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粮店

汪砚秋

<p class="ql-block"> 忆 粮 店</p><p class="ql-block"> 汪砚秋</p><p class="ql-block"> 粮店,也有叫粮站的,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专门经营粮食的部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受政府管控。对于这个名称,90后的人一定很陌生。但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城镇居民而言,那是人尽皆知。因为那是维系人们生活的必经场所。</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粮食是国家统购统销物资,由国家粮店(粮站)专营,其他商店不得经营。粮店是有区域性的,居民必须持购粮本到指定的粮店购粮。</p> <p class="ql-block">  城镇居民,每家都有一个购粮本。购粮本里详细登记着家里有几口人、每个人的年龄及每个人每月的粮食定量是多少。每个月的粮食供应内容都不一样,购粮前要先看一下本月的供粮公告栏。</p><p class="ql-block">  公告栏的内容大体上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 本月居民粮食供应</p><p class="ql-block"> 白面 20/100</p><p class="ql-block"> 大米 每人1斤 </p><p class="ql-block"> 小米 每人1斤</p><p class="ql-block"> 绿豆 每人半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其余粗粮补齐</p><p class="ql-block"> 粗粮,是指玉米面、高粱面、红薯面等。</p><p class="ql-block"> 在粮店的售粮处,整齐摆放着一排无盖的大木箱,每个木箱里放着不同品种的粮食。沿木箱左右两侧侧板中间处,各有一个高出木箱约一米的木柱,两个木柱支撑一个木梁。木梁上垂下一挂钩,杆秤的提环就挂在这个挂钩上。木梁上还垂下一根铁丝,铁丝下端弯成一个长圆环状,秤杆的未端插入圆环内。这样,在不秤重时,秤杆就不会下垂,秤砣就不会滑落。在木箱的外侧箱壁上,挂着一个用白铁皮制成的斜式漏斗。买粮时,顾客把面袋套在漏斗的下口,粮店工作人员秤好面后,隔着木箱,把面倒入漏斗,面就滑进了面袋里。有时,工作人员会用秤盘磕几下漏斗,或是顾客拍几下漏斗,这是为了把粘在漏斗壁上很少的面粉震落进面袋里。</p><p class="ql-block"> 买粮时,当白面多于45斤、玉米面多于40斤时,只用秤秤出多出的部分,然后直接拿出一袋未开封的白面或玉米面给顾客,这样可大大减少过秤的时间。但顾客要把购粮本押在柜台。工作人员会把一个小纸条夹在购粮本里,纸条上写着顾客拿走的面袋数,以备顾客返还面袋时核对用。返还面袋时,工作人员一边数着面袋的数量,一边观察着面袋上印的标识,以确保返还的是原装面袋。数量及标识都核对无误后,才将购粮本退还顾客。</p><p class="ql-block"> 买回家的整袋面粉,要倒进自家的面袋。面粉倒完后,要把面袋里外翻个面,在大案板上,用小扫帚细心地一下挨一下地扫,把粘附在面袋上的面都扫下来。这可不是个别一两家扫面袋,而是家家都是这样扫。可见那个年代粮食是多么金贵的。那时,家家都有面箱、面柜,都有十多个大大小小的面袋。</p><p class="ql-block"> 我上小学、初中时,上下学的路上,路过家属院里的粮店。那时往粮店运粮食,还都是用马车。马车停在粮店外的路边,车上的粮食要靠人一袋袋扛进粮店。那是个提倡学雷锋做好事的年代,我们这些男孩子,只要遇到此事,便会主动上前帮着扛粮卸车。粮店的工作人员很少,每次卸车对他们来说都是个难事。有了我们的帮忙,他们高兴极了。他们只负责卸车和码垛,中间的扛运全是我们这些学生。开始时一人扛一袋,后来一人扛两袋,高年级的、长的壮实的甚至要求扛三袋。</p><p class="ql-block"> 秋末,红薯下来了。听说粮店要卖红薯了,家属院里的人们都蜂拥而至,很快排起了长队。红薯算是粗粮,一斤粗粮指标可买五斤红薯,人们都喜欢买红薯。正因为人们都喜欢买,所以买红薯有上限,避免后来的居民买不到红薯。红薯不用入库,拉个磅放在车边,一边卸车一边卖。</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粮食都是定量供应,城镇普通居民最高是每月28斤,食油半斤。工人的粮油供应标准,按工种有不同的等级。我记得,好像是炼钢、炼铁的炉前工最高,每月45斤粮食,一斤油。婴儿满一周岁后开始供应粮食,开始时每月六斤,以后每年涨两斤,涨到28斤后就不再涨了。</p> <h3>  那时,市场上所有的粮食制品都要粮票。一碗面条二两粮票,一根油条半两粮票,一斤糕点六两粮票。<br>  粮票是以省、直辖市为区域,限制使用范围,出了该区域就不能使用,这叫地方粮票。能跨区域使用的粮票叫全国粮票,这种粮票在全国可通用。粮票的获取途径是粮店。在粮店申请办理粮票,要在你的购粮本上扣除相应的粮食指标,并且扣除的粮食是按当月的粗细粮比例扣除。如果这个月你细粮已买完了,只剩下了粗粮,那就不能申请粮票,只能等下个月了。如果是申请全国粮票,每五斤还要扣一两油。<br>  在那个粮食供应紧张的年代,粮票是非常紧俏的东西,特别是全国粮票。在七十年代,坊间有传闻,二百斤全国粮票就可从xx省领一个媳妇回来。<br>  由于那时粮食供应量有限,副食品也不丰富,几乎家家粮食都不够吃,免免强强能吃到月底,所以粮站都是提前一两天卖粮。那几日,粮店还没开门,人们就早早去粮店门口排队,等着买粮。不仅人排队,粮本也要按序排队,以防有人加塞儿。</h3> <h3>  改革开放的大潮,冲开了中国社会多年的粮食供应紧张的困扰,从此人们不再为吃饱饭而发愁。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粮食供应早已不再限量。品种繁多的粮食,在超市中可随意买到。拿粮本排队、扫面袋、看着面箱里剩下的面、计算着还有几天才能买粮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粮店,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消失在远去的岁月中。它仅仅作为一个时代符号,还存留在上年纪人的记忆中。<br>  我们这代人,赶上了好时候,感恩时代。</h3> <h3>  (写于2025年6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