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格鲁吉亚(乔治亚)之旅

老树叶多感夫妇

<p class="ql-block">走过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的风景和历史,我们来到格鲁吉亚,开启高加索三国之旅的最后一站。</p><p class="ql-block">“格鲁吉亚”是乔治亚(Georgia)这个国家在中文中的旧称。中文原译为“格鲁吉亚”,源于俄语的音译。为避免与美国的“乔治亚州”混淆,近年来该国要求各国使用其官方译名“乔治亚”。2015年,中国外交部正式将其中文名称由“格鲁吉亚”改为“乔治亚”。本文还是用旧称,出于习惯。</p><p class="ql-block">格鲁吉亚位于高加索地区的南部,夹在黑海和里海之间,东邻阿塞拜疆,北接俄罗斯,南面为土耳其和亚美尼亚。曾是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1991年独立。格鲁吉亚历史悠久,是基督教最早国家之一(4世纪左右), 曾与俄罗斯有领土争议。它是欧盟的候选国,并且与北约有非常密切的合作关系,但尚未正式成为北约成员国</p> <p class="ql-block">初到格鲁吉亚,我们便走进了爱情小镇西格纳吉郊外的一座酒庄,开启了高加索土地上的第一场邂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世纪苏联时代,</span>这座酒庄曾是苏联建造的大型防空洞,长达数公里,后来被改造成恒温酒窖,堪称“防空洞酒庄”</p> <p class="ql-block">酒庄内有着世界最长酒瓶隧道,两边蜂拥排列的约26,000瓶酒,多为展示和陈列用途。格鲁吉亚自称是“世界葡萄酒的摇篮”,已有8000年酿酒史,特色是传统Qvevri陶罐埋地发酵酿酒法,已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通道深处品酒、了解格鲁吉亚传统酿酒(如陶罐埋藏法)、还有地道美食和民族乐队伴奏 </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隧道酒庄,我们坐电瓶车上到山顶,享用午餐</p> <p class="ql-block">吃饱喝足后,我们先去参观了博德比修道院,接着直奔爱情小镇西格纳吉,换个节奏享受阳光与风景</p> <p class="ql-block">博德比(Bodbe)修道院,又称圣尼诺修道院,坐落在卡赫季地区西格纳吉东南约2 公里的高地上。它是格鲁吉亚最受敬仰的东正教圣地之一,因埋葬着被誉为“将基督信仰带入格鲁吉亚”的圣人—“圣尼诺(Saint Nino)”而闻名。</p><p class="ql-block">女性传教士圣尼诺在4世纪来到格鲁吉亚,成功感化并使伊比利亚国王米里安三世及王后皈依基督教。她去世后,国王米里安三世在其墓地上建造初期教堂 </p> <p class="ql-block">独立于修道院的钟楼</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正门,内部正在进行修复工程</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内19世纪的壁画保存完好,教堂中供奉的伊维利亚圣母光流香油图标历史久远、备受信众尊崇 </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坐落在山坡之上,面朝阿拉扎尼河谷。教堂周围布置有整齐的花园、松柏、玫瑰与果树,一幅宁静祥和、自然与信仰交织的田园画卷</p> <p class="ql-block">西格纳吉是格鲁吉亚的爱情之城。它是格鲁吉亚唯一一个婚姻登记处全年24小时开放的城市。无论本地人还是外国游客,都可以在这里当天申请、当天登记结婚,因此很多情侣专程来这里结婚。</p><p class="ql-block">此外,格鲁吉亚著名画家尼科·皮罗斯马尼与法国女演员玛格丽特之间的爱情故事也为小镇增添了浪漫色彩。据传,皮罗斯马尼曾经为表达爱意,变卖所有财产购买了一百万朵玫瑰🌹,送至玛格丽特的住处,但仍未赢得美人心。虽没如愿,但这一壮举成为传诵至今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画家尼科·皮罗斯马尼的半身雕像。有团友调侃“怪不得情场失意,一副苦像”</p> <p class="ql-block">小城街道边商店挂满了印有画家作品的挂毯</p> <p class="ql-block">法国女演员的画像</p> <p class="ql-block">红瓦屋顶、彩色阳台、小石板街道,整个镇子像意大利托斯卡纳缩影。镇上建筑多为18世纪风格,有很多小画廊和咖啡馆,极具文艺气息</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大门口悬挂的三面旗帜中,有一面是欧盟🇪🇺的旗帜</p> <p class="ql-block">歌剧院</p> <p class="ql-block">保存完整的18世纪城墙及23座塔楼 </p> <p class="ql-block">小镇中心的“4月9日公园”得名于1989年4月9日发生在首都第比利斯的一场血腥镇压事件。当时苏联军队对和平示威的格鲁吉亚独立运动者进行了武力镇压,造成21人死亡,数百人受伤</p> <p class="ql-block">公园内设有纪念墙,纪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西格纳吉居民</p> <p class="ql-block">离开爱情小镇西格纳吉,我们前往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沿途山川起伏,云影浮动,城市轮廓在远处缓缓出现。初到第比利斯,我们将第一印象留给了它最庄严宏伟的地标—-圣三一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圣三一大教堂坐落在库拉河东岸的高地上,气势恢宏,是格鲁吉亚最大的宗教建筑,也是世界东正教中名列前矛的宏伟教堂之一。金色圆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内部空间庄严肃穆,以拱顶、壁龛、石柱为主,部分区域镶有精美马赛克与壁画</p> <p class="ql-block">教堂台阶上可以俯瞰整个城市</p> <p class="ql-block">告别壮观的圣三一大教堂,我们来到第比利斯另一处地标:坐落在悬崖上的梅特希教堂。它建在库拉河东岸一块突出的岩石上,面向老城区与河流,常常被称为“悬崖教堂”</p> <p class="ql-block">教堂据说建于5世纪,采用典型的格鲁吉亚十字圆顶结构</p> <p class="ql-block">近看梅特希教堂</p> <p class="ql-block">梅特希教堂平台上那座骑马雕像是为瓦赫坦戈·戈尔加萨里国王而建。是他,在公元五世纪建都第比利斯,将这片土地写入格鲁吉亚历史</p> <p class="ql-block">瓦赫坦戈国王不仅是第比利斯的创建者,他还是格鲁吉亚民族精神的象征。梅特希教堂因此被视为“第比利斯精神的守护者”</p> <p class="ql-block">从教堂的平台望出去,城市在脚下慢慢展开,还有空中的缆车,山顶上的城墙</p> <p class="ql-block">而后我们步行约5分钟来到缆车站,上山全程只需2-3分钟。缆车穿越库拉河、飞越悬崖,城市景色逐渐展开在眼前,非常震撼</p> <p class="ql-block">“格鲁吉亚母亲雕像”是第比利斯最具象征性的地标之一。她是格鲁吉亚民族精神的视觉化表达,被称为“高加索的自由女神”或“格鲁吉亚人的灵魂象征”</p> <p class="ql-block">格鲁吉亚母亲雕像左手托酒杯,表示欢迎来宾,代表格鲁吉亚人的好客之道与葡萄酒文化;右手持利剑,警惕敌人,表达对自由与国家主权的坚决捍卫</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拍摄整个第比利斯城市、河流、桥梁的绝佳制高点。从第比利斯的山顶俯瞰,圣三一大教堂的金色穹顶格外雄伟,不仅因为它的高度与辉煌,更因为它在城市建筑群中的位置独特,仿佛一座王冠镶嵌在城市的心脏上</p> <p class="ql-block">第比利斯的和平桥桥身由钢结构骨架 + 全玻璃护栏 + 波浪形屋顶构成,呈优雅弯曲的流线型。阳光照射下,桥体透明轻盈,宛如一条横跨库拉河的“玻璃鲸”或“未来之舟”。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它都是第比利斯最现代、最迷人的城市符号之一,与古城的红瓦屋顶、金顶教堂和山顶古堡形成鲜明对比,却又意外地和谐,犹如城市的一条透明丝带,连接着传统与未来、河谷与高地</p> <p class="ql-block">踏上和平桥</p> <p class="ql-block">第比利斯木偶钟楼是一座非常独特且颇具童话色彩的地标建筑,也是一处游客的打卡地。</p><p class="ql-block">这座钟楼是由格鲁吉亚的著名编剧、导演、艺术家和木偶戏大师<span style="font-size:18px;">雷佐·加比亚什维利</span>设计并亲手建造的。整座钟楼看起来像是随意拼接出来的,结构略显倾斜、不对称,充满童趣。钟楼上方有一个木偶表演:每天中午和晚上7点,都会上演一个名为《生命的轮回》的机械木偶剧。钟楼旁还有一个天使敲钟的小人偶,每小时会自动出现报时</p> <p class="ql-block">第比利斯的自由广场,城市政治、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象征。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巨大的金色圣乔治雕像,周边是许多政府建筑、银行、酒店和商店。</p><p class="ql-block">在苏联统治期,自由广场名为“列宁广场”,立有列宁雕像。1991年,苏联解体后,雕像被拆除,改名为“自由广场”</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那栋飘扬着格鲁吉亚国旗的建筑,就是第比利斯市政大楼</p> <p class="ql-block">广场边神话风格的狮子雕像,它有着狮子的身躯、鹰的翅膀和蛇的尾巴。这种融合狮、鹰、蛇的形象常见于古代神话雕刻之中,象征力量、自由、智慧</p> <p class="ql-block">我们离开第比利斯自由广场,沿着库拉河一路向北,不久抵达耸立在丘陵之上的格鲁吉亚国族纪念碑,这座宛如巨石阵般的雕塑群神圣庄重,记录着格鲁吉亚民族的历史与信仰</p> <p class="ql-block">格鲁吉亚国族纪念碑位于第比利斯市北部的山丘之上,俯瞰着第比利斯海,被称为“格鲁吉亚的巨石阵”</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由16根高达30多米的巨大石柱组成,表面布满浮雕。上部浮雕描绘的是格鲁吉亚国王、英雄与重大历史事件;下部则刻有圣经故事、耶稣生平及格鲁吉亚的基督教传统</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地势居高临下,可俯瞰整个第比利斯海,视野非常广阔</p> <p class="ql-block">国族纪念碑庄严矗立在高地之上,记录着格鲁吉亚民族的千年荣光,而它的身后,则是第比利斯水库,它是格鲁吉亚首都附近最大的人工水体,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对一个内陆城市而言,这样的水体看起来非常广阔,因此人们形象地将它称为“海”。</p><p class="ql-block">“第比利斯海”的水面碧波荡漾,与厚重的历史形成鲜明对比,让人在沉思之余,也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宁静与广袤</p> <p class="ql-block">离开第比利斯水库与山顶的国族纪念碑,我们一路驱车穿过城市北缘,沿着库拉河逆流而上,不到半小时便抵达姆茨赫塔这座古老而宁静的小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姆茨赫塔是</span>格鲁吉亚古都,曾是伊比利亚王国的首都(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5世纪),<span style="font-size:18px;">格鲁吉亚基督教的发源地,</span>被称为格鲁吉亚的“耶路撒冷”。姆茨赫塔历史遗址群(包括斯韦季赫茨霍韦利大教堂与贾瓦里修道院)于1994年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格鲁吉亚语“贾瓦鲁”意为“十字架”。修道院位于姆茨赫塔镇上方的一座山丘上,距市中心仅几公里,建于公元6世纪。相传将基督教带入格鲁吉亚的传教士<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女尼诺</span>,在公元4世纪将一座木制十字架树立于此。修道院便是在这座十字架所在的山丘上建立的,以纪念格鲁吉亚皈依基督教</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外观朴素庄严,内部没有华丽的壁画或镀金装饰,大部分是石墙,保持了原貌</p> <p class="ql-block">中央圆形圣坛非常简洁</p> <p class="ql-block">中央位置石制底座上的十字架,象征圣女尼诺最初树立的木十字架,表示着格鲁吉亚皈依基督教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外的景色,堪称整个格鲁吉亚最震撼、最经典的地标式风景之一。脚下是格鲁吉亚古都姆茨赫塔,一座被群山环绕、历史沉淀的小镇。库拉河与阿拉格维河在山谷中交汇成“Y”字形,颜色深浅分明,摄人心魄。这是格鲁吉亚摄影最经典的画面之一,常出现在明信片与旅游画册上</p> <p class="ql-block">拍照角度最佳位置就在修道院外的平台边缘</p> <p class="ql-block">拍下最后一张山巅的风景照,我们告别贾瓦里修道院,顺着山路下到姆茨赫塔小镇,继续探访格鲁吉亚信仰的核心——镇中心的斯韦季赫茨霍韦利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斯韦季赫茨霍韦利大教堂坐落在围墙式教堂院落中,内部除了主教堂本身,还包括一些附属建筑和遗迹。教堂被一圈坚固的石墙围绕,设有角楼,具有中世纪防御功能</p> <p class="ql-block">教堂建于11世纪,但其原址作为圣地可追溯至公元4世纪。相传耶稣的圣袍埋葬于此,由一根“赐予生命的神圣柱子”所守护。“斯韦季赫茨霍韦利”(Svetitskhoveli)在格鲁吉亚语中意为“生命之柱”。这座教堂是格鲁吉亚东正教会的精神象征,多位国王也葬于此,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p> <p class="ql-block">教堂穹顶高达到49–54 m,是格鲁吉亚中世纪最宏伟的教堂之一 。外墙装饰有精美浮雕,包括建筑师雕刻的手持水平尺像和赞辞;北墙可见手臂浮雕</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曾有大量中世纪壁画,19世纪遭俄国当局白漆覆盖,后来有部分得以修复,其中备受瞩目的有“末世兽”和“星座图案”:</p><p class="ql-block">末世兽壁画描绘《启示录》中末世之兽的形象,象征最后审判,混沌与灾难来临前的启示景象。以视觉冲击宣示最后审判的神圣力量。</p><p class="ql-block">十二星座轮盘(Zodiac Signs)包含狮子、鱼等象征星象的图腾,位于“末世兽”壁画的右侧,从观众视角来看是在画面右上部或拱壁右段。这一构图安排并非随意,而是具有神学与艺术上的深层含义。虽包含星座符号,但并非占星术意义,而是象征宇宙秩序——对信仰者来说,这些符号寓意天地万象都在上帝的安排与掌控之中</p> <p class="ql-block">这座石质墓碑据说是为纪念“圣袍埋藏之地”而建。相传,耶稣被钉十字架后,罗马士兵瓜分了他的衣物。其中一件圣袍被一名叫埃利奥斯的犹太商人从耶路撒冷带回格鲁吉亚的姆茨赫塔。他的妹妹西多妮娅接过圣袍时,因过度激动紧抱圣袍而死。人们无法将圣袍从她身上取下,就将她与圣袍一起埋葬了,并在她的坟上建了一根神奇的木柱,这根柱子被认为有神迹,因此被称为“生命之柱”。这座教堂就是围绕这根神柱建成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生命之柱教堂内的另一个著名墓碑,上面装饰着一把浮雕青铜剑与圆盾,这是被誉为格鲁吉亚最伟大的国王大卫四世的象征墓碑</p> <p class="ql-block">这座白色石雕墓碑据说是格鲁吉亚另一位重要的国王瓦赫坦·戈尔加萨利的纪念性石棺。碑上精美地刻着国王的立像形象,双手持剑,穿着传统格鲁吉亚王袍与盔甲</p> <p class="ql-block">钟楼位于正门一侧,为后期增建</p> <p class="ql-block">结束对斯韦季赫茨霍韦利大教堂的参观后,行程继续向北,前往风景迷人的Zhinvali水库,一路山川相伴。</p><p class="ql-block">水库由Zhinvali大坝拦河形成,始建于1974年,1985–86年完工,为第比利斯提供约40%–50%的饮用水</p> <p class="ql-block">翠绿的山谷与碧蓝水面相映,四季皆宜,是摄影和放松的理想地</p> <p class="ql-block">Zhinvali水库部分最佳拍照点被周边商家或摊贩“占位经营”,游客需付费才能在那些位置拍照</p> <p class="ql-block">水库的碧波尚在眼前荡漾,沿着湖岸驱车十余分钟,安娜努里古堡的石塔便映入眼帘。</p><p class="ql-block">位于Zhinvali水库畔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安娜努里要塞是一座典型的中世纪城堡建筑群。</span>始建于13世纪,为阿拉格维酋长家族的权力中心,负责控制通往高加索北部的要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安娜努里要塞是格鲁吉亚最迷人的中世纪堡垒,曾荣登孤独星球封面</span></p> <p class="ql-block">安娜努里要塞最惹人注目的是两座相连的形制各异的塔楼:一座是古老的圆形石塔,另一座则为方形高塔,象征着主堡的防御核心。这两座塔楼分别代表着要塞的两个时期:圆形塔来自较早的下城堡,而高耸的方形塔楼则是上城堡最坚固的防线所在</p> <p class="ql-block">安娜努里要塞内还有两座教堂,它们分别建于不同历史时期,风格也略有差异,是整个建筑群中最具宗教与艺术价值的部分。</p><p class="ql-block">圣母升天教堂1689年由阿拉格维王朝的酋长所建。它位于上城堡内,靠近方形塔楼。南墙石雕十字架极具格鲁吉亚民族,雕刻精美,常被作为地标拍摄对象。</p><p class="ql-block">救主教堂建于15–16世纪之间,早于圣母升天主教堂。它靠近圆形塔和要塞外围,体量较小,风格朴素,是安娜努里历史最早的宗教建筑之一,部分学者认为它最初为王室家族私用</p> <p class="ql-block">圆形塔与方形塔之间由一段狭窄的垛墙相连</p> <p class="ql-block">我们小心翼翼地沿着垛墙通道前行,穿过石墙缺口,进入了那座高耸的方形塔楼</p> <p class="ql-block">塔内光线幽暗,沿缝隙间透进的些微日光,我们手紧贴着墙,一步步拾级而上</p> <p class="ql-block">塔内地板是老旧的圆木铺成,通过缝隙能看到下层</p> <p class="ql-block">狭小的防御窗口,原本是用来射箭或侦察敌情的。如今,透过这些窗口望出去,却意外成为绝佳的取景角度——教堂的石尖顶正好嵌在窗框中远远伫立,而Zhinvali水库在阳光下泛着翠绿的波光,仿佛是一幅静止的画</p> <p class="ql-block">人们站在吱嘎作响、摇摇欲坠的圆木上,耐心等待,只为那一刻能透过窗口拍下理想角度的风景照</p> <p class="ql-block">这张是不是接近孤独星球封面照了?😂</p> <p class="ql-block">在苏联时期,尤其是20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官方推行无神论政策,大量宗教场所被关闭、改作它用或部分破坏,许多教堂、修道院的壁画和宗教符号遭到掩盖或粉刷。</p><p class="ql-block">升天教堂也未能幸免。壁画被整体覆盖白漆,许多内容因此模糊、难以识别。部分壁画经修复后才能辨识其层次和意义 </p> <p class="ql-block">中殿柱子上多幅描绘圣父形象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圣乔治图像,图中可见骑马圣乔治,手持长矛,正对恶龙发起攻击。人物轮廓已略微模糊,却仍清晰传达其英雄姿态 </p> <p class="ql-block">教堂西墙这幅《末日审判》中,中央高悬的圣像气势尚未消褪,尽管色彩黯淡,仍能看见天使号角、善人与恶人分列两侧,天使和圣人站在一侧,罪人被引向地狱方向</p> <p class="ql-block">十三叙利亚圣父(Thirteen Assyrian Fathers)描绘了13位传入格鲁吉亚基督教的早期圣职人员,风格典雅、姿态端庄。这些形象在当地宗教史中地位特殊,属于格鲁吉亚中世纪教会艺术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拍下安娜努里要塞的标志性画面后,我们驱车北上,沿着乔治亚军用公路蜿蜒而行,山路盘旋,云雾缭绕,最终抵达高加索山脉中的山顶平台——格俄友谊纪念碑。</p><p class="ql-block">格俄友谊纪念碑,又称友谊圆环,是格鲁吉亚著名的地标性建筑。它依山而建,半悬于断崖之上,脚下是深邃山谷,远方是苍茫高加索</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建于1983年,纪念格鲁吉亚与苏联“签署友谊条约200周年”</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内壁镶嵌有巨大的彩色马赛克壁画,采用苏联典型的宣传风格,色彩浓烈,线条粗犷,描绘格鲁吉亚与俄罗斯历史上的“友好场景”</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四周被连绵不断的高加索山脉环抱,山顶积雪覆盖,洁白壮丽。这里是滑翔伞爱好者的天堂,常有滑翔伞自空中飞越峡谷</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正对一片陡峭深邃的峡谷,峡谷下是蜿蜒流淌的阿拉贡河。河谷在阳光或云影下呈现出蓝绿色或深灰色调,极具层次感</p> <p class="ql-block">离开悬崖上的纪念碑,车轮继续在高加索山脉间穿行,抵达卡兹别克镇后,我们换乘越野车,沿山路攀升,最终来到海拔约2170米的圣三一教堂。</p><p class="ql-block">卡兹别克山圣三一教堂是格鲁吉亚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它坐落在卡兹别克镇上方的山丘上,背倚雪山,孤峙云端,堪称信仰与自然交汇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通往教堂的盘山路仅容一辆小车通行,部分路段为碎石和急弯,大巴车根本无法转弯或安全通过。这是为什么所有的游客必须换乘小车上山</p> <p class="ql-block">教堂是格鲁吉亚最具代表性的拍照圣地之一:前方是广阔山谷,背后是海拔5047米的卡兹别克雪山,构图天然壮美;晴天时,蓝天、白雪、石教堂三者对比强烈,极具视觉冲击;雾天或云层低压时,教堂宛如悬浮在云中,被称为“天上之教堂”。可惜我们到达山顶时,下着小雨,天光昏暗</p> <p class="ql-block">云雾缭绕、仿佛悬浮在云层之上</p> <p class="ql-block">孤独地伫立在山巅之上,如此接近天堂</p> <p class="ql-block">山上风大冷爆了,我们把能穿的衣服全穿上了,还是觉得冷😩</p> <p class="ql-block">离开云端之上的圣三一教堂,车轮在山路上缓缓下行。夜幕降临时,我们来到距离卡兹别克镇以南约 40公里的滑雪胜地,入住山间旅馆</p> <p class="ql-block">清晨推开窗,昨日的阴云已随风而去,阳光洒满山谷。红顶木屋点缀在雪山之下,仿佛置身画中</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我们在格鲁吉亚的最后一天,晚上我们将乘坐航班返回乌鲁木齐。今天的行程很轻松,仅安排了两个景点,第一个是历史悠久的乌普利斯齐赫岩城</p> <p class="ql-block">乌普利斯齐赫岩城(Uplistsikhe Cave Town)是格鲁吉亚最著名、最古老的岩石城市之一,堪称高加索地区的奇迹之一。它是一座雕刻在岩石中的古代城市遗址,融合了异教与基督教文明,被称为“岩石中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之所以说它“融合了异教与基督教文明”,是因为岩城建于公元前1千年左右,比基督教传入格鲁吉亚早了好几个世纪。它当时是格鲁吉亚地区重要的太阳神崇拜中心,也可能与拜火教有联系。城中许多早期建筑都是为异教仪式而建,如祭坛、神庙、仪式广场等。岩石建筑没有任何十字架或基督教符号,而是多以天体、火焰、自然元素为灵感设计</p> <p class="ql-block">公元337年左右,格鲁吉亚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将基督教定为国教的国家(仅次于亚美尼亚)。但乌普利斯齐赫并未被废弃,而是被逐步改造、重建为基督教用途的场所。城内新增了教堂、礼拜空间,甚至在岩顶修建了一座基督教堂,至今仍在。原本用于异教的洞穴,有些被改造成牧师居所或教堂附属空间。</p><p class="ql-block">山顶上的红顶基督教堂建于9-10世纪,顶部竖立着显眼的十字架,象征着基督教信仰的主导地位。教堂下方,是由石头凿出的古老洞穴。这里曾是异教徒供奉太阳神祭祀的圣所。一座城市,两种信仰的交叠</p> <p class="ql-block">通往山顶基督教堂的坡道</p> <p class="ql-block">岩城的主要干道</p> <p class="ql-block">主干道边的“铁盖井”并不是打水用的井,而是一个竖井式的石窟。据导游介绍,这是乌普利斯齐赫岩城的古代囚禁设施,也就是关押犯人的“地牢”或“监禁洞”。它们的位置靠近主通道,这里人来人往,可以让所有居民和外来者都目睹囚犯的境况,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岩城中这个有巨大拱形岩洞的地方是“太阳神庙”,类似半圆形剧场的空间,被凿成“天然大厅”样式。这个位置因其良好的自然回音,常被用作表演、朗诵、音乐场所。我们看到有一个团体坐在洞外唱圣歌</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乌普利斯齐赫岩城,我们仿佛穿越了三千年的时光。这座雕刻在岩石中的古城,从异教神庙到基督教教堂,从祭坛到地牢,记录着格鲁吉亚文明的交替与延续。它不仅是建筑的奇迹,更是信仰与历史的沉淀</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格鲁吉亚的最后一站是斯大林纪念馆。格鲁吉亚是斯大林出生的地方,也是他传奇与争议并存一生的起点。</p><p class="ql-block">导游在讲解中多次强调:斯大林纪念馆的存在,并不代表人们对他个人的喜爱或认同,而是出于历史的记录与反思</p> <p class="ql-block">斯大林的绿皮列车</p> <p class="ql-block">格鲁吉亚的旅程落下帷幕。我们走过古老的教堂、岩石中的城市、云上的圣山,也穿过现代与历史交织的街道。短短几天,像穿越了千年的文明长河。愿有一天,我们还能回到这里,再看一次高加索的雪,再听一次教堂钟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