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编辑:祁爽</p><p class="ql-block">撰稿:祁爽</p><p class="ql-block">摄影:祁爽</p> <p class="ql-block">西安南城墙之”文昌門”,明清时期,西安府学与孔庙(西安碑林)毗邻。文昌门上供奉有文运之神魁星的魁星楼而得名,魁星主宰文运,象征着科举功名、朱笔点状元之名,而广为流传。</p> <p class="ql-block">西安书院门,是一条充满浓厚文化氛围的步行街,这里有著名关中书院,全国最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关中书院是明清时期陕西的最髙学府,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故居亦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进入碑林博物馆的大門,沿着孔庙处进行游览。</p> <p class="ql-block">景云钟,亦名景云铜钟、景龙观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文物,景云钟是唐代景龙观所铸的青铜钟,铸于唐睿宗李旦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该钟因其历史价值和宗教意义,被誉为”天下第一钟”,景云钟的铸造历史背景与唐睿宗李旦梦境有关,李旦在巡放周至时,梦见霞光满天,祥云缭绕,认为这是吉祥之兆,遂令天下铸钟以志,钟铸成后悬挂在刚刚落成的景龙观钟楼上,因此,得名景龙观钟。</p> <p class="ql-block">此钟高2.47米、腹围4.86米、口径1.65米、重达6吨。景云钟的铭文由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采用骈体文形式,融合篆隶的楷书书法,这在书法史上是一个亮点,展现了盛唐时期的书法特点,唐睿宗李旦在景云钟上撰文并书写,这在当今国内,是十分罕见的珍贵历史文物资料,该铭文292字,阐述了道教教义,景龙观历史渊源及铸钟的原由,详细描述了道教的神秘玄妙和景云钟的赞语,距今有1300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这个就是号称”天下第一钟”的景云钟,亦称景云铜钟或景龙观钟上的拓本铭文,由唐睿宗李旦親自撰文并书写,他采用骈体文形式,融合了篆隶笔意,书写了楷体书法。展现了盛唐初期的书法特点,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景云钟铭文:原夫一气凝真,含紫虚而构极。三清韫秘,挖碧落而崇因;虽大道无为,济物归于善贷,而妙门有教,灭咎在于希声。景龙观者,中宗孝和皇帝之所造也。曾成写质,阆花图形,但名在骞林,而停韵钟虡。朕翘情八素,缔想九玄,命彼鼓延。铸斯如射,考虞倕之懿法,得晋旷之宏规。广召鲸工,远征鸟匠。耶溪集宝,丽壑收珍。警风云之辰,节昏明之侯,飞廉扇炭,屏翳营护,翥鹤呈姿。</p> <p class="ql-block">景云钟铭文:接上:</p><p class="ql-block">蹲熊发状,角而不震,侈而克扬,庶其晓散灵音,镇入鹓鸾之殿;夕腾仙韵,恒流鳷鹊之闺,聋俗听而喊痊。迷方闻而永悟,洪钧式启,宝字攸鎸,其铭曰:”紫宸御历,青元树音。倾岩集宝,竭府收珍。杜夔律应,张永规陈。形色九乳,仪超万钧。上资七庙,傍延兆人。风严韵及,霜重音新。自兹千岁,从今亿春。悬玉京而荐福,侣铜史而司辰。景云二年,太岁辛亥九月、癸酉金朔一十五日,丁亥土铸成。</p><p class="ql-block">此图是碑林讲解员,讲解景云钟及景龙观的历史渊源及睿宗皇帝李旦仁孝治天下的一些轶事。游人听者,如醉如痴。</p> <p class="ql-block">外国友人,畅游西安碑林博物馆,讲解员用一口流利的英文跟他们交流畅谈,外国友人也用像机摄影,纷纷留念。</p> <p class="ql-block">西安碑林博物馆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馆的精品。主要展示和陈列自汉代至明清两千余年的陵墓石刻,雕刻手法多样,风格各异,是不同时期的石刻艺术中的精品。大夏石马是十六国时期的大夏国的遗物,展现了古代皇室坐骑的威严。</p> <p class="ql-block">唐代安国寺造像</p><p class="ql-block">密宗是唐代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唐玄宗开元年,由西域高僧善无畏、不空传入。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李旦将长乐坊大半底邸舍,立为密宗寺院—”安国寺”。</p> <p class="ql-block">唐代安国寺造像,最美的是菩萨。唐玄宗开元四年,印度密宗高僧善无畏携带梵本来到长安,深受唐玄宗礼遇,被尊为国师,成为中国密教正式传播的开端。</p> <p class="ql-block">北周五佛为北周时期(公元557年一581年)大型佛.立像群,北周五佛制作于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北周虽然经历了北周武帝灭佛(公元574年),但大象二年的佛教造像依然迅速复燃,这反映了民间信仰的坚韧性极强。2004年,出土于西安灞桥区湾子村,发现了这一珍贵历史文物。</p> <p class="ql-block">北魏皇兴造像:北魏皇兴年间(公元467年一471年)所造,造像正背面均有雕刻,正面雕一交脚弥勒佛,背部略鼓,刻有佛教故事及发愿文题记。</p> <p class="ql-block">北魏皇兴造像,正面雕刻交脚弥勒佛。</p><p class="ql-block">背面刻有铭文及发愿文题记等文字。</p> <p class="ql-block">唐代老子像是骊山脚下,唐代华清宫朝元阁的遗物。由汉白玉雕刻而成,老子身着开襟道袍,腰束帛带,丰须长髯,正襟危坐于石台之上,身下束腰方台,仿效佛教仰覆莲须弥座。</p> <p class="ql-block">昭陵六骏是指唐太宗李世民,一生分别骑过的六匹战马,它们是: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这六匹战马为唐太宗南征北战,流下血斑,战功卓著,李世民以示纪念,命大画家阎立本起稿绘图,阎立德依图刻石,再由欧阳询书丹,唐太宗题诗赞誉。</p> <p class="ql-block">献陵石犀:是唐髙祖李渊的陵寝。李渊,字叔德(公元566年一635年)。唐献陵是唐高祖李渊和太穆皇后窦氏的陵寝,修建于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陵前有石虎、石犀、华表等,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石犀作为唐献陵的神道石刻,用一块青石,重约9吨,雕刻而成。</p> <p class="ql-block">隋朝李静训石棺:李静训是隋朝皇族,家世显赫,她是隋朝乐平公主杨丽华的外孙女,曾祖父是北周骠骑大将军李贤,李静训自幼与外祖母杨丽华在隋皇宫居住,感情深厚,杨丽华作为前朝北周太后(北周宇文皇族的遗孀),在隋朝被封为公主,那也是是个封号。在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李静训殁去,年方九岁。1957年,发掘于西安市梁家庄。</p> <p class="ql-block">东汉走狮:出土于咸阳市沈家小区,原为镇墓驱邪之物,雕刻极有气势,腹下可坐数人,体形巨大,造型宏伟,是东汉时期雕塑中的精品之作。</p> <p class="ql-block">陕北东汉画像石、两千年前陕北的风俗画。画像石盛行于西汉中期至东汉时期的一种刻有画像的装饰石材。其主要施用于墓葬、祠堂、石阙等,内容既有对西王母、瑞兽、仙人等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又有对农耕、乐舞、出行等日常生活的真实刻画。陕北是汉画像石的四大中心分布区域之一。</p> <p class="ql-block">《重修西安府儒学文庙记》碑,明代碑刻,楷书作品。</p> <p class="ql-block">该碑刻石于明朝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楷书作品,由商辂撰文,项忠书丹,陕西巡抚马文升题额篆书。</p> <p class="ql-block">孔庙处又一碑亭,因正在装修,所以行人不能靠近。</p> <p class="ql-block">这是碑林博物馆西展区的一处风景区,正在装修,展馆门已紧闭,游人不能靠近。新馆即将峻工,里面首次亮相的碑刻和文物,增至两千余件,以供游人赏阅。让我们视目以待。</p> <p class="ql-block">碑林博物馆的亮点,镇馆之宝,也叫”迎客碑””开门碑”,里面有唐玄宗李隆基的注释并书写的《石台孝经碑》,四面刻文,号称”天下第一碑”。</p> <p class="ql-block">这是1960年在咸阳市沈家村出土的走兽,汉代雕刻艺术中心的精品,此走兽有仪卫作用的神兽,颌下雕有长须。</p> <p class="ql-block">此走兽用青台石雕刻,雌雄各一。起初放于陵墓前,担负着镇守陵墓,驱除邪恶的使命,同时又是墓主人崇高身份的象征。此为雄狮,昂首鼓胸,颌下雕有长须,威武矫健,富有动感。</p> <p class="ql-block">这是雌狮,呈曲腰急走状,脚下踩着一只小羊,躯干挺拔,四肢强劲,长尾落地翘起。登目结舌,富有动感,威武不屈。此双兽是汉代雕刻艺术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乐舞拜谒、汉代画像:这种汉代画像经常刻画于墓主人生前的宴欢,乐舞活动。这种乐舞画像,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乐舞画像集中体现了贵族生前欢宴时伴有乐舞表演的动态。</p> <p class="ql-block">1956年在陕北绥德县大坬梁村出土的文物墓门壁画,分内外两栏,外栏左右两角分别雕刻有”日、月”,其它部分绘有卷云纹,左部分刻有两凤鸟,身后各一排优伴舞,两人手持勾镶对舞。</p> <p class="ql-block">汉代画像:斗拱、牛耕画像。</p> <p class="ql-block">1962年出土于陕北绥德县大坬梁村,汉代砖石壁画中的精品,斗拱、牛耕画像,集中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耕耘和智慧。</p> <p class="ql-block">迎宾图、狩猎画像图,汉代墓门中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迎宾、狩猎画像,出土于陕西绥德县。汉代墓门画像,墓门横额分内外两栏,外栏左右两角分为穿插仙草,禽鸟卷云纹,中间雕刻有迎宾图,左边有身穿长袍的小吏,双手捧笏恭迎。三导骑一轺车,一軿车和两从骑,内有四猎手,第一猎手引弓射向鹿和兔,第二第三猎手持弓,分别射向狐狸和羊。</p> <p class="ql-block">狩猎、车马、乐舞画像,陕西绥德县出土。</p> <p class="ql-block">狩猎、車馬、乐舞画像。汉代墓门壁画。展示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事迹。62年出土于陕北绥德县,属于汉代雕画的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車馬出行画像,陕西绥德县出土,汉代作品。</p> <p class="ql-block">《車馬出行圖》汉代作品,雕刻形象逼真、传神,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执戟门吏画像,汉代作品,陕西绥德县出土。</p> <p class="ql-block">《执戟门吏画像》是指古代的警卫宫门的官员,属于中下级官员。古代都是冷兵器时代,镇守宫门手持长戟的官员也属于武官。</p> <p class="ql-block">孔子見老子画像,汉代墓门壁画。1955年出土于陕北绥德县军刘家沟。</p> <p class="ql-block">孔子见老子画像:墓门右立柱画面分上下两层,上层分左中右三柱,左至下依次为:孔子见老子、勾镶舞、拜谒、执槌舞。右栏分别为”∽”纹,双曲线纹,下层为双头兽,玄武。</p> <p class="ql-block">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此蹲狮立于三原县永康陵墓前。</p> <p class="ql-block">三原县永康陵是李虎的陵墓。李虎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官位显赫。李渊即位之后,追谥李虎为唐太祖,陵墓为永康陵。此蹲狮是唐朝最早的陵前石雕之一,此狮身躯后倾,前肢直伸,有不可撼摇之势。</p> <p class="ql-block">石犀:雕刻完成于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原立于陕西咸阳三原县唐高祖李渊的献陵前。</p> <p class="ql-block">碑林博物馆的讲解人员,在讲述唐高祖献陵前石犀的雕刻及李渊的家族历史。</p> <p class="ql-block">唐献陵石犀,是我国唐代国宝级的文物,原为唐高祖李渊陵墓前南门外的守陵石兽,它以整块青石雕凿两成,通长3.4米,身髙2.12米,重约10吨,造型生动逼真,展现了初唐雕刻艺术的精湛。整石雕刻,比例精准,细节如皮肤的褶皱与鳞甲的处理,简练生动,体现了初唐质朴厚重的风格。石犀右前足刻有隶书”高祖怀远之德”,现存”祖、怀、德”三字可辩认。</p> <p class="ql-block">石羊:唐代作品,1992年出土于西安灯泡厂工地上。</p> <p class="ql-block">唐代石羊,作为王公贵族墓前的装饰品,寓意为”三阳开泰”之意,展示了墓主生前的社会地位和美德,象征着对死后黄泉世界的守护和安宁。</p> <p class="ql-block">石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孝道与安宁,常见于陵墓前神道石刻,兼具辟邪与升仙的宗教信仰,其造型多样化。羊在中国古文化中被视为吉祥,它承载着幸福与和谐,用在陵墓或祭祀场所祈求安宁。</p> <p class="ql-block">关中十八唐帝陵,分别位于咸阳地区的三原县、礼泉县、泾阳县、乾县。渭南地区的富平县和蒲城县。分布在关中平原,渭河以北,北山山脉各山峰南麓,东西延绵150公里,称”关中十八唐帝陵”,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五批文物重点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唐王朝修建的帝王陵墓共有十八座,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十年(公元636年),以后以年代为序分别修建。</p><p class="ql-block">以下是”关中十八唐帝陵”分布图公示如下</p><p class="ql-block">1.:唐高祖李渊(献陵)三原县</p><p class="ql-block">2:唐太宗李世民(昭陵)礼泉县</p><p class="ql-block">3: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合葬</p><p class="ql-block">(乾陵)乾县</p><p class="ql-block">4:唐中宗李显(定陵)富平县</p><p class="ql-block">5:唐睿宗李旦(桥陵)蒲城县</p><p class="ql-block">6:唐玄宗李隆基(泰陵)蒲城县</p><p class="ql-block">7:唐肃宗李亨(建陵)礼泉县</p><p class="ql-block">8:唐代宗李豫(元陵)富平县`</p><p class="ql-block">9:唐德宗李适(崇陵)泾阳县</p><p class="ql-block">10:唐顺宗李诵(丰陵)富平县</p><p class="ql-block">11:唐宪宗李纯(景陵)蒲城县</p><p class="ql-block">12:唐穆宗李恒(光陵)蒲城县</p><p class="ql-block">13:唐敬宗李湛(庄陵)三原县</p><p class="ql-block">14:唐文宗李昂(章陵)富平县</p><p class="ql-block">15:唐武宗李炎(端陵)三原县</p><p class="ql-block">16:唐宣宗李忱(贞陵)泾阳县</p><p class="ql-block">17:唐懿宗李漼(简陵)富平县</p><p class="ql-block">18:唐僖宗李儇(靖陵)乾县</p><p class="ql-block">另外附录:</p><p class="ql-block">19:唐眧宗李晔(和陵)河南偃师市</p><p class="ql-block">20:唐哀帝李祝(温陵)山东荷泽市</p> <p class="ql-block">唐献陵石虎,在陕西省咸阳市徐木乡永合村西的唐献陵园内,是唐高祖李渊陵墓前的神道石兽,两侧各有一只。</p> <p class="ql-block">唐献陵石虎,凿刻雕成于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神道上原有石虎一对,此虎为西侧一只,1959年移入陕西历史博物馆(今西安碑林)。此虎由整块青石凿雕而成,身躯壮硕,四肢雄健,双眼圆睁,给人一种震慑之感,整体风格沿袭汉魏石刻质朴雄浑的风格特点。</p> <p class="ql-block">昭陵石狮,唐代走狮(雄),原立于咸阳市礼泉县昊村。</p> <p class="ql-block">石狮为一对,此雄狮双目圆睁,伫立怒吼,躯体硕大,威严恐哧,狮毛被刻划的丝丝分明,整体显得活灵活现。</p> <p class="ql-block">昭陵石狮,唐代走狮(雌),此狮造像与其他略有不同,石狮躯体丰硕匀称,造型生动逼真,气势豪状,狮子的项和锐利肢爪等细节显得劲健有力,特具雌狮姿态,这一对石狮是唐代雕刻艺术中的精品之作,国宝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石棺(公元618年一907年)碑林博物馆旧藏。</p> <p class="ql-block">石灯(公元618年一907年)</p><p class="ql-block">此灯原立于乾县西湖村石牛寺。</p> <p class="ql-block">唐代石灯,原为九层,现存七层。它是佛寺之中,通常被置于殿堂正前方,象征着佛的智慧如同明灯,永恒照耀。然而,石灯并非殉墓陪葬品,历经千年沦桑,今如能保存完好的,唐代石灯寥寥无几,而这座石灯,以其精美的工艺和完好的保存状态,成为了现存中最珍贵的唐代石灯。</p> <p class="ql-block">虎生肖石俑和狗生肖石俑。</p><p class="ql-block">唐代生肖中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李静训石棺:1957年出土于西安市西郊梁家庄村。</p> <p class="ql-block">李静训石棺: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该石棺整体仿歇山式建筑雕凿,棺盖上刻有”开着即死”四字。李静训(公元600年一608年),字小孩,陇西成纪人,其祖父李贤,初官至上柱国、幽州总管,父親李敏任左光禄大夫,李静训为祖母,隋文帝长女,北周宣帝宇文赟皇后所养,去世时年仅九岁,殁后葬于隋都城休祥堕万善尼寺内。</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唐高祖李渊的堂弟,李寿陵墓出土的遗物及墓志,另外还有北周大将军李和的石棺,李和的石棺是一件隋代的墓葬石刻,其外形精美华丽。石棺,只有古代达官显贵的人,死后才能享用此种石棺。</p> <p class="ql-block">碑林展厅,又一处风景。碑林邮驿,境外来宾,支付服务咨询点,碑林邮驿,藏身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内,是西安面积最小的主题邮局,它是‘西安首个主题特色邮筒,碑石形状刻有象征吉祥的云纹。自2016年营业以来,承担信件、包裹、汇兑、印刷品等邮政,普遍服务业务的同时,集章拍照、文创选购,小小的主题邮局”五脏俱全”也是西安第一个主题邮局。</p> <p class="ql-block">西安古城墙之”中山门”,为东城墙之东门。1926年,由冯玉祥将军主持修建,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中山门有南北两个门洞,南门洞名为东征门,北门洞名为凯旋门。</p> <p class="ql-block">碑林国宝名碑精粹</p> <p class="ql-block">楷书四大家之一,柳公权书《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帖。</p> <p class="ql-block">颜真卿书《颜勤礼砷》,刻立于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颜真卿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撰文并书写的神道碑,这是其晚年楷书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颜真卿撰文并书写《颜氏家庙碑》,此是拓本。该碑刻立于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立碑,碑文记述了颜氏家族及其仕官经历,后裔仕途,治学治世等情况,四面刻文,李阳冰篆书题额。</p> <p class="ql-block">西安城墙,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961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成立。</p> <p class="ql-block">西安南城墙之建国门,位于永宁门以东,建国路南端。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于小差市南路(今建国路)南端开辟防空便门。抗日战争胜利后,封堵此防空便门。1944年,小差市南路改名为建国路。1969年在建国路南端,原防空便门处开辟豁口,1986年修复豁口,并以建国路命名为”建国门”。</p> <p class="ql-block">谢谢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