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200多家博物馆的藏品中,有164万余件中国文物,但这个数字并不包括海外私人收藏。</p> <p class="ql-block">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p><p class="ql-block">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p> <p class="ql-block">其中,中国陈列室(中国馆)就占了好几个大厅,中国文物被大英博物馆视作最重要的收藏之一,总数多达23000余件,珍品如山。</p>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包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p> <p class="ql-block">有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秦汉的铜镜,汉代的漆器,北朝的造像,南朝的青瓷,唐三彩,宋代的钧窑瓷器,元代的青花花瓶,明代的掐丝珐琅等。</p> <p class="ql-block">很多文物都是绝世珍藏,中国历史上各个文化登峰造极的国宝在这里皆可见到,且可谓门类齐全,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清 玛瑙碗 曾藏于英国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已被盗。</p> <p class="ql-block">清 玉香炉 曾藏于英国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已被盗。</p> <p class="ql-block">清 双耳玉瓶 英国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 已被盗。</p> <p class="ql-block">明 狮形脊兽 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东晋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代摹本。</p> <p class="ql-block">东周 黄金剑柄。</p> <p class="ql-block">唐刻本《金刚经》。</p> <p class="ql-block">敦煌壁画前的观音坐像。</p> <p class="ql-block">明朝 《永乐大典》 中国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唐 唐三彩 唐朝雕塑遗失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玛瑙碗 英国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虽近期成功追回68件归国文物:包括错金银铜带钩、三彩执壶、青瓷带盖梅瓶等,但这只是冰山一角,仍流失英国的重要文物很多很多,大多是稀缺文物。</p> <p class="ql-block">1.稀世珍品类:</p><p class="ql-block">大明永乐剑:明成祖赠西藏活佛的礼物,现藏于 英国皇家军械博物馆 ,1860年圆明园劫掠流失。</p><p class="ql-block">光绪帝少年龙袍:改制自同治帝龙袍,藏于 大英博物馆 ,真实性存疑。</p><p class="ql-block">点翠凤冠:镶嵌翠鸟羽毛与宝石的奉天诰命冠,现存大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2.书画与敦煌文物:</p><p class="ql-block">《女史箴图》唐代摹本:东晋顾恺之名作,八国联军劫掠后藏于大英博物馆,已遭永久性损伤。</p><p class="ql-block">敦煌壁画与经卷:大英博物馆藏1.3万件敦煌文物,包括壁画、手稿等,多为斯坦因等人盗取。</p> <p class="ql-block">3.其他代表性藏品:</p><p class="ql-block">大维德花瓶(元青花)、商朝青铜双羊尊、嘉庆帝龙袍等均在大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从大英博物馆走出来。</p>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有很多瓷器的展柜,但是这些瓷器没有名字没有标注,没有出生含义,都拥挤着放在一个柜子里,还有展柜里的石枕上写着“家国永安”,这四个字的含金量恐怕只有中国人才知道,圆明园的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他们就搬了三天三夜,搬不动、不好搬就硬生生切断了再般,就像这个清朝雕刻龙纹装饰,切断了搬回他们的国家,又拼凑好了,这个切割不只是文物上的伤痕,更是我们中国人心里的一道伤疤。</p> <p class="ql-block">慈禧用的扇子,扇中绝品。</p> <p class="ql-block">还有这幅敦煌壁画,高4.3米,宽4米,庄严辉煌的造像被活生生的切成了4块,一件如此宏伟的艺术品,被拼凑的七零八落,看到那一道道的裂痕,仿佛听到了它在哭泣。</p> <p class="ql-block">还有女史箴图,是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一年的展出次数不超过3次,就连文物专家想看都要经过漫长又特殊的审核流程。</p> <p class="ql-block">中国存世的几尊辽代三彩罗汉像,中国一尊都没有,全部流失在海外。</p> <p class="ql-block">全世界唯一完整一套唐三彩陪葬俑也在大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还有很多文物,红雕漆花卉纹盒(明代)、景泰蓝云龙纹罐(明代)、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盒、联珠团窠对雁纹织锦等等。</p> <p class="ql-block">被八国联军抢走的中国皇帝的龙袍,英国明确不会还给我们,这件皇帝袍服,制作于1800年代苏杭的皇家工坊,工艺精细,背后是26位画工285位精工608位绣工,在皇帝本人的参与下,需要1-2年才能做成一件。</p>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嘉庆帝龙袍。</p><p class="ql-block">在大英博物馆的“晚清百态”特展中,有一件嘉庆皇帝的龙袍。这件龙袍是典型的十二章纹龙袍,十二章纹包括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龙袍以丝绸为质地,用五彩丝线和金线刺绣而成,刺绣立体感强,色调层层叠入,错落有致。龙袍上的9条金龙似要腾云驾雾,直冲云霄,形象逼真。大英博物馆展出的嘉庆龙袍是在十九世纪初期的鸦片战争中被英国军队掠夺走的。</p>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点翠屏风。</p><p class="ql-block">这件屏风是由丝织刺绣和点翠工艺结合制作而成,整面屏风上坠满了靓丽的蓝色,极其奢华,工艺和审美都堪称无价之宝,令人一眼震撼。</p><p class="ql-block">点翠是中国传统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结合,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点翠工艺制作出的首饰色彩鲜艳、华丽夺目,且永不褪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大英博物馆-嘉庆帝龙袍</p>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万寿山清漪园玉玺</p><p class="ql-block">万寿山清漪园玉玺是乾隆为纪念清漪园的落成而制作的玉玺,由一块上等的青玉质玉料打磨而成,印纽上是威风凛凛的圆雕交龙,鳞片细密,爪须生动,腰间有一条明黄色绶带穿腹而过,尽显皇家气派。</p> <p class="ql-block">玉玺底部的印文为篆书“万寿山清漪园”,四面刻有乾隆御题的《万寿山清漪园记》,是乾隆皇帝的私印。这枚玉玺是乾隆十分喜爱的印章之一,保存得十分完好。</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四年金瓯永固杯。</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四年(1739年)的金瓯永固杯,这件金杯高12.5厘米,口径8厘米,金质,鼎式,圆形,直口。口沿錾回纹一周,一面中部錾篆书“金瓯永固”,一面錾“乾隆年制”四字款。外壁满錾宝相花,花蕊以珍珠及红、蓝宝石为主。两侧各有一变形龙耳,龙头上有珠。三足皆为象首式,象耳略小,长牙卷鼻,额顶及双目间亦嵌珠宝。</p> <p class="ql-block">金瓯永固杯是清代皇帝每年元旦举行开笔仪式时专用的酒杯。每年新年凌晨子时,皇帝会在养心殿明窗,把金瓯永固杯放在紫檀长案上,在杯中注入屠苏酒,然后亲自点燃蜡烛,提起毛笔,书写祈求江山社稷平安永固的吉语。</p> <p class="ql-block">1860年,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将庋藏其中的金瓯永固杯掠走。后来,这件金杯被英国军官杜潘上校掠得,随后在1872年的巴黎杜鲁欧拍卖行上被拍卖。华莱士爵士在拍卖会上购得这件金杯,现藏于伦敦的华莱士收藏馆。</p> <p class="ql-block">水月观音像。</p> <p class="ql-block">辽代木雕水月观音像,是一尊中国古代木制彩绘观音造像,为辽代或金代文物,现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的纳尔逊·艾金斯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这尊观音像头戴宝冠,颈戴璎珞,斜披帔帛,下身着裙,面带微笑,注视左下方。观音右腿弯曲,左腿自然下垂踩在莲花上,右臂搭在右腿上,左臂撑在岩石上,成游戏坐,一派怡然闲适之态。</p> <p class="ql-block">水月观音象征着智慧、慈悲和救度。水和月都具有无常、虚幻的特质,暗示着世间万物的无常和虚幻,提醒人们不要执着于物质世界的表象,而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p> <p class="ql-block">该雕像被称赞为“现存的中国最壮观的雕像”“宗教和美学的胜利”,也被媒体称为“三十件在美国公众机构中最好的作品之一”。为展出此像,纳尔逊·艾金斯艺术博物馆专门开辟出一个空间,名曰“中国庙宇展厅”。</p>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玉面神人像。</p><p class="ql-block">玉面神人像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座人像,现藏于大英博物馆。这件玉面神人像极可能发现于湖北省石家河遗址群,据推断是巫师通天时所佩戴的面具,代表着当地尊奉的神的形象,为宗教祭器,是神权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玉面神人像青黄色玉质,造形为外拱内凹的正面人首,头戴高冠,冠面雕琢浅浮雕兽面与平行线纹,双耳上方以勾转镂空凸显冠帽的边沿,人面部份以浅浮雕阳纹构成五官,具有臣字大眼和獠牙,双耳戴环,颈部以下光素无纹,是龙山时期人面玉饰的特色。</p><p class="ql-block">与同时期良渚文化及红山文化的玉器相比较,这件玉器在工艺上以剔地阳纹为特点,工序复杂,技艺更胜一筹。</p>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龙纹琉璃。</p><p class="ql-block">在大英博物馆中国馆,一进门正对面就看到这里陈列着的龙纹琉璃,这组琉璃砖曾是山西寺庙屋脊上的装饰品,由20块珐华彩釉面高浮雕明代琉璃砖构成,装饰带上四条充满活力的蓝黄釉山爪龙在莲花与牡丹之间穿行嬉戏,精致细腻,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曾在清末时被人盗取,为了方便运输又被切割成20块,在运输过程中可能存在丢失情况。</p> <p class="ql-block">2006年,香港收藏家何鸿卿在伦敦拍卖行拍下了这20块明代龙纹琉璃,并将其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并且应该还存在另外一组与之对应的龙纹琉璃,目前还未被发现。</p>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点翠圣旨奉天诰命凤冠。</p> <p class="ql-block">点翠圣旨奉天诰命其中,圣旨装点冠顶,奉天、由满满的点翠与宝石珍珠构成,极其奢华。其特色是在冠顶装饰圣旨,奉天诰命分列两旁,以此彰显主人的尊贵荣光。</p> <p class="ql-block">点翠工艺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传统技艺,它以翠鸟的羽毛为主要材料,通过镶嵌、粘贴等方式,将羽毛装饰在金属或其他材料上,形成精美的图案和纹饰。由于翠鸟羽毛的稀有性和珍贵性,点翠工艺制作的器物通常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然而,由于翠鸟数量的减少和保护动物的需要,点翠工艺已经逐渐被其他工艺所取代。</p> <p class="ql-block">目前,点翠圣旨奉天诰命凤冠收藏于英国苏格兰国立博物馆,曾在大英博物馆展出。</p>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光绪帝少年时期龙袍。</p><p class="ql-block">光绪帝少年时期的龙袍是在他登基时特制的。由于光绪帝登基时年仅四岁,还未量身定制过龙袍,而制作一件新的龙袍需要5-8年的时间,为了能让小皇帝在登基大典上穿上合身的龙袍,工匠们只好将同治皇帝的龙袍拦腰剪短,只留下上半部分,再把下部分剪过的部分经过修饰和缝补,改成适合小皇帝穿的龙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件龙袍在光绪帝登基大典后被收入库房,之后便下落不明,专家们也没有再见到过实物。</p><p class="ql-block">而图片上这件是大英博物馆里的,注解说明部分贴了一张据说是光绪少年时期的照片,但是真实性有待考定,只能作为参考。</p> <p class="ql-block">大明永乐剑。</p> <p class="ql-block">大明永乐剑是中国古代的一件珍贵文物,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这把剑是明成祖朱棣为了加强与西藏的联系,赠送给西藏活佛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这把剑的剑身由不同材质的钢铁折叠锻打而成,中间有剑脊增加了剑的强度,剑柄为铁鎏金,上面有精美的明式装饰和佛教纹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永乐剑制作于明朝皇家兵器工坊,工艺繁复,被誉为“十五世纪初中国宝剑的巅峰之作”。它不仅是一件精湛的工艺品,也是明朝与西藏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然而,在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圆明园时,永乐剑被掠走,流失海外,这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大损失。</p> <p class="ql-block">它现藏于英国皇家军械博物馆,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辽代三彩罗汉,现藏于大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元朝“青花之祖”—大维德花瓶。</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的十二兽首。</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这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曾经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然而,在 1860 年,英法联军的一把大火,将这座园林化为废墟,无数珍宝被掠夺。</p> <p class="ql-block">十二兽首作为圆明园海晏堂外喷泉的一部分,工艺精湛,栩栩如生。它们分别代表了一天中的十二个时辰,按时依次喷水,极具观赏价值和历史意义。如今,经过多年的努力,部分兽首已经回归祖国,但仍有部分下落不明,它们的漂泊之旅,让我们时刻铭记着那段屈辱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经卷。</p> <p class="ql-block">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但是,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大量的西方探险家、考古学家来到敦煌,尤其是斯坦因,用各种手段骗取、盗走了大量的壁画和经卷。这些珍贵的文物如今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中,使得原本完整的敦煌文化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每一幅壁画,每一卷经卷,都蕴含着古代佛教文化的精髓和艺术家们的心血,它们的流失,是对中国佛教艺术研究的巨大损失。</p> <p class="ql-block">《女史箴图》: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女史箴图》创作于东晋时期,是由顾恺之根据西晋《女史箴》一文而作的绢画。</p> <p class="ql-block">原作已失传,现存世的只有两幅摹本,一本为宋代摹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另一本为唐代摹本,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中国绢画,现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掠夺大量文物到英国,其中就包含了唐代摹本《女史箴图》。</p> <p class="ql-block">现在这幅画卷藏于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因保存不当,画卷存在永久性损伤,原画共有12段,现仅存9段。</p>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是存放从中国掠夺而来的文物最多的博物馆,多达3万件。包括书画、饰品、玉器、青铜器等多种藏品。</p> <p class="ql-block">如苏轼的《墨竹图》、唐伯虎的《西山草堂图》、敦煌壁画、元朝的“青花之祖”-大维德花瓶、商朝的青铜双羊尊、清朝嘉庆帝的十二章龙纹袍等稀世珍宝。</p> <p class="ql-block">商代的双羊尊</p> <p class="ql-block">双羊尊造型独特,两只羊背靠背而立,羊角弯曲,羊身装饰精美,体现了商代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它流落至英国,现藏于大英博物馆。这件文物见证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辉煌,却在异国的展柜中,与故乡遥遥相望。</p> <p class="ql-block">西周的康侯簋,其纹饰精美,铸造工艺精湛,是研究西周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如今,它被收藏在大英博物馆,远离了华夏大地。</p> <p class="ql-block">中国文物在英国各个博物馆中都有展出,并且是稀世珍宝。看着这些国保,流失海外,哪一个中华儿女能不痛心疾首呢!</p> <p class="ql-block">没有一个人能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信夫。</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删除)</p> <p class="ql-block">哀英馆华珍</p><p class="ql-block">英邦羁锁岁华悠,华夏遗珍泪暗流。</p><p class="ql-block">瓷韵玲珑凝旧梦,玉姿温润惹新愁。</p><p class="ql-block">曾披盛世绮霞色,却困他乡冷月洲。</p><p class="ql-block">翘首归期圆夙愿,九州同赏韵千秋。</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