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所见(上)

乔云

<p class="ql-block">  我们乘坐早晨6点十分的火车,离开乌海到达银川。从乌海坐火车到银川只需两个小时10分钟,坐这趟火车去乌海的人不多,空座很多可以随便坐。有人就躺在三人长沙发坐上,直接把座位升级成了软卧。</p> <p class="ql-block">  银川是个气候宜人,整洁漂亮的城市。在银川游玩的几天,睡觉不用开空调,外出体感温度非常舒适。</p><p class="ql-block"> 银川市区附近的几个景点,都可以乘坐公交车到达。</p><p class="ql-block"> 我们去的第一个景点是镇北堡西部影城。</p> <p class="ql-block">  镇北堡西部影城位于宁夏银川市西夏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由著名作家张贤亮于1993年创办。其核心特色,是以明清边防城堡遗址为基础,融合古朴、荒凉、粗犷的西北风貌,开发成为了影视文化基地。曾有200余部影视作品在此拍摄,包括《红高粱》《牧马人》《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等经典电影。</p> <p class="ql-block">  到银川的第二天,我们去了西夏博物馆和宁夏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去博物馆参观,犹如走进了千年前的历史隧道,在那里汲取着从未听过见过的历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  西夏博物馆,位于宁夏银川市贺兰山东麓西夏王陵境内,是中国第一座以西夏王陵为背景,比较全面系统反映西夏历史的专题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为西夏佛塔密檐式建筑造型,风格别致,既有现代建筑之气势,又与陵区遗址相呼应,形成了浓郁的民族建筑风格。截止2022年,西夏博物馆馆藏文物8700件,共分为16个门类,包括建筑构件、石器石刻、瓷器、钱币、铜铁器、绘画、雕塑等。馆藏珍贵文物509件,其中一级文物23件。</p> <p class="ql-block">  西夏王陵(又称西夏帝陵)位于宁夏银川市西夏区贺兰山东麓,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被誉为“神秘的奇迹”和“东方金字塔”。</p><p class="ql-block"> 西夏王陵是西夏王朝(1038—1227年)的皇家陵寝,埋葬了包括开国皇帝李元昊(泰陵)在内的9位帝王及200余座陪葬墓。</p><p class="ql-block"> 1227年西夏被蒙古所灭后,陵园遭严重破坏,1972年正式考古发掘,现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p><p class="ql-block"> 占地约58平方公里,核心区20.9平方公里,南北绵延10公里,背靠贺兰山,东临银川平原,海拔1150—1220米。</p><p class="ql-block"> 西夏王陵布局严谨,9座帝陵呈北斗七星状分布,陪葬墓星罗棋布,规模堪比明十三陵。</p><p class="ql-block"> 陵台呈独特的塔式夯土结构(八面七级),高约20米,融合唐宋皇陵格局与佛教元素,兼具汉、党项、佛教文化特色。</p><p class="ql-block"> 王陵夯土工艺极其精湛,黄土经炒熟、胶合米汤筑成,千年不倒,且寸草不生、鸟类不栖,堪称古代工程奇迹。</p><p class="ql-block"> 陵园结构:每座帝陵均为坐北朝南的独立建筑群,包含:阙台、碑亭,对称分布于神道两侧,出土西夏文碑座及残碑。</p><p class="ql-block"> 月城与陵城:月城陈列石像生,陵城四周筑神墙、角楼。</p><p class="ql-block"> 献殿与地宫:地面祭祀遗址下方为墓室(未全面发掘)。</p><p class="ql-block"> 泰陵(3号陵):规模最大,属李元昊陵墓,保存完好的阙台、陵台及神墙可近距离参观。</p><p class="ql-block"> 双陵(1号裕陵、2号嘉陵):李元昊祖父与父亲之墓,呈“双陵相依”的格局。</p><p class="ql-block"> 西夏王陵以苍茫的贺兰山为屏,矗立千年的黄土陵台无声诉说着“三分天下居其一”的西夏王朝史诗。其独特的建筑、未解的谜题与宏大的遗址群,既是考古瑰宝,亦是沉浸式感知西北历史的必访之地。</p><p class="ql-block"> 陵墓虽经破坏,其阙台、陵台、神墙、角台等主体结构仍清晰可辨,是陵区中唯一完整展现西夏陵园形制的代表。</p><p class="ql-block"> 泰陵墓主为李元昊(景宗,1038年称帝),他建立西夏王朝,创制西夏文字,奠定西夏疆域基础。</p><p class="ql-block"> 作为开国君主,其陵墓规模象征政治权威,设计也最为宏大。其建筑特色陵台形制:八面七级密檐式夯土塔(高约20米),覆绿琉璃瓦,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核心范例。</p> <p class="ql-block">  西夏党项族是中国古代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民族。</p><p class="ql-block"> 党项族属于羌族的一支,早期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今四川、青海、甘肃交界地带),以游牧为生。</p><p class="ql-block"> 唐朝初年,因吐蕃崛起的挤压,党项诸部请求内迁,被唐政府安置于陕北、宁夏、甘肃东部(庆州、灵州、夏州等地)。</p><p class="ql-block"> 唐朝赐拓跋部首领李姓(如李思恭),封为定难军节度使,统治夏州(今陕西靖边),成为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p><p class="ql-block"> 北宋建立后,党项拓跋氏(李继迁、李德明)利用宋辽矛盾,逐渐壮大势力,占据河西走廊。</p><p class="ql-block"> 李元昊(拓跋元昊)于1038年正式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p><p class="ql-block"> 元昊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一种表意文字,笔画繁复),成为西夏官方文字,广泛用于典籍、碑刻、文书。</p><p class="ql-block"> 仿唐宋建立中央官制(中书省、枢密院)、科举制度,同时保留党项传统官职。</p><p class="ql-block"> 法律:颁布《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是现存最完整的少数民族王朝法典。</p><p class="ql-block"> 宗教:大力推行佛教,翻译佛经(西夏文《大藏经》),兴建佛塔寺庙(如银川承天寺塔、贺兰山拜寺口双塔)。</p><p class="ql-block"> 艺术:融合汉、藏、回鹘艺术风格,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中有大量西夏壁画遗存。</p><p class="ql-block"> 疆域与经济:极盛时控制今宁夏全部、甘肃大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p><p class="ql-block"> 经济以畜牧业(骆驼、马匹)为基础,灌溉农业(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发达,手工业(冶铁、制盐、毛纺)兴盛。</p><p class="ql-block"> 掌控丝绸之路”东段要道,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重要中转站。</p><p class="ql-block"> 13世纪初,蒙古崛起。西夏因抵抗成吉思汗、反复降叛,招致蒙古残酷报复。</p><p class="ql-block"> 1227年西夏末帝李睍投降,兴庆府被屠城西夏灭亡。党项族主体在战争中损失惨重。</p><p class="ql-block"> 后裔去向:</p><p class="ql-block"> 有的融入汉族,大部分幸存者散居中原,逐渐汉化,改用汉姓(如李、王、杨)。</p><p class="ql-block"> 有的迁居川藏,部分南迁至四川甘孜、阿坝地区,可能融入藏族“木雅人”(其语言、习俗有党项遗风)。</p><p class="ql-block"> 迁居中亚,少数随蒙古军队西征,可能融入中亚民族。</p><p class="ql-block"> 王族遗脉:有研究认为西夏皇族后裔在元朝被迁至安徽、河南等地,改姓“余”(“嵬名”部谐音)。</p><p class="ql-block"> 西夏文失传数百年后,19世纪末在黑水城遗址(内蒙古额济纳旗)发现大量西夏文献(佛经、法典、字典),引发国际“西夏学”研究热潮。</p><p class="ql-block"> 现存最大的西夏文石刻是《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武威西夏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建筑与艺术:</p><p class="ql-block"> 西夏王陵(银川市西):被誉为“东方金字塔”,是现存规模最大的西夏皇家陵园。</p><p class="ql-block"> 承天寺塔(银川)、拜寺口双塔(贺兰山):西夏佛塔代表。</p><p class="ql-block"> 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存有近百个西夏时期开凿或重绘的洞窟,壁画风格独特</p><p class="ql-block"> 总结:</p><p class="ql-block"> 党项族从青藏高原边缘的游牧部落,历经内迁、依附中原王朝,最终由李元昊整合建立西夏王朝,成为与宋、辽(金)鼎立的强国。他们创造了独特的文字、法律制度和佛教艺术,在丝绸之路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尽管在蒙古铁骑下悲壮灭亡,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尤其是西夏文文献和宏伟陵塔)仍为今人研究11-13世纪中国多民族交融史提供了珍贵实物。</p> <p class="ql-block">  宁夏博物馆(全称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是宁夏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的综合性历史博物馆,也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 宁夏博物馆建筑呈“回”字型布局,呼应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民族身份,外墙装饰融入迦陵频伽(妙音鸟)、力士支座等西夏元素,兼具伊斯兰风格与现代玻璃幕墙,获中国建筑最高奖“鲁班奖”。</p><p class="ql-block"> 总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地上三层为展厅,地下一层为文物库房及办公区。</p><p class="ql-block"> 2012年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近4万件,其中国宝级文物3件、一级文物159件,西夏文物收藏量为全国之最。</p><p class="ql-block"> 馆藏国宝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鎏金铜牛:西夏王陵101号墓出土,长1.2米、重188公斤,通体鎏金,展现高超青铜铸造工艺。 </p><p class="ql-block"> 胡旋舞石刻墓门:唐代墓葬门扇,刻有西域乐舞场景,为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的孤品。 </p><p class="ql-block"> 力士志文支座:西夏碑座,人物造型粗犷,共出土11件,分男女两性(女性戴双镯)。</p><p class="ql-block"> 一级文物精选——</p><p class="ql-block">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合本续》:世界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刷品,证明活字技术早于毕昇时代。 </p><p class="ql-block"> 绿琉璃鸱吻:高达1.5米的屋脊神兽构件,象征西夏皇家建筑等级。 </p><p class="ql-block"> 错金银铜羊:北朝丝路文物,以金丝银线镶嵌羊身卷毛纹饰。</p><p class="ql-block"> 宁夏博物馆以建筑民族性、西夏文物权威性及丝路多元文化为三大亮点,既是解读“塞上江南”历史的钥匙,也是探索西夏消失王朝的核心窗口。若对佛教艺术或回族文化感兴趣,可重点关注三楼专题展厅;岩画爱好者勿错过一楼的“石刻史书”。</p> <p class="ql-block">  鎏金铜牛是西夏文物中的杰出代表,现藏于宁夏博物馆,被誉为“镇馆之宝”及“国宝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鎏金铜牛长120厘米、宽38厘米、高45厘米,重188公斤,中空结构,通体鎏金,表面部分金层脱落。</p><p class="ql-block"> 鎏金铜牛屈肢跪卧,牛首微昂,双目圆睁远眺,双角弧度柔美,颈部肌肉与脊椎线条清晰可见,神形兼备,展现劳作后休憩的生动场景。</p><p class="ql-block"> 鎏金铜牛是在1977年发现于西夏陵区101号陪葬墓(一说177号墓)甬道内,与一尊石马(长130厘米,重355公斤)并列,寓意“出马征战,牛入耕作”。 </p><p class="ql-block"> 因墓葬多次被盗,考古人员几近放弃时,一青年踢中铜牛一角,意外发现密室,故称“一脚踢出的国宝”。</p><p class="ql-block"> 鎏金铜牛铸造技法:采用传统“外范内模”技术,金属模具浇铸成形,腹中残留铁砂内模,体现西夏青铜冶铸的高精度。</p><p class="ql-block"> 鎏金工艺:将金汞混合物(金泥)涂抹器表,烘烤挥发汞后形成鎏金层,需高超技艺控制温度与磨压,属中原传统工艺的成熟应用。</p><p class="ql-block"> 技术地位:反映西夏青铜冶铸与中原同步,印证榆林窟西夏《锻铁图》中双扇木风箱鼓风技术的高温冶炼能力。</p><p class="ql-block"> 鎏金铜牛的发现,颠覆了游牧标签。党项族原以游牧为主,西夏立国(1038年)后大力发展农业,宁夏平原成为“膏腴之地”,推广牛耕与铁农具(如犁铧、牛扛),采用“二牛抬杠”技术(见榆林窟壁画)。</p><p class="ql-block"> 社会意义:</p><p class="ql-block"> 铜牛随葬象征牛在农耕经济的核心地位,印证西夏从“不知稼穑”到“岁时耕稼,略与汉同”的转型。</p><p class="ql-block"> 文化价值与当代地位:</p><p class="ql-block"> 1996年由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定为国宝,出国展览保价达2亿元。</p><p class="ql-block"> 文明见证:</p><p class="ql-block"> 与西夏文佛经、力士碑座等并称“消失王朝”的关键物证,体现多元文化交融(中原工艺+草原信仰)。</p><p class="ql-block"> 图腾意义:</p><p class="ql-block"> 梁应勤(宁夏博物馆专家)指出,铜牛反映西夏人“牛图腾崇拜”,兼具农耕神性与财富象征。</p><p class="ql-block"> 鎏金铜牛以写实艺术凝固西夏的农耕变革,以鎏金工艺彰显技术高度,更以“一脚传奇”重拾被元蒙抹去的文明记忆。其展陈于宁夏博物馆“大夏寻踪”展厅,是解码西夏“塞上江南”经济根基的核心载体。</p> <p class="ql-block">  鎏金铜牛是宁夏博物馆参与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文物代表。具体出国展览记录如下:</p><p class="ql-block"> 鎏金铜牛在出土后不久的1980年代首次出国,赴日本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这是西夏文物首次在国际舞台亮相,向世界展示了西夏文明的独特艺术与工艺成就。</p><p class="ql-block"> 2007年,鎏金铜牛作为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组织的展览核心展品,赴意大利等多个欧洲国家展出。</p><p class="ql-block"> 保价高达2亿元人民币:因其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为其投保2亿元,创下当时文物外展保价纪录。</p><p class="ql-block"> 运输待遇:享受文物运输最高规格——专列护送,确保安全。</p><p class="ql-block"> 限制出境:因被列为国宝级文物(1996年评定)且保价过高,2010年后禁止出境展出,仅限国内巡展(如北京国家博物馆等)。</p><p class="ql-block"> 替代展示:</p><p class="ql-block"> 近年通过数字化手段参与国际展览,例如:</p><p class="ql-block"> 2025年上海“神秘的西夏陵”沉浸展:利用VR技术复原鎏金铜牛及西夏陵场景,实现“云展出”。</p><p class="ql-block"> 元宇宙展厅与3D打印:在海外展览中通过高精度复制品或全息投影呈现。</p><p class="ql-block"> 已实现出国展览:1980年代(日本)、2007年(意大利等欧洲国家)。</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宁夏博物馆出来,去乘公交车的路上,边走边欣赏着周边造型别致高大雄伟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最让人感叹的是,银川宽敞的马路像广场,不管走到哪里马路都是那么宽敞,街道非常整洁有种千尘不染的感觉,路边绿化带也是整齐划一,好像天天在修剪平整如毯。</p> <p class="ql-block">  银川城市景色很美,既有西部影城那样的以“荒凉美学”为基底,将废墟转化为文化盛景,既是影视史的活化石,也是动态的民俗博物馆。又有国宝价值的博物馆,是一个学习知识和旅游的宝地。</p><p class="ql-block"> 正如著名作家张贤亮所说:“旅游长见识,行走即读书”,银川是个来了就有收获值得再来的城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