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对老旧物品的难以割舍是我一直以来唯其独钟的情怀,不是说留着有什么用,而是老物件承载着家的故事,它们的存在是家人的共同记忆,看见和触摸到就会有一段曾经的过往在脑海里显影。</p> <p class="ql-block">这两天从衣柜里整理出几块看上去很有年头的零头布,从那长宽不等还写着字、划着线的样子看,这布有点年头了。</p> <p class="ql-block">这几块零头布是母亲的多年好友徐阿姨送给她的,徐阿姨是上海内迁职工,住在我家后面一栋,我们那个家属区有七幢二层楼房子,邻居之间互相走动的不算多,徐阿姨闲暇之余总会到我们家和隔壁李叔叔家串个门。十几年的前后邻居又在同一年搬家到有卫生设施的同一小区,我母亲早已和徐阿姨处成了无话不说的老姐妹。每当徐阿姨回上海探亲前很早就会叨叨说,好不容易存点钱又要铺铁路去咯,不去会想念,去吧又花钱,这零头布可能就是那时候她回上海探亲时攒下的。</p> <p class="ql-block">在那不宽余的年代,节俭的徐阿姨买零头布用了多少布票,花了多少钱不得而知,从那时6角8分的肉价和1角3分8的米价算,这些零头布累积起来至少可以吃好些肉或是买多少斤米了。浅粉红色这块布的花纹看上去是当年很讲究的高档布料,摸着厚厚的,有点弹力,斜纹布?我小时候听说过斜纹布是很好的料子,长啥样呢?也许这就是吧。</p> <p class="ql-block">这块蓝色雪花的布料2尺8宽,6尺长,<span style="font-size:18px;">估计是七十年代末或八十年代初流行的衣料吧。它不</span>是纯棉的,手摸上去疙疙瘩瘩的,但又比纯棉布料穿着挺括,记忆中我母亲的棉袄罩衣有一件这样的料子,灰色的,没有这好看,徐阿姨存的这块衣料在当年是很稀有的好看颜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徐阿姨苏北人,爱说爱笑的,做一手好菜,但她</span>不会手工活,更不会裁剪做衣,三十多岁的人还<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会缝被子,她说</span>刚从上海到四川只要一拆洗缝被子就想老妈想得哭。每当要给家人做条内裤或是睡裤啥的就会到前面找我家隔壁邻居李叔叔(李叔叔做衣服是一把手好),次数多了不好意思的时候就来我家找我母亲解决。每到要做衣服总是一脸笑容的陪在缝纫机旁一边说话一边等。</p> <p class="ql-block">耄耋之年的徐阿姨觉得攒了这么多年的零头布实在舍不得扔掉,以后自己没了,女儿会当垃圾一样把它们扫地出门她觉得实在是可惜,思来想去拿到我母亲家,像给宝贝孩子找家似的送给我母亲。我母亲在某年又像是徐阿姨托付给她一样转给了我,我虽不想要,但又怜悯这俩老太的心愿就收下,一放又有十年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于不讲究时尚又念旧的我,总想把它们用起来,也算是对母亲和徐阿姨的一个交代,翻来看去,比划来比划去,</span>能<span style="font-size:18px;">做几个枕套,心里一阵高兴,就这样定了,动工。</span></p> <p class="ql-block">家里裁缝剪刀、软尺、划粉、针、线都有,就差一台缝纫机,以前年轻时想过买缝纫机,觉得用处不大没添置,想改改做做就手工缝,这下可把我忙坏了。</p> <p class="ql-block">按不浪费又同色裁剪的原则,这几块布可以分别做成枕套,布不够就在背面拼接最大化的利用,蓝色布料因为不是纯棉,只能做成三个米袋子式的口袋,用来套枕芯,大大小小的一共做了四个枕套,四个口袋,算是物尽其用。</p> <p class="ql-block">几天来,得空就在缝,比赶嫁妆还忙,看着自己的一针一线,好像也不比机器缝的差多少呢,小小地自豪一下。</p> <p class="ql-block">说实话,现在生活好了,物质丰富到了啥也不缺,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理念也已过时,好在勤俭持家依旧是当今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加之家里的旧物利用本身既是实实在在的传承,又便于追忆过去的时光,还让睹物思人的慰藉有了具象化的寄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