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撷英--会馆怀旧 八

独自莫凭栏

<p class="ql-block">  临汾会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前门东区西打磨厂胡同105号,整个会馆保存相对完整,住户的墙内还能看到清乾隆、光绪的两块与会馆有关的石碑。</p><p class="ql-block"> 临汾会馆是我很早就想参观的一座会馆,但是它只是每周四开馆,很多次路过都逢其闭馆,这次专门选择它开馆之日前来,也算是了却了自己的夙愿。</p> <p class="ql-block">  据记载,临汾会馆是山西临汾县纸张、颜料、干果、烟行、杂货五行商人的会馆。</p><p class="ql-block"> 如今开放的会馆里面有“桑梓之情 北京会馆文化展”。展览对北京会馆文化做了详实的介绍,十分值得观看。</p> <p class="ql-block">  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1906年民政部档案全宗和1947年北平市政府社会局调查登记表记录,该馆系明初建造。</p> <p class="ql-block">  会馆的大门很普通,要不是院门口2013年立的东城区普查登记文物“临汾会馆”的名牌,很难想象这里面曾是一个山西商贾往来的会馆。</p> <p class="ql-block">  走进院内,会馆三进院落的气势扑面而来,一、二进院子的门口还能看到民国二十六年“紫气东来”的木匾。</p> <p class="ql-block">  在第二进院子的右侧墙壁上,可以看到两块嵌入墙内的石碑,一块为清乾隆三十二年临汾东馆碑,另一块为清光绪九年京师正阳门外打磨厂临汾乡祠公会碑。</p> <p class="ql-block">  由于年代久远,石碑通身发黑,但是字迹清晰。</p> <p class="ql-block">  临汾会馆始建于明代,距今逾400年,由山西临汾五行商人共建,整座院落为三进四合院,山西民居特色十足。</p> <p class="ql-block">  此前,临汾会馆一直作为北京会馆文化陈列馆对外开放,此次首次上演“会馆有戏”,是一次会馆活化利用的创新尝试。</p> <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会馆有戏”元旦迎新专场演出在临汾会馆举办互动式特色表演。</p> <p class="ql-block">  会馆兴于明、盛于清、衰于民国,是古都北京重要而独特的文化形式,因各地举子进京赶考和商品经济繁荣而集聚于前三门以南地区,主要为同乡试子会馆与商业行业会馆。</p> <p class="ql-block">  各地风土人情、特色文化在此交融碰撞,对北京的城市性格、文化气质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前门以东地区是明清会馆集中之地,高密度分布着全国十余个省市在京建造的数十处会馆。</p> <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天街集团对前门东区的会馆进行了一系列的腾退修缮工作,《关于进一步焕发东城区会馆文化活力的若干措施》发布后,这些会馆逐渐焕发出崭新的文化魅力与时代活力。</p> <p class="ql-block">  临汾会馆作为明清会馆之一,是北京首家会馆文化陈列馆,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下面我们向大家揭开临汾会馆的面纱。</p> <p class="ql-block">  临汾会馆为文物普查单位。占地面积869平方米,建筑面积785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该院落原为居民院落,于2015年完成了腾退修缮。</p> <p class="ql-block">  2017年起对公众进行开放,取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p> <p class="ql-block">  会馆内有乡贤祠,曾供奉协天大帝、增福财神、玄坛老爷等,所以又称“临汾乡祠”,是山西省临汾旅京的纸张、颜料、干果、烟行、杂货五行商人在京建立的商业会馆。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代。</p> <p class="ql-block">  临汾会馆与其他工商会馆不同,是同乡而不是同业共同设立的会馆。</p> <p class="ql-block">  同乡之商人长聚于此,除洽谈生意、贸易往来外,还在涉及同行公事纠纷上协力同心,全力维护本行业合法权益。</p> <p class="ql-block">  清朝末年成立北京商务总会,各行商人纷纷组建各自行业商会。</p> <p class="ql-block">  临汾乡祠的不同行业商人分别参加自己的行业公会(商会),临汾乡祠遂废弃不用,沦为居民院。</p> <p class="ql-block">  临汾会馆现存建筑为清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  坐北朝南,靠街面的倒座房为二层楼,面阔四间。</p> <p class="ql-block">  会馆分前后两院四合式布局。</p> <p class="ql-block">  前院有正房五间,中间三间有吞廊。</p> <p class="ql-block">  硬山合瓦七架梁,东西两侧平顶厢房各两间。</p> <p class="ql-block">  后院正房五间硬山合瓦七架梁,有前廊,东西两侧各有平顶厢房一间,前后院之间有穿堂过道相通。</p> <p class="ql-block">  会馆内原有戏楼,现无存。</p> <p class="ql-block">  东门道的西侧门匾“紫气东来”四字尚存,为民国留字;正房东、西墙壁上各嵌有石刻两方,为《重修临汾东馆记》、《临汾乡祠公会碑记》等;正房门道处有无字碑一方;正房上梁有木匾二个,分别刻字“义伸宇宙”、“浩气长存”。后罩房房基下埋藏墨书石板一块,记录了清末年该处房屋因失火焚毁、重建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修缮过程中,最大限度保存建筑遗存,还原历史真实,有机复原其中的建筑构件、建筑体制和文化肌理,包括其中的一些碑记、梁柱等历史痕迹,成为中国古代会馆历史、建筑及各地美食文化、方言文化、科举文化等承载空间。</p> <p class="ql-block">  临汾会馆作为北京首家会馆文化陈列馆,自2017年8月1日起对外开放。馆内展陈以“桑梓之情—北京会馆文化展”为名,共分为三大部分。</p> <p class="ql-block">  第一部分“岁月·变迁”,讲述北京会馆的历史发展,体现了北京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首都风范;</p> <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分“流动·地方”,展现了昔日会馆的相关文化,如说家乡话、品家乡菜、祭家乡神、听家乡戏等;</p> <p class="ql-block">  第三部分“活化·传承”,展示了在对遗存会馆的修缮利用过程中取得的喜人成果和积极探索。</p> <p class="ql-block">  阐述了会馆对于京剧、普通话等形成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国学传承传播的有益尝试。</p> <p class="ql-block">  临汾会馆开放迄今,中央政府、市区两级政府、海内外知名学者、各主流媒体均曾到此参观,截至目前参观人次累计十万余人,在社会上产生积极而广泛的影响,成为企业兴办博物馆、打造专题展览、讲述会馆文化、传播传统文化的示范项目。</p> <p class="ql-block">  同时,天街集团充分利用小型特色文博场馆的属性,开展了“云课堂”直播和亲子研学活动,结合非遗活动、汉服体验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探索文旅结合路径,荣获“2021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