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赵匡胤的出生有多奇异?据《宋史.太祖本纪》记载赵匡胤出生的时候有赤红的光照满了整个屋子,他的母亲杜氏生下他以后就发现这个孩子居然全身散发着一股奇异香味,整整一晚都未曾散去。除了身上会散发香味,小赵匡胤的身体居然不是肉色而是金色的!所有人都感到惊奇,三天之后,小赵匡胤身上的金色才逐渐褪去。赵匡胤的父母给他取的小名为香孩儿,就是这么来的。从科学的角度,自然也不可能是天生就真的是遍体生香。“香孩儿”这样的传闻,多半都是后面的赵宋皇帝为神化自家让史学家编的。</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统治者,很多都会制造舆论变神话故事。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就有“大楚兴,陈胜王”的篝火狐鸣的故事;汉高祖刘邦,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有斩白蛇的故事。赵匡胤这样的“香孩儿”,一样和这是如出一辙。至于肉色而是金色的,可能是小儿黄疸,毕竟十个宝宝九个黄。</p> <p class="ql-block">赵匡胤长什么模样?从《南熏殿藏宋帝像册》中的《宋太祖坐像》来看,赵匡胤有着丰满的面颊,大圆脸上镶嵌着一对小眼睛,塌鼻子,肤色较黑。在严肃中显得比较淡定。不过,最令人诧异的还是他那犹如“非洲兄弟”般的肤色……赵匡胤真的是黑人吗?显然不是。1据考证,有两种可能:一是赵匡胤是马上皇帝,久经沙场晒的。第二个原因可能是颜料氧化。古人作画,面部一般会使用“铅白”这种常见的颜料。可是古人却不知道:铅白虽好,但不持久。“铅白”会被硫化为“硫化铅”,也就是“铅白”变成了“铅黑”!</p><p class="ql-block"> 后人根依据史书记载复原的宋太祖赵匡胤油画像,呈现出方脸阔额,浓眉上扬,双目炯炯有神,耳垂丰厚的形象,肤色以 “紫棠色” 为基调,展现出豁达与雄毅的双重气质。事实上,撇开美丑不说,宋太祖赵匡胤确实是从小勇猛到大的真男人,是一位“帅哥”。</p> <p class="ql-block">宋代官员的帽翅很长,这是什么原因?关于宋代帽翅,民间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认为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发明创造。据说赵匡胤坐上皇位后,上朝时常见底下文武大臣交头接耳,有损皇帝威严,心中不悦。退朝后便想出在幞头纱帽后面加上长翅的办法,长翅以铁片、竹篾为骨架,一顶帽子两边铁翅各穿出一尺多(后来愈发长)。这种帽子规定在朝堂和官场正式活动时必须佩戴,一般场合则不用。</p><p class="ql-block"> 长翅帽戴上后,官员头部不能随意晃动,走路也不太方便,说话只能面对面,并排贴近说话时帽翅容易抽到对方脸上,如此一来朝堂上便鲜有人窃窃私语了。而且为了做表率,赵匡胤自己也戴上长翅帽,此后宋朝皇帝的帽子也多是这种样式。</p><p class="ql-block"> 宋代帽翅除了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朝堂秩序,还具有彰显身份地位的作用。帽翅的长度与佩戴者的社会等级直接挂钩,翅片越长,官员地位越高,通过帽翅长短,人们能轻易辨别官员等级,避免出现失礼状况 。同时,皇帝戴长翅帽,也象征着与大臣们一同治理国家,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君主以身作则的精神 。</p> <p class="ql-block">宋代皇帝穿什么颜色的服饰?有人会说肯定是黄色,依据就是“陈桥兵变”中赵匡胤黄袍加身登上皇帝宝座。事实是宋朝皇帝的服饰大多是红色,黄色穿的比较少。在宋朝皇帝的画像中,大多身着红色龙袍。从宋太宗开始,皇帝基本上都穿戴红色的龙袍,虽然在宋朝皇帝的日常服饰和大多数画像中红色居多,但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祭祀、朝会等重要活动中,皇帝仍然会穿着黄色的服饰,以展现对传统礼仪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古代皇帝服饰的颜色丰富多样,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规定和偏好。从战国至秦汉魏晋,“五行终始说”盛行,秦始皇将“金木水火土五行”与分别与“白青黑赤(红)黄”相配,形成白金,青木,黑水,赤火,黄土之“五德”说。每个朝代都会对应五行之一,自然也就对应一种颜色。周朝遵循 “火德”,崇尚赤色,即红色,帝王服饰的主色调为红色。秦始皇认为秦克周是水克火,秦朝属 “水德”,所以崇尚黑色,皇帝的礼服、常服等多为黑色。汉武帝时期确定汉朝为 “火德”,服饰颜色逐渐以红色为尊,皇帝的冕服等开始采用红色。隋朝皇帝开始穿黄色的袍服,但并没有禁止士大夫穿黄袍。唐高祖李渊以赭黄袍、巾带为常服,而后天子袍衫渐用赤黄,并禁臣民服用。宋朝属火德,尚赤,且火德之赤为偏黑的暗红,皇帝的朝服多为绛色,即大红、正红。明朝为火德,崇尚赤色、黄色。皇帝常服多为红色,在一些正式典礼上也会穿黄色龙袍。清朝皇帝以明黄色为贵,并身着明黄色龙袍,只有皇帝、皇后有资格穿着明黄色袍服,皇太子只能用杏黄色,士大夫严禁穿黄色袍服,但皇帝会赏赐黄马褂给功臣和亲贵。因影视剧误导,大众多以为黄色即皇族象征,皇帝龙袍必为黄色,实则仅清朝皇帝着黄袍。</p> <p class="ql-block">中国历朝历代最能打的皇帝是谁?答案肯能会很多,汉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康熙......这还真不好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如果问历朝历代武艺最高的皇帝,应该还是好选的,他就是赵匡胤。</p><p class="ql-block"> 宋太祖赵匡胤的武艺在正史与武学典籍中均有明确记载,其单兵战力、武术创造成就及军事影响,堪称中国古代帝王中的巅峰存在。《宋史・太祖纪》记载,后周显德元年(954 年)他 “手刃数十人”,其冲锋之势如 “墙倒山倾”,北汉军队阵型被瞬间冲垮,主将张元徽被赵匡胤一棍击杀(《续资治通鉴长编》)显德三年(956 年),后周进攻南唐,赵匡胤趁皇甫晖布阵之际,“单骑直突其阵”,南唐军队尚未列阵便被冲乱。皇甫晖策马迎战,赵匡胤 “手起棍落,击中其脑”(《旧五代史》),将其生擒。</p><p class="ql-block"> 赵匡胤将战场格斗经验系统化,融合北方游牧民族摔跤术与中原刀棍技法,创立 “太祖长拳”。如今河南少林寺 “太祖拳”、河北沧州 “开门八极拳” 等,均源自太祖长拳体系,2008 年 “太祖拳”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赵匡胤将北方骑兵常用的 “马槊”(长柄矛)改良为 “双节棍”(民间称 “盘龙棍”),前端短棍长约三尺,后端短棍长约二尺,以铁环连接,可 “横扫破甲,直击关节”。《武经总要》记载,此棍法 “专破重甲骑兵,挥舞时风声呼啸,敌骑不敢近”。怎么都想不到,耍双节棍最好的不是李小龙,也不是周杰伦,而是赵匡胤。</p><p class="ql-block"> 《邵氏闻见录》记载,赵匡胤曾与大臣王彦超在御花园比箭,“引弓满弦,箭穿七层铁甲”。宋代铁甲每层约 2 毫米,七层厚度超 1.4 厘米,普通士兵需 “五石弓”(约 300 斤拉力)才能穿透,而赵匡胤所用弓拉力达 “七石”(约 420 斤),其臂力堪称 “天生神力”。</p><p class="ql-block"> 赵匡胤的武艺并非单纯的 “勇猛”,他既能在战场上以个人武力扭转战局,又能将格斗经验升华为可传承的武术体系。这种 “武能安邦、术能传世” 的全能性,让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武艺最强的皇帝。</p> <p class="ql-block">哪个朝代做官最舒服?无疑是宋朝。以 “物质待遇 + 政治安全 + 社会地位 + 文化氛围” 综合衡量,宋朝(北宋) 是古代官员最舒服的朝代。</p><p class="ql-block"> 宋朝以文治国,文官掌管军政大权,武将地位较低,文人备受尊崇。官员不仅是政治精英,更是文坛领袖(如范仲淹、寇准、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等)。宋太祖立下誓约,对文官极少处以死刑,即使被贬谪也多为流放(如苏轼被贬海南),政治风险极低。</p><p class="ql-block"> 宋朝官员俸禄优厚,物质保障空前。宋朝官员俸禄以 “铜钱” 为主,辅以粮食、布匹、职田等,且标准远高于其他朝代。例如:宰相、枢密使等高级官员月俸达 300 贯(约合人民币 10 万 - 15 万元),县令等基层官员月俸约 20-30 贯(约合人民币 1 万 - 2 万元),远超明朝同级官员(明朝县令月俸仅 5 石米,约合人民币 2000 元)。还有实物形式的 “禄粟”(粮食)和 “衣赐”(布料、衣物)。按官职分配的职地,租税收入归官员所有,是中高级官员的重要收入来源。还有繁多的额外福利:朝廷提供住房、仆役、茶酒补贴、差旅费等,甚至连官员家属的衣粮都有部分补贴。</p><p class="ql-block"> 如范仲淹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正二品)月料钱约 200 贯,禄粟 80 石,职田 15 顷(年租约 1500 石米,折钱 750 贯),其他补贴月均 100 贯,月总收入约 1000 贯(相当于现代 40 万元)。包拯在仕途巅峰期身兼尚书省右司郎中、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事三职。他一年的收入包括铜钱、粮食、布料等多种物资,若全部折算成钱,约为 21878 贯铜钱。按照不同的购买力换算方式,其年收入相当于今天的 600 万元到 1300 万元之间。</p><p class="ql-block"> 宋朝科举录取人数是唐朝的 10 倍以上,且允许 “恩科”(皇帝特批),寒门子弟晋升机会多。官员因失误被贬后,通常可通过 “磨勘”(考核)重新起用,极少一贬到底。言官(御史、谏官)可直言批评皇帝和大臣,甚至朝堂辩论时官员可当面反驳皇帝(如包拯谏阻宋仁宗任命外戚),且极少因言获罪。汴京、临安等城市商业繁荣,勾栏瓦舍、诗词歌赋、书画收藏盛行,官员可参与文人雅集,生活雅致。</p><p class="ql-block"> 宋朝官员的优厚待遇导致了财政危机,北宋中后期官员数量达 2 万余人(宋初仅数千人),俸禄支出占财政收入的 40% 以上,加剧 “积贫” 局面。部分官员 “尸位素餐”,因待遇优渥而缺乏进取精神,导致行政效率下降。这是导致王安石变法的原因之一,只是这股势力太强大,王安石动了这么多人的蛋糕,变法阻力很大,最终变法失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