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湖北西汉古尸指荆州市博物馆藏凤凰山168号墓出土西汉男尸,是迄今为止保存年代最久远、最为完好的西汉男尸。</p><p class="ql-block">一、古尸是怎样发现的</p><p class="ql-block">凤凰山位于荆州古城北约五公里处的楚故都纪南城东南隅,为一处南北走向的平缓岗地。已发现秦至西汉时期的古墓180多座,168号西汉墓为其中之一。该墓的钻探编号为168号,故名。因中国人民解放军2460部队七中队在此建5千平米雷达阵地而被发现。于1975年发掘。</p><p class="ql-block">墓口长6.2米、宽4.8米,地表距椁顶深7.9米。墓葬为竖穴土坑墓,葬具为一椁二棺,椁室分为头厢、边厢和棺室三部分,棺室与另外两室之间有门窗相通。</p><p class="ql-block">墓内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古尸和竹牍“告地书”、笔、墨、天平衡杆以及漆器、铜器、陶器、竹器、丝麻织物、木俑(46个′)等500余件。</p><p class="ql-block">二、我们看到的古尸模样</p><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13日下午,笔者与好友黄文科、沈明方一起参观了荆州博物馆内馆藏的西汉古尸。此馆在博物馆的最东边的东北处。</p><p class="ql-block">走进馆内,便看到馆壁上有一个古人的画像。这个画像是坐着的。他头戴汉代官帽,身着宽大的汉服,下巴下有长长的胡须。</p><p class="ql-block">据馆内文字介绍:这个画像就是古尸生前的模样。他的名字叫“遂”,江陵县西乡市阳里人,爵位为五大夫(西汉二十等爵的第九级)。</p><p class="ql-block">我们接着进入第二间展馆,馆内中间下面约三米许,停放着遂的尸体。有文字介绍说:“凤凰山 168 号汉墓内棺打开后,五大夫遂的遗体浸泡在绛红色液体中,外观保存基本完整,检测身长1.678米,体重52.5公斤,年龄约60岁。”</p><p class="ql-block">人类学研究证明,“遂”属于汉族,体质形态特征与我国现代中南地区汉族居民相似。 X线拍片检查证明,“遂”全身骨骼、关节保存完好,结构正常,无骨质疏松等现象,与现代同龄人无明显差别。肤、肌肉等软组织均有弹性,四肢大小关节亦可活动,32颗牙齿齐全且牢固。鼻道畅通,左耳鼓膜犹存。脑壳完整,脑膜血管清晰。内脏器官齐全,骨骼正常。皮下胶原纤维保存良好,与新鲜组织非常接近。体内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等也有不同程度的保存。</p><p class="ql-block">古人讲究“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五大夫遂去世后,依礼制、按爵级、仿生前进行验葬。下葬时间为汉文帝前元十三年五月庚辰(公元前 167 年 5月13日)。</p><p class="ql-block">根据汉代丧葬礼仪、出土竹简遣册,参考其他同等级汉墓情况,五大夫遂下葬时应有丝织品层层包裹,但由于墓葬的保存环境,这些丝织品大多腐朽,仅存衣、裙、鞋、袜等麻织品及纱帽,但已足窥一斑。随葬 28 件男奴、18 件女婢俑以及车、船、马、牛等明器,阵容庞大,栩栩如生,也是五大夫遂生前出行场景的反映。</p><p class="ql-block">三、古尸为什么保存得这么完好</p><p class="ql-block">馆内有图文介绍:“凤凰山168号汉墓墓口距地表深1-1.3 米,墓口至墓底深8.4米。墓坑填土自上而下为:五花土,厚1.5米;青灰土,厚5.26米;青膏泥。历经两千余年,五大夫遂的尸体从外表到肌肉、从骨骼到关节、从脑髓到脏器,大都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其千年不朽的原因:一是墓葬深埋近十米,环境稳定;二是葬具为一椁重棺,密封严实;三是棺液有大量细胞芽菌,抑菌杀菌;四是古尸本身的组织特性,相对稳定。这些对古代防腐技术和病理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p><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13日下午,是入夏以来最热的一个下午,气温高达35度。我们参观完古尸以后,在其它展馆走马观花似的转了一下,就返程了。(2024.6.15写就)</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外观</p> <p class="ql-block">汉墓简介图</p> <p class="ql-block">古尸生前生活介绍</p> <p class="ql-block">遂的像</p> <p class="ql-block">男尸照片</p> <p class="ql-block">男尸简介</p> <p class="ql-block">衣鞋简介</p> <p class="ql-block">不朽原因简介文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