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脉的摆渡人:苏轼的人生苦旅与文化传承

向阳而生(拒闲聊)

2025年6月25日 <p class="ql-block">在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化如璀璨星辰,而在这浩浩汤汤的文化长河里,他宛如一位超凡脱俗的摆渡人。他身负才华,论文学,他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一员;论书法,他写的《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论绘画,他的《枯木怪石图》拍出了4.6亿港元的天价;论美食,中国历史上有的66道菜,都因他而生;论教育,他培养出了,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论医学,他开创了中国最早的民间救济医院。他为官40年,33年被贬,一生写了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他就是全能型人才,北宋文坛领袖:苏轼-苏东坡。</p> <p class="ql-block">  <b>少年才俊,初露锋芒</b></p><p class="ql-block">苏轼出生于1037年,四川眉州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为文学大家,少年时期受家庭熏陶,开始创作诗词,展现对文学的热爱和天赋,同时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怀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渴望在仕途施展才华。1057 年,20岁的苏轼与18岁的弟弟苏辙一同进京赶考,凭借才华横溢的策论文章,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一举成名,正式踏入仕途。而这期科考群英荟萃,被誉为“千年龙虎榜”,9人当过宰相,24人被《宋史》单独列传,写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张载皆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  <b>初入仕途,崭露头角</b></p><p class="ql-block">1057年苏轼任凤翔府签判,协助知府处理政务。任职期间,他积极为百姓谋福利,如改革衙前役制度,减轻百姓负担,展现出卓越的行政才能。创作了《凤翔八观》《石苍舒醉墨堂》等诗作,描绘凤翔的风土人情和自己的生活感悟,诗歌风格逐渐成熟,开始展现出豪放与细腻并存的特色。1061 年因母亲程氏去世,苏轼回乡守制三年。期间,他深入研究经史,文学创作有所积累。1065 年,苏轼返京,先后任判官告院、权开封府推官等职,参与朝廷的各项事务,与王安石等新党人物开始有所接触和交流。他逐渐认识到朝廷政治的复杂性和改革的必要性,但同时也对一些改革措施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所担忧。</p> <p class="ql-block">  <b>变化风云,仕途坎坷</b></p><p class="ql-block">1069年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因与新党在政治理念上存在分歧,多次上书反对新法,引起新党不满。1071 年苏轼自请外放,任杭州通判。</p><p class="ql-block">在杭州期间,苏轼积极治理西湖,疏浚河道,修筑苏堤,改善了杭州的水利和交通条件。并创作了大量描写西湖美景的诗作,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p><p class="ql-block">1074 年至 1079 年,苏轼先后任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在密州,他创作了《江城子·密州出猎》,展现出豪迈的气概;在徐州,他带领百姓抗洪救灾,保护了徐州城的安全;在湖州,因上表谢恩时言语不当,被新党抓住把柄,引发“乌台诗案”。</p><p class="ql-block">1079 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险遭杀身之祸。后在亲友和旧党的营救下,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p><p class="ql-block">1080 年至 1084 年,苏轼在黄州过着清苦的生活,但他并未消沉,反而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文学精品,如《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一时期是苏轼的诗歌、散文、词赋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诗歌风格豪放奔放,又不失细腻婉约;散文行云流水,自然洒脱;词赋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1085 年,宋神宗去世,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旧党上台,苏轼被召回京,先后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参与朝廷的决策和改革。</p><p class="ql-block">经历了“乌台诗案”的打击后,苏轼的思想更加豁达超脱,对人生和政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对旧党的一些做法提出了批评,展现出一种中庸、务实的态度。</p> <p class="ql-block">  <b>再遭贬谪,南迁岁月</b></p><p class="ql-block">1089年旧党上台后,内部矛盾逐渐激化,苏轼因与旧党领袖司马光在变法问题上存在分歧,再次被外放,先后任杭州知州、颍州知州、扬州知州、定州知州等职。</p><p class="ql-block">在杭州期间,苏轼继续致力于民生改善,如设立安乐坊治疗疫病,疏浚六井,保障百姓用水安全等,为杭州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创作了《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游金山寺》等诗作,表达了自己在政治上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思考,诗歌风格更加沉郁顿挫。</p><p class="ql-block">在政治的起伏中,苏轼逐渐认识到新旧两党的弊端,对政治斗争感到厌倦,更加向往一种超脱尘世、自由自在的生活。同时,他也在不断地反思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思想更加成熟和深邃。</p> <p class="ql-block">  <b>岭南儋州,文化传播</b></p><p class="ql-block">1094 年,新党再次上台,苏轼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在惠州期间,他积极帮助百姓解决生活困难,如推广秧马、修建桥梁等,创作了大量描写惠州风土人情的诗作,如《食荔枝》。</p><p class="ql-block">1097 年,苏轼又被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远赴海南儋州。儋州在当时是偏远落后的地区,但苏轼并没有抱怨,而是在此讲学传道,传播中原文化,培养了一批当地人才,为海南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创作了《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儋耳夜书》等诗作,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困境,诗歌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p><p class="ql-block">在岭南和儋州的艰苦环境中,苏轼真正实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豁达,将人生的苦难视为一种修行,以一种超脱的心态看待世间的一切。</p> <p class="ql-block">  <b>北归途中,亦然长逝</b></p><p class="ql-block">1100 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得以北归。他先后途经廉州、永州、虔州等地,一路上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归途中,苏轼创作了《自题金山画像》等诗作,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总结和反思,表达了对人生的豁达和对文学创作的热爱。</span></p><p class="ql-block">1101 年,苏轼在北归途中病逝于常州,结束了传奇的一生。</p><p class="ql-block">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苏轼回顾自己的一生,虽历经坎坷,仍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领悟,他的思想也得到了最终的升华。</p> <p class="ql-block">  <b>千年文脉的永恒传承</b></p><p class="ql-block">苏轼的精神和思想,如同一束束明亮的光,照亮了后世中华儿女前行的道路,成为激励他们不断奋进的精神源泉。</p><p class="ql-block">他的豁达乐观,是一种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超脱心境。无论是在“乌台诗案”中险遭杀身之祸,还是在被贬黄州、惠州、儋州等地的艰苦岁月里,苏轼都能以一种乐观的心态看待一切,将苦难视为一种修行,在困境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和意义。使他在逆境中依然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后世树立了面对挫折时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榜样。</p><p class="ql-block">积极进取是苏轼一生的重要品质。尽管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无论身处何地,他都积极为百姓谋福祉,为当地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勇于担当、奋发有为,不断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p><p class="ql-block">勇于创新则是苏轼在文学和文化领域的显著特点。他不拘泥于传统,敢于突破前人的束缚,在诗歌、词赋、书法、绘画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为后世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鼓励着人们要敢于突破常规、勇于探索未知,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