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地方抗战歌曲的五个版本 —平度本土抗战歌曲《高平路民兵歌》的创作和传承故事考证补遗

张兆日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  一首地方抗战歌曲的五个版本</b></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平度本土抗战歌曲《高平路民兵歌》的创作和传承故事考证补遗</b></span></div></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平度市关工委 孙建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2025年6月25日)</div> 抗日战争时期,反映原平南县高(密)平(度)公路两侧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高平路民兵歌》,曾在胶东地区通过手抄口传而广为传唱。但因为战时原因,很长一段时间内,歌曲的创作者和原始曲谱却不为平度大众知道,甚至在传唱中产生了多个版本。为弄清这个问题,多年来,笔者以业余爱好者的身份,在学习研究传承平度地方红色历史的过程中,对平度本土抗战歌曲《高平路民兵歌》的创作和传承过程进了系统的挖掘、整理。特别是市党史志研究中心王永学同志,通过组织通联,从文登市党史史志研究中心查到了词作者,原南海区武委会副主任于德水的生平介绍。又与曲作者,著名作曲家,原中央电视台文艺部主任陈志昂先生取得联系,才得以使我们了解了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和首唱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于2022年春,写成《五十八年的追寻——揭秘平度本土抗战歌曲&lt;高平路民兵歌&gt;的传奇故事》一文,先是由当时的市委宣传部吕强副部长在个人公众号上给以连载,后由市教育体育局的张兆日校长于2023年6月在个人公众号《美篇——相互关注》上予以全载。文章上线后,引起较大反响,点击阅读量达13000余次。<br>  今年时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平度融媒体中心《平度故事》栏目经前期准备,于6月4日在蓼兰镇高平路五虎将之一的纪长城前辈的旧居,以《不能忘却的记忆——跟着&lt;高平路之歌&gt;探寻历史》为题,对《高平路民兵歌》所反映的那一段烽火硝烟的战斗生活及歌曲的传承故事进行了拍摄,并在平度电视台有关栏目连续播出5次。在节目录制过程中,同和小学音乐教师徐智恩(蓼兰镇北小庄村人)介绍了他于2022年秋,在《高平路民兵歌》基础上改编为《高平路上五虎将》一歌的基本情况。我感慨地说,你这一改编版本,使得《高平路民兵歌》在八十多年的传承过程中,增加到了五个版本。一首地方抗战歌曲,居然有五个版本,堪称为中国地方音乐历史传承中的一段传奇故事。现将有关考证事宜补遗如下。 <b>一、 《高平路民兵歌》的原作地点考证</b><br><br><b> 1、词、曲创作与首唱之地—海阳市郭城镇郭城村</b><br> 2022年6月,我们与远在北京的《高平路民兵歌》原曲作者陈志昂老先生取得了联系,由此获得了歌曲创作和首唱的背景资料。95岁的陈老师通过QQ回复说:“1944年春天,我本来要下乡,但医生说我的眼病不能再拖,便让我先去乳山海滨休养治疗。回到胶东文协驻地(郭城)后,正遇上准备召开胶东区纪念五四青年节大会,文协的负责人马少波同志要我参加会务筹备工作。我想,正值抗战,应该为青年大会写一首鼓舞斗志的抗战歌曲,在大会上演唱。恰巧,我在一个报刊上(可能是武委会的报刊),看到一首诗《高平路民兵歌》,作者是于在水。我感到诗歌写的很富于战斗气息,也适合做歌词,再加上早就知道高平路民兵战斗和高戈庄血战的故事,在它的鼓舞下,很快就谱成歌曲。纪念大会在海阳县郭城村南的大河滩上举行。主席台借河堤高台布置,我们就在河沿上搭起帐篷,摆列印刷品,搞宣传。当时胶东文协的负责人罗竹风、马少波和我就住在帐篷里。河滩就是纪念大会会场,我教唱《高平路民兵歌》也是在郭城河滩,当时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大会期间,我教与会的青年代表唱了这首歌,受到热烈欢迎,歌谱发到《胶东大众》上面,很快就传播开来。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还有人写文章,说‘这是一首不应被忘记的作品’。”<br> 从陈老的回复中可知,《高平路民兵歌》的谱曲地为海阳市郭城村,谱曲时间为1944年5月初,为胶东区庆祝五四青年节而作,首唱之地为海阳市郭城村南河滩。歌词作者为于在水,时为南海区武委会副主任,当时南海区委驻地为平南县(今平度南部),诗歌《高平路民兵歌》的创作地应为平南县。<br> 我们很幸运,2022年6月与陈志昂老师取得联系,抢救性地挖掘留下了关于《高平路民兵歌》的创作背景和首唱之地这些宝贵资料,并得到了陈老的两张照片。当时,曾计划与市党史史志研究中心和市党史史志研究会的同志一起,去北京对陈志昂老师进行采访录像,因新冠疫情尚未解除封控管理,暂时没有成行。谁曾想,2023年7月7日,96岁的陈志昂老师在北京去世。而陈老去世前给我们的歌曲创作背景回复愈发显得宝贵和重要,堪称为陈老关于《高平路民兵歌》的最后绝唱。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4年胶东区纪念五四青年节大会的档案查阅资料截图</h5> 从上述查阅到的山东青年运动史有关资料得知,1944年,胶东解放区纪念五四青年节大会,由胶东区青年联合会与胶东区武委会共同举办。时任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到会检阅了5000名胶东区青年抗日先锋队队员代表。结合陈老的讲述,可知纪念大会地点在海阳县郭城村南的郭城河滩上。可以想象,当全场响起慷慨激昂的《高平路民兵歌》之声,在平度西南乡人民“宁拼死,不饿死”的“难以制服的血性抗战”精神鼓舞下,胶东老革命根据地的众多热血青年,奔赴抗日前线奋勇杀敌,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的豪情是多么高涨,这首平南抗战歌曲由此传遍胶东大地。 <b>2、谱曲原作者介绍</b><br> 陈志昂(1927——2023)龙口市打线徐家村人。父亲陈文其是一名老共产党员,抗战时期曾任北海银行行长。其兄陈伯坚是著名的记者和作家,曾任新华社副社长,被公认是志愿军战歌歌词的发现者和传播者。在父兄的影响下,1938年11岁的陈志昂即投身革命队伍,参加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后改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少年先锋队。1939年初,入胶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后改为抗大支校)学习,并先后加入中国民族解放先锋队及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又入鲁迅艺术学校戏剧音乐系。1940年毕业后,被分配到胶东《大众报》编辑部工作,先后任国际版及副刊见习编辑、助理编辑,同时学习写作。1942年调大众剧团任编辑兼合唱指挥,指挥演出了《农村曲》、《黄河大合唱》等作品,并开始音乐创作,写出了《敌区同胞快奋起》、《骑兵进行曲》等歌曲。1943年调前线剧团(后改为胶东文协文工团)任音乐组长,创作了《击溃反共派的进攻》、《缝衣曲》等歌曲。1944年调文协研究部,专职研究创作,创作了组歌《黄海行》(共七曲)、《高平路民兵歌》等。同时发表抒情诗《风啊……》、《牧歌》,引起了广泛注意。同年8月起先后到郭城实验区、牙前实验县深入生活。其间创作了长诗《古冢的秘密》、《最初的吻》,歌曲《民兵战歌》、《红军打下了柏林城》、《太阳红满天》等。1945年大反攻时,参加前线记者团,随军向青岛挺进。其间创作了《我们是反攻的主力军》、《大军挺进曲》、《我们的家乡解放了》等歌曲。年底到胶东区委党校学习后,又创作了流传甚广的《解放之歌》(《解放区的歌声》)、《歌颂毛泽东》、《海阳的铁西瓜》等歌曲及抒情长诗《七月的颂歌》等。1946年8月结业后,回胶东文协,在编辑部任记者,不久,下乡参加土地改革,年底编辑部划归新华书店,任编辑。1947年初去东海区深入生活,被地委安排到东海中学教了一年音乐和语文。年底,回到胶东文协,历任文工团教员、副团长、书记。其间创作了大型歌剧《农公泊》的音乐。1950年全团编入军委空政文工团,历任创作室主任、团长助理、艺术指导,创作了长篇叙事诗《春雷》、歌剧《打击侵略者》、《风雪的夜晚》,舞剧《在森林中》,歌曲《志愿军航空兵战歌》、《歌唱空战英雄》、《毛泽东的旗帜迎风飘扬》、《中朝友谊林》、《大家一起挂红花》、《祖国,我们日夜保卫你》,无伴奏合唱《山歌》、《雁》、《陕北红军进行曲》等。1957年到山西工作、劳动。先后在山西实验剧院、山西戏剧创作室、太原歌舞团任编导。在极端特殊的情况下,仍坚持创作,写了大量作品,如长诗《奔腾的激流》,剧本《绿衣传》、《血海深仇》、《针锋相对》,歌曲《一心把塞北变江南》、《永远晴朗的天空》、《啊,黑妈妈》、《爱梅西亚》、《柔巴依》、《春兰出嫁》、《太行山歌》、《山格弯弯里》、《运动员进行曲》、《南方来信》、《太行红旗颂》及包括34首歌曲的《毛泽东诗词大合唱》,同时还参加了集体创作的大歌舞《太行人》、《焦裕禄》及《当代愚公谱新篇》等。<br>  1979年落实政策后,调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主任、副台长。1983年10月调中央电视台任文艺部主任、台长助理、文艺指导、高级编辑。其间以饱满的热情,创作了歌曲《伟大的祖国》、《万岁!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团结起来,为着中华的振兴》、《向四化进军》、《我爱知识的海洋》、《我愿是一滴水》、《小小蒲公英》、《大海之歌》、《耕海牧渔之歌》,其作品曾先后录制成专辑,于1998、2002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陈志昂在文学、音乐方面均有所建树,先后出版了抒情诗集《竖琴》,叙事诗集《春雷》,诗选《草间集》,散文选《边缘集》,声乐作品选集《解放之歌》,电视评论集《审美文化与电视艺术》,文学评论集《苑外文谈》,音乐评论集《观乐偶谈》,他所著的《抗日音乐史》填补了音乐史学的一个空白。他还主编了《电视艺术通论》、《中国电视艺术通史》、《胶东解放区歌曲选》、《贺敬之词作歌曲集》,并主编了“电视艺术丛书”(已出版七种)。<br>  由于他在各方面的贡献,陈志昂得到国务院的特殊津贴,并先后被选(聘)为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委员、特邀研究员,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顾问,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及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人民音乐》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编委,《中流》杂志编委、副主编,《新国风》文学杂志总监。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平路民兵歌》曲作者: 陈志昂在中共胶东区党校学习期间(1946年春节摄于莱阳城)</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平路民兵歌》曲作者:陈志昂近照(2022年7月,北京寓所)</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白菊寄思】永远怀念您</b></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总台老干部之家 2023年07月18日 10:01 北京</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ul><li>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离休干部、原中央电视台总编室高级编辑陈志昂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7月7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6岁。陈志昂同志1927年5月出生,籍贯山东,1938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12月离休。</li></ul></h5>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附:志愿军战歌歌词的发现者和传播者陈伯坚简介</b></div> 陈伯坚1922年6月16日生于山东省黄县(今龙口市),1938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胶东《大众报》及新华社胶东支社编辑、科长,前线支社社长。解放战争期间,他跟随华东野战军投身战地报道,历任第九、十三、四纵队、九兵团报社和新华支社、分社社长。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又先后担任新华社志愿军分社副社长、朝鲜停战代表团秘书处新闻组组长、记者团秘书长等职。作为一名战火中锻炼成长起来的新闻战士,半个多世纪以来,陈伯坚在新闻战线上辛勤工作,奔波在第一线,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历任新华社国际部主任、副社长等职。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伯坚(左)与陈志昂(右)</h5> 1950年,陈伯坚从新华社野战军分社调回总社,刚刚入京又被派遣到安东(今辽宁丹东),随第一批志愿军部队跨过鸭绿江,成为率先入朝的随军记者。入朝前,陈伯坚在一个炮兵连采访,看到贴满了决心书的墙报上有一首诗,诗作表达了志愿军战士抗击侵略、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和豪迈气概,他马上抄录下来并找到了诗作者麻扶摇。征得作者同意,陈伯坚把“横渡鸭绿江”改为“跨过鸭绿江”,以表现志愿军的英雄气概;把“中华好儿女”改为“中国好儿女”,以增强读音脆度。修改后,陈伯坚在《记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几位战士的谈话》通讯稿中,引用了这首诗作为开头,发表在1950年11月26日的《人民日报》。 身在北京的周巍峙看到这篇出征诗,赞不绝口,仅用半个小时就为诗作谱上了曲。从此《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传遍大江南北,鼓舞志愿军将士奋勇杀敌,也激发了全国人民热爱祖国、团结奋进的革命精神。也正因此,陈伯坚被公认是志愿军战歌歌词的发现者和传播者。 <b>3、歌词原作者</b><br> 于在水(1915——1971)文登市埠口镇下冷家村人,1933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七乡村师范学校,1934年在该校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失掉组织关系,1937年重新入党。历任文登县委宣传员、县大队教导员、南海地委武委会副主任、北海军分区参谋处处长、惠民军分区副政委、济南市民政局副局长等职,病逝于济南。1944年春,创作诗歌《高平路民兵歌》。 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找到于在水前辈的照片。<br><br> <b>4、走进《高平路民兵歌》首唱之地郭城</b><br> 郭城镇隶属于山东省烟台海阳市,地处海阳市北部,东邻烟台市牟平区,南与朱吴镇、发城镇相邻,西接徐家店镇,北与栖霞市桃村镇为邻,行政区域面积165.95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郭城镇户籍人口为39694人。1958年,设立郭城公社;1984年,撤公社设郭城镇;1995年10月,撤战场泊乡,所辖战场泊、璋夼、宅家帝等16村划归郭城镇;2000年12月,撤山西头乡,所辖大侯家、姜家、东鲁家、西鲁家、戴家、前洽河、后洽河、山前、山后、葛家10村划归郭城镇。截至2020年6月,郭城镇辖72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郭城三村。查阅胶东革命史有关资料可知,1945年1月后,郭城村曾有一段时间是牙前县抗日民主政府的驻地。<br> 2025年6月14日,笔者自驾走进海阳市郭城镇,实地寻找当年的《高平路民兵歌》首唱地——郭城南河滩。<br> 上午8:30从青岛李村立交驶入青(岛)新(河)高速,至城阳南枢纽转入青(岛)龙(口)高速,再至莱西东出口转入荣(城)潍(坊)高速,车行半路,接到电视台于主任的微信,告知节目晚上将在电视播出,甚是高兴,天下之巧事。大约10:30分,行至郭城出口,不远处即为郭城镇战场泊村。抗战期间,许世友曾率领部队驻扎在战场泊村,这是一个安静又祥和的村庄,因传奇名将许世友而名声大震。在这里,许世友指挥过多次战役让敌人闻风丧胆;在这里,这位亲民司令与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正是这种鱼水深情,使群众积极支援前线,让军队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2014年10月,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旧址纪念馆正式开馆。因为2018年冬,我曾到此接受过红色教育,所以没有停车参观。继续前行约6公里左右,到达郭城,时间接近11点,恰逢郭城大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车行进入郭城界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去向郭城</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行车路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临近郭城村西,郭城河桥的路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到达郭城,标志石牌右侧50米即为郭城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梦寐以求想到的地方,与郭城亲密合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共郭城镇委和镇人民政府</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郭城镇党群服务中心</h3> 考察郭城的主要街景后,已经中午12点多了。在镇最西端的公路北边,郭城河公路桥头的路边小吃部简单午餐。小吃部的主人今年75岁了,是本地人,热情、真诚。听我说了来意,很是热心的告知我,要寻找的郭城河滩应该由此向南大约800米,在河的左岸,早年间那是一片开阔的大河滩,比较平坦。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郭城河便桥上由北向南看郭城公路大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与不远处的郭城公路大桥合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郭城河边北向留影</h3> 中午时分,按照郭城河桥头小吃部主人的指点,开车沿郭城河东岸水泥路南行800米左右,树下停车。只见河岸已治理铺筑石块。河流不是很宽,因为不是汛季,水不多,河底野草丛生。小吃部主人说,治理前,这一段郭城河比较宽泛,两岸堤坝低平,是一片广袤的河滩地带。 放眼望去,远处低山翠绿,近处河的左岸地带有几栋零星的红色瓦房分布,是后来建的。还好基本保留原貌没有开发,地域开阔,平坦,适合举行大型检阅活动。<br>  可以想象到:八十一年前的春天,在这片开阔的河滩地上,5000名来自胶东各区县的青年抗日先锋队员代表,在这里引吭高歌,纪念五四青年节,接受胶东军区许世友司令员的检阅。平度本土抗战歌曲《高平路民兵歌》从这里首唱响彻云霄,传遍胶东,鼓舞着众多胶东富有血性的青年儿女,走向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与日本侵略者决战。我不禁感慨万分,在这无人的初夏的空旷的郭城河滩上,高喊:《高平路民兵歌》最初唱响的地方,我来了!聊发了一阵少年狂。<br>  档案资料表明:1944年,胶东解放区纪念五四青年节大会,由胶东区青年联合会与胶东区武委会共同举办。可知时任胶东南海区武委会副主任的词作者于在水,应该也代表南海区与来自平南县的青年抗日先锋队代表一起到此参会。早期在平南县传唱此歌的平南县青年联合会会长荣梓,当时正在胶东区青年联合会工作,应该也参与了此次集会的筹备工作。当时的陈志昂老师则与胶东文协的负责人马少波、罗竹风一起住在河滩的帐篷里,教唱《高平路民兵歌》。<br>  历史竟有如此的巧合:素不相识的词作者陈志昂、曲作者于在水、平南县的早期传唱者荣梓、战斗故事的发生地平南县的青年代表,因为抗战,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不约而同的走到了一起,共同唱响《高平路民歌》。这既是一种历史的机缘巧合,也是中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信念的历史必然。 <h1><b>二、平度版《高平路之歌》</b><div><h3><b>1、荣梓与《高平路民兵歌》在平南的传播</b></h3> 《高平路民兵歌》首唱于海阳市郭城河滩。炮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它是如何在平南广为传唱的呢?今天已难以完全探究清楚了。但有一个老革命前辈——荣梓,不应该被忘记,他是这首歌在平南的早期主要传唱者之一。<br></div></h1> <p class="ql-block">  江华,又名荣梓,1926年生,文登人。1938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44年12月任中共平南县委青救会长。1946年5月调中共胶东区委工作。建国后历任中共益都县委副书记、书记,湖北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副厂长,党委书记,南京汽车工业联营公司经理。</p> <p class="ql-block">  1983年12月编印的内部刊物《平度党史资料》第四期中,有江华同志1983年8月所写的回忆文章《平南工作散记》,文中说“......,(我)从1944年12月起任平南县青救会长,至1946年6月奉调回胶东区委......。平度人民群众为胶东人民解放事业,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宝贵的贡献。当时有一首歌是专门歌颂高平路人民武装斗争的(可惜我已忘记了)。我之所以多次要求从胶东区党委试验区到南海(区)工作,最后终于得到胶东青联鲁纪华同志的同意,也是出于参加高平路斗争的强烈愿望。......,平南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农、青、妇、儿童团种种组织,在县委、区委支部和各级政府领导下,与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他们送情报,供军粮,掩护伤员和地方干部,特别是高平路的民兵,不断配合我主力部队和地方游击队,破坏公路,烧毁、缴获敌人军车,歼灭敌伪军,为我胶东人民武装斗争史谱写下了光辉的一页。......。”</p><p class="ql-block"> 从荣梓的回忆文章中,我们可知,1944年12月,他受《高平路民兵歌》和平南人民抗战精神的鼓舞,主动要求从胶东青年联合会到平南一线参加抗战,并得到胶东青联鲁纪华同志的同意,任平南县青年救国会会长。来平南之前,应该以胶东青年联合会成员的身份参加了当年春天,胶东区纪念五四青年节大会的筹备工作,并被《高平路民兵歌》深深感动。从而将这首歌带回平南,利用青年工作的众多机会,通过手抄口传的方式,广泛传播这首歌。因为战时原因,众多的传唱者见不到原歌词、谱。也就把荣梓当做了这首歌的词、曲作者。上世纪七十年代,因记忆差异,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平度版的《高平路之歌》。</p><p class="ql-block">  2022年,已从平度师范学校退休的吴明志老师接受我们采访时说,《高平路之歌》原来就有传唱,自己只是续谱者,并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1977年,吴明志老师还在平度六中工作,当时蓼兰公社的老教师杜培祥找到他,说是自己很年轻时就参加了革命工作,在当时的平南县抗日根据地从事教育工作。参加教师集训时,时任平南县抗日民主政府青年救国会会长荣梓前去作动员报告,在集训班上统一口传教唱《高平路之歌》,极大地鼓舞了参训教师的抗战信心。现在想把这首歌完整地回忆记录传承下去,但苦于没有曲谱。因此找到平度教育界颇有名气的吴老师,想自己现场清唱《高平路之歌》,请吴老师依据其旋律给歌曲续谱。吴老师还特别向我说明,在续谱的过程中,他还对杜培祥老师演唱的部分片段曲子进行了改编,以便使之更适合传唱。</p> <b>2、平度版《高平路之歌》之一</b> 《平度史料研究》(第12期),由政协平度县文史资料办公室于1985年10月30日编辑油印。其中刊印着荣梓作词,吴明志续谱的《高平路之歌》。这是37年前极为简易的宝贵的油印版本,也是平度目前所见到的完整的最早的《高平路之歌》词曲文本。歌曲后面还附有杜培祥和陶作杰两位老师关于歌曲的搜集传承说明:“此系原平南县青年救国会会长荣梓同志,于1943年冬所作。当时,平南县环境十分恶化,广大人民群众,面对日、伪、顽军的烧杀抢掠,与之展开了激烈的武装斗争。有名的高戈庄自卫战非常壮烈。群众表现出以斗争求生存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他们利用土枪、土炮给了敌人以严重打击,惩罚了敌人,鼓舞了群众。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荣梓同志编写了这首歌曲,虽因当时条件所限,未能刊印,但只靠手抄口传也很快传播开去,极大地鼓舞了平南人民的斗志。” <b>3、平度版《高平路之歌》之二</b> <h5>  政协平度县文史资料办公室, 1985年12月编辑印刷的《平度文史资料》(第一辑),平度版《高平路之歌》词曲文本正式稿。与征求意见稿相比,歌尾部分最后一句“宁拼死,不饿死,口号真雄壮”,改为“要自由,要光明,大家团结求解放”。</h5> <b>4、感恩平度的三位老前辈</b><br> 从平度版《高平路之歌》的两个版本看,杜培祥、陶作杰和吴明志三位老师,为了这首平度本土抗战歌曲的准确传承,不断地收集、回顾、订正、修改,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心血,其精神和态度令后人敬佩。为感谢老一代平度文史工作者对平度红色历史的敬畏之心,经与本人或亲属联系沟通,整理了三位传承者的的个人简历,留存于历史的记忆。 <p class="ql-block">  吴明志:(1937——)田庄镇南坦坡村,。平度师范中师毕业,上海音乐学院函授专科毕业。1955年1月参加教育工作,任大泽山镇涩埠小学教师。后任平度四中、平度六中音乐教师,1978年后任平度师范学校音乐教师。在平度市高中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群众文艺工作中,有很高的专业水准和社会信誉,曾参与平度多首本土音乐作品的谱曲工作,1995年退休。(图为2022年5月,吴明志老师在平度寓所接受有关《高平路之歌》传承情况采访时留影)</p> <p class="ql-block">  杜培祥(1925——1989)蓼兰镇西杜家村人。在困苦中求学于原平度民国政府县中二分校,1942年因战乱失学。1944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在平南县从事抗战教育。1946年参加胶东解放区南海联立中学学习。1947年夏秋,参加支前工作,荣立二等功。全国解放后,先后任多所小学校长、初中教导主任,1980年冬退休,1982年改为离休。退休后积极参与镇志及平度党史、文史资料征集工作,所写多篇资料被上级有关部门选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陶作杰(1934——2014)崔家集镇袁家村人。亭口完全小学毕业。新中国建立后,先后在张家坊乡、崔家集人民公社工作。1960年回村任会计、大队革命委员会主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曾参与镇志及平度党史、文史资料征集工作,所写多篇资料被上级有关部门选用。</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1971年3月,陶作杰(前排右一)同志参加中共平度县第四次党代会期间,与有关代表合影留念</h5> <h1><b>三、陈志昂老师2003版《高平路民兵歌》</b></h1><p class="ql-block"> 2003年,陈志昂老师在编辑《胶东解放区歌曲选》时,为进一步增强歌曲的演唱气势,又对1944版《高平路民兵歌》的词曲进行了适当的修改,使之更适合团队大合唱,收入2003年出版的《胶东解放区歌曲选》一书。” </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胶东解放区歌曲选》封面</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2003版《高平路民兵歌》</h1> 这一版本的主要变化有两点:一是在节奏和旋律上有所差别,特别是后者副歌部分明显加长;二是副歌部分歌词有变化,前者副歌歌尾部分最后一句歌词是“要自由,要光明,大家团结求解放!”后者则改为“要活命,要幸福,大家团结求解放!”。 <b>四、2022年平度版《高平路上五虎将》</b><br>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朽。七十多年过去了,共产党的红色基因,老一代平南人民所展现出的血性抗战精神,已深深植根于他们后辈的血脉里。2022年秋,蓼兰籍年轻教师徐智恩(籍贯蓼兰镇北小庄村,位于高平路边),在前辈创作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色和自己的专业特长,改编创作了《高平路上五虎将》,成为第五个版本。<br><b>1、改编版《高平路上五虎将》词、谱</b> <b>2、改编者徐智恩简介</b> <h5>徐智恩:(1996——)蓼兰镇北小庄人。现供职于平度市同和街道同和小学,平度市教师合唱团指挥、平度市一路声花合唱团指挥,青岛市音乐家协会会员、平度市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腾讯音乐签约人,独立原创音乐人。</h5> <h1><b>五、永远传承的《高平路民兵歌》</b><br></h1><h3> 2025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6月4日,平度融媒体中心《今日平度》栏目于伟伟主任和摄像张勇老师经精心准备,以《不能忘却的记忆——跟着《高平路之歌》探寻历史》为题,拍摄专题节目,在平度网络电视频道和有线电视频道多次播出。第一次将平度本土抗战歌曲《高平路民兵歌》的故事通过新媒体形式向广泛社会宣传,受到广泛好评。</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为2025年6月4日,平度融媒体中心《今日平度》栏目在蓼兰镇堡前纪家村拍摄《不能忘却的记忆——跟着《高平路之歌》探寻历史》时,参与拍摄人员留影(左起:徐智恩 于伟伟 杨 兰 孙建业 王永学 张 勇 )</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