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世界文化遗产姬路城,是一座位于日本兵库县姬路市姬山(海拔45.6米)的古城堡,是该市主体象征,由于其纯白色的外墙和蜿蜒屋檐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白鹭,因而也被称为白鹭城。姬路城和松山城、和歌山城合称日本三大连立式平山城,由于其保存度高,被称为“日本第一名城”。</p><p class="ql-block"> 姬路城最早建成于1346年(正平元年),现存83座建筑大多建于17世纪早期。姬路城天守阁属于连立式天守阁,由大天守阁和三座小天守阁组成,大天守阁采用四箱叠加的建筑构造,地下一层、地上六层,是木结构建筑的典范之作。白色外墙、建筑物的布局和城堡屋顶的多层设计都显得气势恢弘,雄伟壮观。它拥有高度发达的防御系统和精巧的防护装置,体现了日本城堡建筑的精致和战略防御技能。</p><p class="ql-block"> 姬路城保存得相当完好,幸运地避开了战火与其它灾害的破坏。1945年7月3日“姬路大空袭”,整个城下町全被炸成灰烬,只有姬路城毅然耸立。城址内的 74 座建筑物,包括一座塔楼与城门,均被指定为日本重要的文化遗产。</p> JR姬路站被称作城景的绝佳观赏景点。正如其名,这里可以正面欣赏到姬路城的美景。 <p class="ql-block">通往姬路城的大道上,连下水道井盖都有精美的姬路城图案。</p> 姬路城的中心是天守阁。天守阁位于城内最高的地方,其包括一个主天守和三个附属城堡。天守阁是一个系统的瞭望塔。墙上设有成对的凸碉,它们和腰檐相互穿插,重叠错落。由于它较高的地势,在日本姬路市内每一个部分,都可以看见它。 城堡外墙涂有厚厚的白灰泥,因此整体呈灰白色,这不仅赋予其漂亮的外观,也让城堡拥有了较高的防火能力。 菱之门 <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乾小天守、西小天守和大天守。还有一个东小天守被前景遮住了。最大的城堡主楼海拔92米。三座较小的城堡主楼被独特的系列防御墙精巧地联为一体。</p> 墙壁上有称为“狭间”的孔洞,用于放置铁炮和弓箭,使外敌不可能轻易进入。 扇坡。石垣呈陡斜状,这种特点被称为“扇形斜坡”,上部向外翘出,使人难以攀登。 油壁。是一种由山土加沙粒再加入磨出的糯米水制成的墙。 婆婆石。传说在丰臣秀吉增筑姬路城的三层天守阁时,城下的一位老婆婆捐出旧石臼帮助筑城。(画面中有网罩的白石) 备前丸拍摄天守阁 三层楼的天守阁,由许多立柱以及宛如迷宫的弯曲通道所连接,能发挥防御作用,阻止敌人入侵,并让敌军陷入混乱。这样的设计是为了防止敌人进入最高的天守阁以及位于城堡中心的要塞。特别以螺旋式的建筑方式加强建造,其低矮门框及城楼内机关满布的构造,都令城池难以攻陷,所以姬路城建城5百年来从未受过攻击,赢得了「不战之城」的称号。 姬路城是木结构建筑的杰作。它将其有效的功能作用和巨大的美学吸引力结合在一起,在建筑质量和多个屋顶层之间的微妙关系中。 由三面石墙围起来的地基建筑加上其上面的六层,总共七层,正中有东西两根从地基建起而直达第六层的大柱(直径为0.95公尺、高为25公尺)。图为西大柱。 登高大天守眺望,起伏蜒绵的山墙与白色的灰泥墙达到一种优美的平衡,给予人们宁静、雅致的感觉。 屋顶上装饰着动物状、巨大而华丽的鯱鉾,突出在屋檐上,作为防火的辟邪物。 御祭神 井郭橹 石棺。传说百姓们纷纷捐赠石制物品用于筑城。如今,城墙上还能看到当时古旧石臼甚至石棺的痕迹。 阿菊井。传说在永正年间,青山铁山企图篡位,被衣笠元信察觉。衣笠派阿菊去卧底。青山发觉了阿菊,于是他将阿菊管理的传家之宝十枚盘子中的一枚藏起,并将阿菊弃尸井中。每晚都能听见从井中传来阿菊悲伤数盘子的声音:「一个、两个…」 西之丸拍摄天守阁 除了天守阁,最有特点的就是姬路城的回廊。回廊中每隔一个开间(约2米)就有一个中柱,如加上中间支柱,那就每隔半间(约1米)就有一根柱子;此外,各个角隅架设和支柱同样尺寸的对角斜柱以增加耐震性,可说是极坚固的构造。 百间走廊(西之丸长廊)入口 播州姬路城古图 姬路城在历史上曾多次修复,在2009年(平成21年)10月,姬路市开始了正式命名为“国宝姬路城大天守保存修理工事”的维修工程,被称为“平成大修理”。回廊内展示了维修工程的传统技术。 从百间走廊窗栏缝隙中眺望天守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