就开始介绍青年男女相识,如今这里延续着媒妁之风,也反映现代婚恋观。</p> <p class="ql-block">人工湖旁小山坡下的“成都一号防空洞陈列馆”,曾是响应“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口号建成的。60多年过去,土山绿树成荫,防空洞成了国防教育基地和消暑纳凉之处。</p> <p class="ql-block">离园时,细雨缠绵不休。雨珠成串坠入湖面,层层涟漪如墨韵在宣纸上晕染。鹤鸣茶社的茶香裹着湿润的雾气,漫过斑驳竹椅,掠过青石堤岸,悄然渗入公园的每一处角落,将市井的烟火气编织成朦胧而惬意的画卷,在心头徐徐铺展。</p><p class="ql-block">人民公园早已不只是休闲地,更像立体史书。砖石裂痕是民族觉醒印记,茶香里飘着几代人的烟火记忆,草木摇曳诉说着生生不息的力量,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成都人的记忆与情怀。</p><p class="ql-block">2025.6.14 16:25写于银泰泰悦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