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之思:家校共育下的教育惩戒重塑》

生sir

<p class="ql-block">三个学生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被老师用尺子打了一顿,三个学生的家长把老师告到了教育局,果不其然啊,教育局对这个老师进行了严厉的处罚,扣奖金,降工资。这个老师也是个犟脾气,扣工资扣奖金,孩子不让打是吧?不打了,从今以后不管了,每次他讲完课,讲完所有的内容之后,背着手就走,也不管你写不写,也不布置作业。本来他所在的这个班是个优秀班级,三个月的时间,全班的整体成绩下降了15分,成了整个年级里边最差的一个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也不知道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咱们家这个孩子在学校里边打不得,骂不得,说不得,只要是咱家的孩子在学校里受了一点苦,家长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调监控,只要发现老师哪怕动了我孩子一个手指头,我立马把你告下来,这不仅让我想起了80年代我们上学的时候,那个时候课文背不下来,数学题你做错了,老师是真揍,别管揍的那个腚有多红,揍的那个手有多重,咱爹娘没有一个找老师的。今天咱们家的孩子,爹娘哄着,爷爷奶奶捧着,姥爷姥娘再宠着,现在的孩子都五六岁了,在客厅里如果说摔倒了,爹娘爷爷奶奶赶紧跑过去,哎哟,小来,没事儿吧,摔倒了吧,疼吧?赶紧看看他有事儿吗?孩子长得可快了,上完小学上初中,上完初中上高中,上完高中上大学,当有一天他在社会上摔倒了,他还是想着他爹娘扶他的那个镜头。当然,孩子走向社会之后,他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当大家都摔倒之后,你们谁扶谁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你除了教给他基本的知识,你得多多少少教给他这做人的道理啊,你看不着别人的孩子,你看不到自己的孩子吗?咱就拿初中生来说,早晨起来7点多就上学去,晚上9点才回家,爹娘连给他说句话的时间都没有,你哪有时间教育他呀。好不容易把这个时间交给老师来教育了,你倒好,教育了一次,你直接上教育局里告他去。我们的先人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志则中国治,按照这个方法治下去,谁也治不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育从来不是温室里的培育,学校几乎承载着塑造人格的全部重任。当教师因惩戒学生被问责,当三尺讲台变成“高危职业”,谁来为孩子的行为划定边界?谁又能教会他们为错误负责?某重点中学班主任坦言:“现在学生上课玩手机不敢管,作业不写不能说,生怕一个批评就被投诉。”这种教育失语,正在瓦解学校的育人功能。南方某学校老师收了孩子的手机,下了课就把老师捅了,我们隔壁高中班主任收了学生手机把家长叫来,当着家长的面从三楼就跳下去了,这种教育案例每年都在发生。但当教育者的双手被束缚,当惩戒权沦为“烫手山芋”,培养出的或许只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与脆弱的“玻璃心”。这些极端案例背后,暴露出的正是挫折教育的缺失。社会不会像家庭般永远包容,当孩子在现实中“摔倒”,谁来搀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破解困局,需要家校达成新的共识。家长应放下“护犊心切”的焦虑,理解惩戒与体罚的本质区别;教育部门需出台明确的惩戒细则,让教师敢管、会管;而教师也要把握惩戒的“温度”,将批评转化为引导。唯有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才能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培养出既有知识素养,又有坚韧品格的时代新人。毕竟,真正的成长,从来都在风雨历练中悄然发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