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永贵到武家坪公社传经。<br><br> <b>1967年,我们电影学院接受一项拍摄任务。当时有导演系和摄影系的同学组成的摄制组已经在大寨拍摄,入秋时分,让我前往协助,我就有了第一次到大寨的机会。<br> 那时候,正是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解放军的时代。我们的影片中有一项内容,是陈永贵到相邻的武家坪公社传经。我到的第二天,摄制组已经和陈永贵约好,晚上他到武家坪。那时,陈永贵同志已经是昔阳县革委会主任,但一直还住在大寨村。<br> 我在本篇讲两个和陈永贵相处的故事。第一个故事:既然是晚上到武家坪,拍摄自然需要打灯。郭凤莲的哥哥在武家坪当电工,正当我们要开机,打开碘钨灯的时候,突然碘钨灯灯管憋了,原来是电工把两根电线都接在火线上了。当时我们只备了一根碘钨灯管,担心陈永贵没有时间再到武家坪?怎么办?我和导演(导64同学)和摄影(摄65同学)商量后决定,由我来打灯,我会紧贴着摄影师,等于用顺光拍摄。当陈永贵知道了,主动跟我们说,不行的话,我明天再来。当夜,我们的导演连夜搭乘摩托车到阳泉,换乘火车到太原购买灯管立即返回。没有耽误第二天晚上的拍摄。<br> 第二个故事:我们在拍摄收割谷子时,陈永贵在田间捡拾掉落的谷穗,我们把这个镜头记录下来了。事后陈永贵走到一起拍照拍电影的人群前,当场表扬了我们摄制组,批评了没有拍摄的几位摄影师。从这两件事来看,陈永贵还是平易近人的。<br> 那次到大寨我还遇到一个巧事。那时候大寨的招待所很简陋,我们都是睡大通铺。有一位人民画报的记者,睡在靠门口的单人铺上。一次他拍摄后在整理胶卷,擦拭相机,只见他的135尼康相机由广角、中焦、长焦多个镜头,特别是他的120相机居然也是单镜头反光取景的,相机装胶卷的后背盒有两个,可交换拍摄彩色、黑白两种画面。我是第一次见到这样高级的相机,他还教我如何摆弄。没想到六年后我分配到人民画报社任记者,和他一个办公室。他就是著名的摄影家茹遂初。</b><br> ↑(2)我们到大寨的摄制组。右起:导演冯骥、摄影师徐建生、阳泉运输公司司机张振海。我是因为另一位摄影师李凯临时回京,而赶来大寨参与拍摄的。 ↑(3)图为陈永贵和武家坪公社书记郭来良。 ↑(4)陈永贵介绍大寨这些年在生产方面的经验。 ↑(5)“只要下决心干,就能取得成功”。 ↑(6)其实,陈永贵就是一位农民。在他的努力下,大寨村的农业有了起色,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 ↑(7)陈永贵和武家坪村民交谈,大家都亲切地称他“老陈”。 ↑(8)看得出陈永贵和大家大家交谈的很融洽。 ↑(9)武家坪公社书记陈来良表示要学习大寨艰苦奋斗的精神,改变武家坪的面貌。 ↑(10)这就是我们拍摄时使用的碘钨灯管。220v,1300 w。当时一个灯管得十几元。 ↑(11)我们上虎头山拍摄途中。 ↑(12)大寨大队民兵练操。 ↑(13)前排左一是铁姑娘队队长郭凤莲。 ↑(14)来一张逆光的。看来镜头进光了。 ↑(15)拍摄中,趁机和陈永贵合个影。 ↑(16)在大寨遇到茹遂初时,他才四十出头。这是2005年和茹遂初到新疆采风时,他和年轻记者交流。 ↑(17)茹遂初当年使用的120单反相机。中文名“哈苏500C”,外文“HASSELBLAD”。机身是瑞典的一家高品质胶卷照相机生产商生产,镜头由德国卡尔.蔡斯出产。1969年,阿波罗宇宙飞船首航月球,那张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照片就是使用“哈苏”相机拍摄的。 ↑(18)“哈苏500C”相机由镜头、机身、后背(装胶卷盒)三部分组成。也可以换上直观取景器,装上手把拍摄起来更方便。其后背有一卷120拍12张6x6和拍16张6X4的两种。如果摄影师有多个后背,便可分别装上彩正、彩负、黑白不同的胶卷。如今,“哈苏”已经生产出数码机。 ↑(19)当年人民画报社记者使用“哈苏”相机,除机身上的标准镜头外,还有左起250mm长角、150mm中焦和50mm的广角三个镜头。我第一次看到“哈苏”相机是1967年,6年后我到人民画报社任记者,第二年也用上“哈苏”了。 ↑(20)这是著名摄影家茹遂初接受电视台采访时拍摄的图片。不幸的是,本月初他因病故世,享年93岁。 ↑(21)1967年拍摄的大寨村,基本上还是原来面貌。 ↑(22) 我在大寨狼窝掌前留影。图片下方是已经改造成小平原的农田。 ↑(23)“学”开推土机。 ↑(24)和阳泉运输公司司机张振海合影。 ↑(25)我在离开大寨时,坐的就是张师傅的车。有意思的是,1973年我到画报社第一次出差,也是到昔阳。离开时坐的车,又赶上是张师傅开的车。 ↑(26)影片拍摄完成后,陈永贵到学校审片,他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