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又一年,老兵乐队献歌“七一”原创

老马上山

<p class="ql-block"> 时光未老情不散,青春悄逝心依然。你是我的春,我是你的秋,手牵手,一生一世,天长地久。在中国共产党诞辰104年之际,济南军休服务四部“老兵乐队”也历经了十个春秋。这个乐队的老兵军龄、党龄多数都在半百以上,他们风雨兼程半个世纪,既有军人的家国情怀,又有共产党员的崇高信仰。退休后退位不退岗,一往情深的继续做一些平凡而有意义的工作,充分体现了一个老兵和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崇高情怀。</p> <p class="ql-block"> 春暖花开播希望,笑待金秋获丰收。几个月前的春天,乐队的老兵们就在筹划献歌“七一”的计划。经过数十次的反复练习,几支带有历史印记,悠扬动听的红歌,《南泥湾》.《珊瑚颂》.《沂蒙山小调》回荡在耳边,激荡感人。</p> <p class="ql-block">  《南泥湾》,1941年春天,为了解决抗战中的生产和生存资料,八路军在南泥湾实行屯垦,开发出万亩良田,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江南,成为大生产运动中的典范区。今天回顾历史,我们为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感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珊瑚颂》以“一江山岛战役”为原型,通过红珊瑚的象征意义,将个人命运与国家解放紧密结合。其中歌词“风吹浪打花常开”,是对革命者坚强意志和共产党人坚韧精神的歌颂。</p> <p class="ql-block">  《沂蒙山小调》主题是歌颂家乡沂蒙山的自然风光和军民鱼水情。曲风独特,成为当时动员参军,鼓舞士气的有效方法。历经战争洗礼后,《沂蒙山小调》逐渐成为红色经典,跨越国界传播,成为几代人的共同记忆。</p> <p class="ql-block">演奏乐手:</p><p class="ql-block">二胡:陈学新、董河生、张金训、 </p><p class="ql-block"> 尚明谦、韩安林、刘寿令、</p><p class="ql-block"> 陈勇华、张 力、肖爱军、</p><p class="ql-block"> 高秀芬、陈素萍、宋文红。</p><p class="ql-block">柳琴:李春梅、徐英勤、刘树春。</p><p class="ql-block">中阮:王艳侠、彭黎军。</p><p class="ql-block">笛子:李文友。</p><p class="ql-block">碰铃 、棒子:张 彤</p> <p class="ql-block">  老兵乐队的乐手没有一个是专业出身,全部是退休以后零基础学乐器。他们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军队无比热爱,崇尚美好生活,通过演奏乐曲的形式,传播美好,释放正能量,诠释了“老兵”的无上荣光。</p> <p class="ql-block">  心有半亩花田,静待秋收万颗,所有华丽的绽放都是为了沉淀的饱满,风霜雨雪结成养分,光阴终将酿就甘甜。</p> <p class="ql-block">  老兵们相聚深深感到,战友如酒,越陈越香。一身戎装,一生骄傲。朝夕相处几十年,情同手足,从军的记忆永不消逝,无论身在何方,心中那份军人的情结始终如火如荼,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  岁月可以改变容颜,但改变不了战友间的情谊,每一次相聚都是对流金岁月的最好纪念,致敬!</p> <p class="ql-block"> 愿“老兵乐队”的老兵们,皆为土地的诗人,以汗水浇灌春意,以坚守续写秋生,在光阴的长卷里,永远奔赴下一场生生不息的丰年。</p> <p class="ql-block">  老兵乐队献歌“七一”活动:音响刘寿令高工;照片录像: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老干部办公室肖海主任、时敏秀主任;老兵乐队乐手崔珍。 在此一并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