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一)

樵人

<p class="ql-block">吴桥城位于河北/山东交界处,是一个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小城。</p><p class="ql-block">吴桥最初只是一个村落,公元1100年的金代由土等简易材料构建城墙。到明代先后进行了数次重建与修补。明成化二年(1466年)知县张铎规划了城内街道。明万历三年(1575年)龚勉、万历45年(1617年)毛婥、崇祯八年(1635年)陈璟皆对城墙进行了修补,崇祯十一年(1638年)知县余尚春对城墙用城砖进行了重建,城墙高7.8米,底宽5.8米,顶宽3.8米,城墙周长2105米。重建的城墙内层用粘土、白灰、沙石、粘合剂混合后夯实,外层用大型城砖砌墙,城墙整体坚如磐石,故有“吴桥铁城”之称。</p><p class="ql-block">吴桥城虽小,但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1),孙膑与庞涓</p><p class="ql-block">孙膑(生卒年不详)是战国时期军事家,《孙子兵法》作者孙武(公元前545~470年)的后代。多数历史学家考证,孙膑出生于山东菏泽。但是孙膑的坟墓,庙宇,后世子孙都在吴桥。所以吴桥人都把孙膑当成自己的祖先。</p><p class="ql-block">孙膑和庞涓的故事在山东,河北等地几乎家喻户晓。孙膑所在的齐国和庞涓所在的魏国之间的多次战役均发生在山东和河北一带,而吴桥正是处在战争区域的中心地带。</p><p class="ql-block">孙膑和庞涓本是同窗好友,他们都师从鬼谷子。庞涓天资聪颖,学的快,但性情急躁,总想急于求成。孙膑则性格沉稳内敛,不露山水,却有深邃的智慧。庞涓率先学成,并投奔魏国得到魏王信任,任魏国大将军,手握重兵。孙膑学成后也来到了魏国都城大梁,庞涓深知孙膑的才华远在自己之上,心生嫉妒。庞涓设计陷害孙膑,说孙谋反,导致孙膑被魏惠王处于膑刑,双腿被截取膝盖骨,从此孙膑不能行走。此时孙膑心知肚明,知道是庞涓使坏。庞涓还对孙膑进行威逼利诱,叫孙膑为他出谋划策,庞涓利用孙膑的智慧在战场上屡屡取得胜利,名声大噪。而孙膑并未屈服,暗中等待时机。</p> <p class="ql-block">不久,齐国的特使来到魏国大梁,孙膑暗中和齐国使臣取得联系,说明了冤情。齐国使臣被孙膑的才华和遭遇打动,密祕将孙膑带回齐国。在齐国孙膑得到齐威王的赏识,任命孙膑为军师。公元前354年,魏国大举进攻赵国。庞涓带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孙膑提出不直接出兵救邯郸,而是直接进攻魏国都城大梁。庞涓得知大梁被围,急忙带兵救援大梁。此时孙膑在庞涓回魏国的路上设了埋伏,以逸待劳,等庞涓的队伍经过时,突然出击。魏军毫无防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溃败而逃。</p><p class="ql-block">庞涓不甘心失败,决心复仇。公元前342年,魏国出兵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孙膑再次出山,这次孙膑提出诱惑战略。齐军进入魏国后,第一天挖十万人的灶坑,第二天挖八万人的灶,依次递减。庞涓看了以为齐军士气低落士兵大量逃亡。孙膑军队假装溃败,庞涓随之决定魏兵轻装追击,直追到齐国的马陵山一带(今淄博地区)。孙膑的兵在马陵设下埋伏,并在一棵大树上写下“庞涓死于此”。当庞涓追到马陵时,天色已晚,正要细看时,埋伏的齐兵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庞涓自知败局已定,无力回天,仰天长叹“吾恨不用膑之言也!”随之拔剑自刎。这就是有名的以少胜多的马陵之战。</p><p class="ql-block">孙膑以他的智慧和坚韧战胜了庞涓的嫉妒与贪婪。孙膑不仅为自己的冤屈洗清了名誉,也为齐国争得了荣耀。庞涓的失败也警示世人,嫉妒和阴谋永远无法战胜智慧和正义。</p><p class="ql-block">(素材来源于民间及《吴桥县志》)</p> <p class="ql-block">(2),吴桥兵变</p><p class="ql-block">明末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吴桥发生了一件大事震惊全国:“吴桥兵变”。</p><p class="ql-block">清兵入关后,主要依靠明朝降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四人的军队对抗农民起义军和南明朝廷。吴三桂降清是因为冲冠一怒为红颜,另外三人为何降清,不得不说因为一只鸡而发生的“吴桥兵变”。</p> <p class="ql-block">明朝的大将军毛文龙在辽东战场上有赫赫战功,他的军队是牵制后金的重要力量,被誉为“海外长城”。他通过游击战术频繁袭扰后金的后勤补给线,延缓了金人对明朝的进攻。然而毛文龙骄恣专权,虚报战功,与朝廷的矛盾激化。有人认为他还与后金有勾结,最终导致被袁崇焕斬首。毛文龙被杀后,他的旧部将领对明朝失去信心,多次哗变。明朝将领孙元化收编了他们。原毛文龙部下将领孔有德,耿仲明不愿意同金人做战,消极行军,编造谎言,欺骗上司。孙元化强令孔有德部援辽,忽视士兵情绪。孔有德部冒雪行军至吴桥时,补给严重不足,当地又闭市不售物资。有一个士兵偷了一只鸡,煮熟吃了。士绅王象春家族强硬追责。本来孔有德的辽宁兵和山东的居民就有矛盾一直没有解决,又拖欠军饷,导致一只鸡成了孔有德,耿仲明兵变的导火索,他们杀了王家的管家,在吴桥城内举起了造反的大旗。</p> <p class="ql-block">吴桥兵变以后,叛乱席卷大半个山东,致使民生凋敝,社会秩序崩溃,进一步削弱了明朝对北方的控制力。孔有德,耿仲明等叛逆者携带火炮等军械投奔了后金,直接削弱了明朝的军力,强化了后金的军事实力。</p><p class="ql-block">(素材来源于《明史》等文献)</p> <p class="ql-block">(3),刚正不阿范景文</p><p class="ql-block">范景文(公元1587~1644年)字梦章,号质公,又号思仁,河北吴桥县人,明代杰出政治家,文学家。其父范永年任南宁知府。</p><p class="ql-block">范景文天资聪颖。明万历37年(1609年)范景文22岁中举。万历41年26岁中进士,授东昌府推官。万历47年32岁时,任吏部稽勋司主事,调验封司,转考功司。泰昌元年(1620年),晋吏部文选司员外郎,升吏部验封司郎中。后托病辞官。</p><p class="ql-block">天启五年(1625年)38岁时,为吏部文选司郎中。次年升礼部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馆,丁内忧而归。</p><p class="ql-block">崇祯二年(1629年)任太常寺少卿,调任督察院右检都御史,巡抚河南,京师戒严,率所部勤王。升兵部左侍郎,练兵通州。</p><p class="ql-block">崇祯五年(1632年)归乡为父亲守制。</p> <p class="ql-block">崇祯七年(1634年)服除,任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拜兵部尚书,参贊机务。</p><p class="ql-block">崇祯十一年(1638年)因救黄道周等触发帝怒,削籍为民。</p><p class="ql-block">崇祯十五年(1642年),召回官复原职,道中转刑部尚书,旋改工部。</p><p class="ql-block">崇祯十七年(1644年)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p><p class="ql-block">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范景文决意殉国。他写下“做为大臣,不能灭賊雪耻,死有余恨”的绝笔后,在双塔寺旁边的水井投井自尽,享年57岁。</p> <p class="ql-block">范景文文武双全,居官刚正不阿,为世人称赞。国事多艰,殚精竭虑,厉兵秣马,带兵有度。</p><p class="ql-block">范景文清正廉洁,敢于直谏,曾多次上书弹颏权贵,建议革除弊政,他刚正不阿因此得罪了不少小人。</p><p class="ql-block">在任期间,重视民生,兴修水利,整顿吏治,减缓百姓负担。</p><p class="ql-block">他针对明末的财政危机,军备废弛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整顿方案和措施,如改革税赋,加强军备和边防等…,但由于时局动荡等原因未能完全实施。</p> <p class="ql-block">范景文文学造诣颇深,他有多部著作:纪事体史书《昭代武功编》10卷,兵家类著述《战守全书》18卷,还有诗文集《文忠集》12卷。</p><p class="ql-block">在清代为纪念范景文,在范景文的故乡吴桥建设了“范阁老陵园”,园区石碑石雕成群,松柏参天,占地数万平方米,风光秀丽,是吴桥的一大景观。遗憾的是1949年以后遭到破坏,如今已不复存在。</p><p class="ql-block">(素材取于《明-范景文传》,《吴桥县志》)</p> <p class="ql-block">撰文 樵人 2025/06/2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