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风看世界》87期</p> <p class="ql-block">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未踏入承德小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之庙,又怎晓其蕴含的历史韵味与文化魅力?当我怀着满心期待走近它,仿佛是翻开了一本厚重的历史书卷,一段奇妙的探秘之旅就此开启。</p> <p class="ql-block"> 刚到景区,远远望去,小布达拉宫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镶嵌在山峦之间,红墙金顶在阳光的轻抚下熠熠生辉,好似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这哪里只是一座庙宇,分明是历史与艺术携手创作的传奇巨作!</p> <p class="ql-block"> 迈进藏式山门,只见乾隆皇帝御笔“普陀宗乘之庙”的石匾额,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书写,历经岁月的洗礼,依旧散发着庄重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山门前那对威风凛凛的石狮,瞪着圆溜溜的眼睛,仿佛在守护着这座神圣的庙宇,又像是在欢迎每一位前来探秘的旅人。</p> <p class="ql-block"> 穿过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碑亭。这座方形三开间、重檐黄琉璃歇山顶的碑亭,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静静伫立着。</p> <p class="ql-block"> 亭内三座石碑,中间是《普陀宗乘之庙碑记》,记载着建庙的背景和过程;东边是《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西边是《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讲述着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感人故事。</p> <p class="ql-block"> 想象一下,当年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冲破重重艰难险阻,从伏尔加河下游万里迢迢回归祖国的怀抱,那是怎样的壮举!</p> <p class="ql-block"> 而乾隆皇帝亲自撰写碑文,刻在石碑上,这不仅是对土尔扈特部的褒奖,更是对民族团结的有力见证。我轻轻抚摸着石碑,指尖传来粗糙的触感,仿佛能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指尖流淌。</p> <p class="ql-block"> 离开碑亭继续前行,便来到了五塔门。这座三拱门白台形制的建筑,上砌女儿墙,白台上五座色彩斑斓的佛塔格外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 从东往西分别是黑、白、黄、绿、红五色,每一种颜色都代表着一个佛教教派,而黄色居中,彰显着黄教在清代的尊崇地位。</p> <p class="ql-block"> 五塔门前那对高达2.5米的石象,是外八庙中最大的石象,它们安静地站立着,长长的鼻子微微下垂,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吉祥与佛法的无边力量。</p> <p class="ql-block"> 走过五塔门,一座琉璃牌坊出现在眼前。它那三间四柱七楼的最高规格形制,散发着一种高贵的气质。</p> <p class="ql-block"> 正面石额匾上“普门应现”四个大字,以及后面额匾的“莲界庄严”,仿佛在指引着人们进入一个神圣的佛国世界。</p> <p class="ql-block"> 据说,这里还是一道等级分界线,“凡来瞻礼者,王以下、头等台吉以上及喇嘛准入,其余官职许在琉璃牌坊瞻仰,不得入内”,这让我不禁对古人的等级制度产生了一丝好奇与探究的欲望。</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走,地势逐渐升高,大大小小40余座白台顺着山势分布开来。这些白台,有的像沉默的卫士,独自伫立;有的两两组合,形成一处静谧的院落,作为僧房使用。</p> <p class="ql-block"> 还有的台上建有汉式殿堂,作为佛堂、钟楼,别具一格。它们的形状、体量各不相同,层高一至四层不等,大部分白灰抹面,青砖镶边,红色盲窗,琉璃砌顶,上檐挑出淌水长瓦,充满了藏式建筑的独特韵味。</p> <p class="ql-block"> 喇嘛住所的窗户很有意思,外面看似窗户,实际上只是在墙上做出的窗框,并不透光。这既可以防风沙,又能让僧侣在修行时心无旁骛,古人的智慧真是令人拍案叫绝!</p> <p class="ql-block"> 沿着石阶一路攀登,终于来到了大红台。大红台下面是高达18米的大白台,底部砌着花岗岩条石,上部砌砖,白灰挂面,台壁上装饰着三层红色梯形盲窗,给人一种沉稳而庄重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再往上,矗立着25米高的大红台,巍峨高大,气势非凡,让人不禁心生敬畏之情。大红台南面正中嵌饰着六个垂直琉璃佛龛,黄绿相间,这可是典型的汉式手法,既标记了轴线,又起到了装饰作用,就像是给大红台戴上了一串璀璨的项链。</p> <p class="ql-block"> 大红台建在山顶上,气势磅礴,红台外观有7层,饰有藏式盲窗,正中间有6个佛龛,供有6尊无量寿佛,象征乾隆皇帝60大寿。</p> <p class="ql-block"> 走进大红台内部,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迷宫。四周是三层回廊式阁楼,每层44间,四面合围,称为群楼。</p> <p class="ql-block"> 群楼四角有四座殿亭,西北角的重檐六角亭是“慈航普渡殿”,东北角的重檐八角亭为“权衡三界殿”,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神秘的宗教色彩。</p> <p class="ql-block"> 群楼空井中心,便是普陀宗乘之庙的主殿——万法归一殿。这座方7间、重檐攒尖顶的大殿,上覆镏金鱼鳞铜瓦,屋脊饰以波状镏金瓦,宝顶呈法铃状,远远望去,金光闪闪,好似一座金山,让人忍不住发出阵阵惊叹。</p> <p class="ql-block"> 据说,当年建造这座大殿,仅用头等金叶就达14000余两,其奢华程度可见一斑。大殿中央供奉着释迦牟尼,两侧供达赖和宗喀巴像,均为紫铜雕塑,质地精良,工艺精细,人物身段匀称,神态生动,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佛教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站在大红台顶上,这里是全庙最高的观景台。极目远眺,整个普陀宗乘之庙尽收眼底。高大的围墙,雉堞衔连,随着山势起伏,环寺一周;庙宇建筑错落有致,金碧辉煌,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院内绿草如茵,古木参天,环境清幽,五彩的经幡在微风中轻轻飘动,“呼啦啦”的声音仿佛是在吟诵着古老的经文,处处弥漫着浓郁的藏传佛教气息。</p> <p class="ql-block"> 此时此刻,我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遥远的拉萨布达拉宫,又像是置身于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佛国世界,心中的杂念瞬间被一扫而空,只剩下对这座庙宇深深的敬畏与赞叹。</p> <p class="ql-block"> 在游览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布达拉宫独特的魅力。它不仅是一座建筑艺术的瑰宝,融合了汉、藏建筑艺术的精华,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见证了清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团结,以及西藏与内地紧密相连的深厚情谊。</p> <p class="ql-block"> 从乾隆皇帝为庆祝自己和母亲的寿辰而建造此庙(始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三月,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八月竣工),到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后乾隆皇帝在万法归一殿接见渥巴锡一行,这一桩桩历史事件,都在诉说着西藏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是历史的必然。</p> <p class="ql-block">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小布达拉宫,这座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殿堂,就像一颗闪耀的明珠,镶嵌在承德这片美丽的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 它让我领略到了古代建筑的魅力,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也让我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热爱与敬意。</p> <p class="ql-block"> 此次小布达拉宫之行,将成为我心中一段难以磨灭的美好记忆,时刻提醒着我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与文化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