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朱说画</p><p class="ql-block">滕崖草先生《疏林远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06025</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疏林远岫》197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滕崖草《疏林远岫图》赏析</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14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要说的这幅画,《疏林远岫图》只是今世有什么缘?属于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的而已。不管什么赏心悦目或悦目赏心?都是眼睛看的,心里记的人生一段偶遇。现在是信息社会时代,人们好像更关注的是眼前的事,如果没信息发布宣传,好像就没这回事,没这个人。过去的事时过境迁,人事更迭,也就模糊、遗忘、消失。 </p><p class="ql-block"> 滕崖草先生这个画家,从书中的简介看,很难勾画出他的艺术人生旅程、作品特点和影响。我与滕崖草先生的师生情缘是从1976年“五一”拜师开始的,是经亲戚徐振华先生引荐的。徐振华与罗丹(1904——1983)、滕崖草(1906——1983)早期在厦门从事印刷行业,都以老朋友相称。他们那时的工作活动经历资料等等到现在都基本归零,只留下罗丹书法,滕崖草的画和徐振华在工商业的足迹,让我们去猜想。</p><p class="ql-block"> 滕崖草先生与书法家罗丹的年岁差不多,都是龙岩连城老乡,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到八十年代初,活跃在厦门的艺坛,一个以书法出名,一个以绘画和设计为生,他比大家所熟悉的杨夏林(1919—2008)、张晓寒(1923—1988)等厦门本地名家早一辈,由于他长期在厦门工艺美术厂,所以很多人都把他归类到工艺美术师里,在画家群里很少提及,滕崖草先生的艺术成就还有待后人来评价。 </p><p class="ql-block"> 欣赏《疏林远岫图》虽然漫不经心,想看也看不出什么所以然,但好的作品看过之后还是想绕回来再来一次,反正心里就是有一股说不来的滋味,也许前世有缘,也许来世再见,捉不着,摸不透,说不清,这就是绘画,这就是艺术,这就是让我伤脑筋。</p><p class="ql-block"> 《疏林远岫图》观其名,识其画,这是一幅表达四季里秋天的萧瑟景色。传统绘画表达一年四季,一天早晚等等时间特色,都有相对的固定的程式,现在讲就是所谓的套路。虽然艺术是要求创新,但以前慢节奏的生活,审美、艺术风格也相对的固定和符号程式化。</p><p class="ql-block"> 右上角的空白处题上几个字,“疏林远岫”,还好是楷书,不然可能要起尴尬。我知道那时的人没有读过私塾的可能就没有这分笔力。小楷写着“丙仲仁兄正之”,这是以前的人的客套话。</p><p class="ql-block"> 丙仲何许人也?百度一查,何丙仲(1946——)“从工人到文化学者”。甲寅年夏至前三日,又是什么日子?1974年,一个厦门工艺美术厂退休的68岁老人,和一个鼓浪屿灯泡厂的28岁青年工人有什么交集?又何以称兄道弟?这画的来历故事还待分解。如果没有何丙仲先生的收藏和图片提供,我们还只在记忆里寻找滕崖草先生的仿古山水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赏读作品里的线条笔墨,浓淡干湿,崖草先生就是这样熟练掌握十八描,二十四皴法等等国画的符号化表现方式。五十年代后,虽然他并没有离开厦门,但心中自有高山流水、千岩万壑……</p><p class="ql-block"> 《疏林远岫图》仅是一张一尺半的作品,让我们感觉到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清新我的心肺、脑子、眼睛。石头、树木、远山,空白里似水似有帆影,远山脚也似有流水……有流水就有声音,轻轻的,平静中让我激动不已。</p><p class="ql-block"> 画面的右下角的房屋,仿佛是老家的家园。中景高高的亭阁,仿佛是小时候的学堂。近处的树林,仿佛一群同学、朋友,谈笑着现在,过去,将来……几点淡墨,又好像是远去的山,油然有一种乡愁的滋味,我们的视线无需在画面寻找着什么意境。</p><p class="ql-block"> 滕崖草先生熟练的小斧劈皴法,构、勒、皴、擦、点、染,仿古山水画法的过程就是这样一遍又一遍地点画渲染出来的。画面的色彩用色赭石,花青和藤黄,简单清新,与现代的山水画泼墨泼色大有是区别,它自然、清新、淡雅、干净、利落,笔笔到位又讲究留白的妙处……</p><p class="ql-block"> 他的绘画艺术风格讲究素雅空灵、讲究笔力功底、讲究模仿变幻、讲究意境透出乡愁。总之,以古为新,“传移模写”,追逐一种古雅的诗意般的审美目标。再看一眼,画面的中段的空白,仿佛一江隔两岸,也许是古意,也许是今愁?在你的不经意间,有一种美感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以前,有个海外回来的邻居,他就爱看这种仿古山水,仿佛这才是老家的山水。他说什么照片、风景、现代山水,全没有这种留在心里的感觉。可能那一代老华侨们的记忆里就是这种画,这种艺术风格,这段凝固的时间,更切确的说是这种乡愁。走了那么遥远的路,就只有这一点共鸣,赏画实际上就是听心里的声音,情感的波涛翻跃。</p><p class="ql-block"> 从落款的“甲寅夏至前三日”应是1974年,写这篇文稿时也正是今年夏至前三日。五十年过去了,半个世纪的旅程,莫非凡事都有内在的机缘巧合?那时是滕崖草先生刚退休不久的时间,也是创作精力最旺盛的时期,现在能看到他的作品机会很少了,这张作品虽不能作为其山水表现方面的代表作品,但能让我们看到他的艺术表现的一点端倪,回望、回味、回向?</p><p class="ql-block"> 顺便提及,所谓的传统的仿古山水,是以明代的董其昌、清初“四王”山水为代表的,强调临摹,“师古人”,它贯穿明清三四百年的绘画艺术主流,与石涛、八大等的重写生,师法自然是不同的艺术道路。具体的事由专家们去研究讨论,我只能说美是一种开放的感受,而不是一种规范的束缚。我们读古诗词,古文,为什么总是朗朗上口,就是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欣赏传统仿古山水画也一样,在绘画格式里呈现无尽的想象意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0625 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