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煤渣胡同

敬民(白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煤渣胡同今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胡同东口的煤渣胡同路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的大小胡同星罗棋布,每条都有一段掌故传说。人们对胡同的最初命名,是根据其某一方面的特征,经过流传,最终被大家所接受并确定下来。其中,有一类胡同以其形象标志来命名,具有“因业得名”的特点,东城区王府井大街东侧的煤渣胡同就是属于这一类。煤渣胡同呈东西走向,东起东单北大街,西止校尉胡同,南侧原与北帅府胡同相通,北邻金鱼胡同,全长316米,宽8米。在明代,煤渣胡同为京城澄清坊所属,按当时规制,北京城分为36坊,坊下分牌,牌下设铺,铺下才是胡同。煤渣胡同明朝时称煤炸胡同,因此地有一个铸铁厂,经常堆积煤渣、铁渣而得名。清朝属镶白旗,光绪年间改做煤渣胡同。民国后沿称。“文革”中一度改称瑞金路七条,后恢复原名。2022年3月,该胡同入选《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类 第一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煤渣胡同原主要建筑分布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原贵胄法政学堂历史照片(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胡同中段的煤渣胡同标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军进入北京城后,煤渣胡同成为豫王府的一部分。清咸丰十一年(1861),清沿袭明制,在煤渣胡同设立神机营衙门,其时神机营设立时几乎占据了煤渣胡同北侧的整个区域,而后来的东安市场,曾经是神机营的操练场。神机营选八旗精锐一万五千人,配备新式步枪,由恭亲王奕沂率领,负责守卫紫禁城和三海,并扈从皇帝巡行。一时间,八旗京官争相投效,煤渣胡同顿为旗人所瞩目。光绪十一年(1885)清廷设“总理海军事务衙门”,醇亲王奕譞出任总理海军事务大臣,但因无实缺,办事人员多是神机营军校兼差,办公地点借用神机营衙门,而印信也暂时使用神机营的。海军衙门与神机营共用印信办公的状态持续了3年,而同署办公的局面则达6年之久,直到光绪十七年(1891)新任总理大臣庆郡王奕劻才将海军衙门迁址到西四牌楼粉子胡同。甲午战败,海军衙门即被裁撤。庚子年间,外国入侵,神机营不战而溃,衙署也被八国联军毁坏,神机营建制遂取消。光绪二十九年(1903)将附近做买卖的集中到废弃操场,即东安市场。清末在神机营旧址办起“贵胄法政学堂”。清光绪、宣统年间,北京有两所贵胄学堂,一所是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初五日(1906年5月27日)落成的陆军贵胄学堂,位于铁狮子胡同东口路北,在铁狮子胡同的美篇里已提到;另一所是宣统二年十一月二十日(1910年1月1日)开考的贵胄法政学堂,位于煤渣胡同东口路北,入学的多是富家子弟,他们或是根本不来上学,或是来了只知吃喝玩乐。贵胄法政学堂也是昙花一现,只招生两年,就随着清朝的灭亡而解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设在煤渣胡同的北洋陆军军需学校历史照片(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煤渣胡同东部遗存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煤渣胡同西部遗存老建筑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贵胄法政学堂随着清朝灭亡解散后,袁世凯将其改为招待所,第一批客人便是民国元年(1912)2月27日孙中山派遣的由蔡元培、宋教仁等组成的专使团,任务就是敦促袁世凯离京到南京就任总统。袁世凯表面上热情接待,实际却不愿离开北京,于是指派亲信到煤渣胡同谈判,同时暗中指使曹锟下属军队闹哗变,在东城、西城同时放火、抢劫。乱兵闯进专使团驻地,将专使团的文件、行李抢劫一空。南京闻讯只得妥协,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就任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后,孙中山先生深感军需人才稀缺,责令设立“军需学校”,并择定南京复成桥东厂街原“江南高中两等商业学堂”作为校址,民国元年(1912)3月24日举行开学典礼。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令位于南京的军需学校迁往北京煤渣胡同“贵胄法政学堂”旧址办学。当年5、6月完成迁移,不久该校改名“北洋陆军军需学校”。民国十七年(1928)7月,国民政府北伐胜利后接管该校,并更名为“北平陆军军需学校”,不久又更名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需学校”。同年12月,军需学校迁回南京,并改隶军政部。军需学校复迁南京后,在北平还继续办了一个学员班,召训华北各部队现职军需官,直到抗日战争初期北平沦陷,该班停办。日伪时期,神机营旧址又成为日本宪兵队。民国时改为北平绥靖公署所辖国民党守军最大的被服厂。当然,无论是清末的贵胄法政学堂,还是民国时期的招待所、军需学校,以及日本宪兵队,占的只是原神机营的一部分。北平和平解放时,胡同内还有英文《<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平</span>时事日报》等,东口北侧有中华圣经会旧址,煤渣胡同南北两侧也多是平房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煤渣胡同东口北侧中华圣经会旧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华圣经会旧址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煤渣胡同1号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煤渣胡同1号院内建筑(局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煤渣胡同东口北侧,位于东单北大街(北段即原来的米市大街)21号的基督教中华圣经会北京分会旧址, 始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民国十七年(1928)落成。现存建筑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砖混结构,包括主楼、西院楼房、西院院门、西院附属平房等建筑。其中,主楼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外形仿中国宫殿建筑形式重檐庑殿顶,简瓦屋面,平面呈矩形,建在一高大台基之上,周围为中国传统式样的石栏杆装饰,东、西立面中央三开间,两层通高柱廊,仿中国传统装饰,柱廊两端的墙面一、二层开有大窗,南、北入口做中式卷棚檐。一层和二层主要房间都是一个大厅,南北两侧为次要辅助房间,三层层高较低,是较小的办公室和库房。外墙为灰砖清水砖墙。圣经会并非是基督教的一个宗派,而是一个印刷基督教《圣经》的机构,是基督教传播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基督教中华圣经会北京分会旧址民国年间曾是基督教会青年活动的场所。现为北京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所在地。1984年5月2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以“中华圣经会旧址”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国务院以“基督教中华圣经会北京分会旧址”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旧址西院原为圣经会总经理(总干事)住所,院门开于煤渣胡同,为现在的煤渣胡同1号院,院内有一栋二层小楼及附属平房和花园。曾参加过百团大战,后转入革命根据地工商管理、财贸战线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国务院财贸小组副组长,对外贸易部党组书记、代理部长,海关总署署长等职务‌的林海云,生前就居住在煤渣胡同1号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原英文《北平时事日报》报头(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人民日报王府井大街原117号旧址(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煤渣胡同3号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平临解放时,英文报纸《北平时事日报》设置在煤渣胡同3号院(按原门牌编号顺序为2号院)。该报创刊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6月7日,由华人担任社长,但首任主笔(相当于现在的总编辑)是英国人。民国二十六年(1937)10月底该报被迫出售给日本占领者,成为其机关报。抗战胜利后,该报由国民政府接收。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当晚,根据当时按系统接管的原则,《北平时事日报》社和位于王府井大街原117号的国民党《华北日报》社等由人民日报社接管,2月2日即创办《人民日报·北平版》,当年8月1日《人民日报》正式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当时王府井大街作为人民日报社的主要办公地(直至1980年5月25日迁往金台西路),煤渣胡同3号院则部分办公、部分为工作人员宿舍,报社采通部和图书馆、资料室及大会议室都在这座院落中。1952年后,随着报社在王府井楼房的建成,所有办公室陆续都迁往那里,煤渣胡同3号院遂成了报社的宿舍。报社主要负责人张磐石、范长江、邓拓、安岗、胡绩伟、王揖,时任采通部主任、上世纪80年代曾任总编辑的李庄等,还有后来的“七一勋章”获得者瞿独伊,都在煤渣胡同3号院居住过。据有关文章回忆,煤渣胡同3号院为坐北朝南的多路四进四合院,中路院门辟在东南偶,入门有一座影壁,二进、三进院均为正房5间(按常规,似应为正房3间、两侧各带耳房1间),东、西厢房各3间;四进院为一排后罩房。西侧有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的三进跨院。院落东侧还有一个大礼堂,可容数百人开大会。遗憾的是,1964年院子被拆建为五层宿舍楼,失去了四合院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煤渣胡同5号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煤渣胡同9号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刺杀大汉奸王克敏历史照片(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神机营旧址上的其他几座院落,煤渣胡同5号院原来也是一座多重多进的四合院,北洋政府时期曾是北洋军的临时司令部,据记载,时称“北洋三杰”之一的冯国璋在入主中南海总统府之前的府邸就在这里,但目前已无迹可寻了。如今在北京帽儿胡同还有处冯国璋故居,那是他任北洋政府代理总统时曾经的府邸,在帽儿胡同的美篇里也作过介绍。 后来在解放前这座院落成为傅作义北平绥靖公署所辖国民党守军最大的被服厂。北平沦陷时期,原神机营的一部分成为日本宪兵队队部,据说煤渣胡同现在的7号院、9号院所在地当时都是一排排矮楼,最后排是关押中国人的牢房。这里曾发生一起轰动全国的“刺杀汉奸”事件。民国二十六年(1937)12月14日,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北平成立,统辖平津等华北地区,王克敏出任伪行政委员会委员长兼内政部总长。鉴于王克敏的投敌行径,军统下达了针对王克敏的锄奸令。执行小组打探到,王克敏每个星期二下午两点都会到煤渣胡同日本宪兵队所在地和日本特务喜多诚一见面。于是民国二十七年(1938)3月28日下午奉命在煤渣胡同埋伏,只可惜最终王克敏仅左臂受伤,与他同乘一辆车的日方顾问山本荣治当了“替死鬼”。民国三十四年(1945)8月日本投降后,王克敏被国民政府以汉奸罪逮捕,不久死在狱中。 煤渣胡同5号院的军需被服厂及其西邻7号院,北平和平解放时,也是按系统由解放军后勤部门接管,用为北京军区后勤部机关,后改为宿舍使用,直至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拆除,建起了12层高的住宅楼。而现在的9号院,新中国成立后改建为同仁医院宿舍,后拆除建成中央美院宿舍楼,上世纪90年代后又被拆建起高楼,据老街坊们介绍,楼内曾住过不少知名画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位于煤渣胡同的王府井社区居委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煤渣胡同13号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煤渣胡同15号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煤渣胡同西口北侧的校尉胡同小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原神机营旧址上的半岛王府酒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煤渣胡同11号为东城区东华门街道王府井社区居委会驻地。该社区位于东长安街以北,东安门大街、金鱼胡同以南,东临东单北大街,西至南河沿大街。社区内有东长安街,东安门大街、金鱼胡同,东单北大街,南河沿大街,王府井大街等城市主要干道;煤渣胡同、校尉胡同、帅府园胡同、东单三条、大纱帽胡同、大甜水井胡同、菜厂胡同等背街小巷。煤渣胡同西部北侧,还有胡同内仅存的13、15号两座四合院,从外观看结构还比较完整,有的老居民在院内也已居住60、70年了。胡同西口北侧,位于校尉胡同8号的校尉胡同小学,始建于1949年,2014年成为北京市一六六中学的附属校, 实施九年一贯制办学。现金鱼胡同、校尉胡同、煤渣胡同一带曾有座贤良寺,原为雍正皇帝皇十三弟(康熙皇帝十三子)允祥的怡亲王府。允祥死后舍宅为寺,因其谥号曰贤,雍正钦赐寺名为“贤良寺”。乾隆二十年(1755),贤良寺由校尉胡同西边移建至东边的冰渣胡同(又称冰盏胡同)。由于贤良寺距皇宫很近,所以许多外省官吏进京述职时,常寓居在贤良寺,李鸿章进京无一例外都是住在该寺内。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很多不平等条约,由此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1901年9月7日),在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两个月后,当年11月7日李鸿章在贤良寺去世 。新中国成立后,贤良寺僧众被遣散,部分房屋被作为校尉胡同小学的校舍。上世纪90年代初校尉胡同小学改建,该寺大部分建筑随之被拆除。煤渣胡同北邻金鱼胡同8号,原为1989年3月开业的王府饭店,开业后迅速成为北京豪华饭店的标志;2006年7月整体装修后改名王府半岛酒店,该酒店也是在原神机营的一部分旧址上建成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似为原煤渣胡同4号院鸟瞰(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半月刊《新观察》创刊号封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梁思成先生文中手绘插图——北京城墙还能负起一个新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煤渣胡同东口路南面朝东单北大街之处原来是个邮电所,1988年经过改造成为东区邮票公司本部, 每当发行新邮票便门庭若市,直至20年后告别这里。胡同东口路南第一家是2号院,解放前曾是平汉铁路俱乐部,当时专门供铁路高级职员休闲娱乐,后来还被日本人强征过,解放后变成一家汽修厂。4号院建于民国初年,院子旁边有条南北走向、被称为马家庙的小胡同,1965年整顿地名时被并入北帅府胡同。4号院是个三进院,前院有座两层的小楼,中院当年建有东、西、南三座平房,另有一小间当做花房。三个套院里面有门相通,后院也有一个后门通往马家庙胡同。前院的两层楼,建国初期是井冈山时期的老一代革命家、新中国首任铁道部长滕代远的住所;后来,1979年短暂担任国务院秘书长,不久就转任河北省委第一书记的金明也曾住过这里。著名作家赵树理1956年在马家庙2号居住,和剧作家吴祖光、新凤霞夫妇成为邻居,一年后搬到大佛寺西街37号。胡同路南靠近中部的一座二层小楼是10号,曾是大名鼎鼎的东城区安置办公室,当年有许多上山下乡亟待返京的学生,家长们一大早就来这里排队打听消息。胡同路南中部原23号(未能查到对应的新门牌号),曾经是半月刊《新观察》杂志社所在地。该杂志是中国面向知识界的综合性期刊,1950年7月1日在北京创刊 ,初期先后由人民出版社、人民日报社出版,1954年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机关刊物,1960年停刊。1980年7月10日复刊,1989年后再度停刊。1951年4月,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在该杂志上发表,文中详细阐述了对古建筑保护的迫切呼吁,遗憾的是愿望未能实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煤渣胡同洋房客——斯诺先生所著《红星照耀中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煤渣胡同南侧的协和医院北门(急诊入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煤渣胡同南侧的协和医院外科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煤渣胡同南侧中部原21号(同样未查到对应的新门牌号),曾是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埃德加·斯诺夫妇在北平的第一处住所。埃德加·斯诺1905年7月19日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后人遵照斯诺遗愿,将其一部分骨灰葬北京大学未名湖畔。1933年春,斯诺成为统一新闻协会驻北平代表,携妻子海伦到北平赴任,不久租住在煤渣胡同。 1934年初,斯诺以美国驻华记者身份应邀兼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当年9月夫妇俩在海淀军机处8号院(今北京大学南门外)租了一处坐西朝东的别墅居住。1935年夏,斯诺因被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聘为自由投稿记者,遂辞去在燕大的教席,从海淀搬到城里,在盔甲厂胡同原13号租了一处属于教会的四合院,直到1937年11月离开北平。1936年6月,在中共地下党和宋庆龄先生安排下,斯诺奔赴延安,4个月后,满载着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认识与信心回到家中。经过近一年潜心写作,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伦敦出版。盔甲厂原13号的一部分现在是6号,曾经是煤炭部盔甲厂招待所,现为北京盔甲厂宾馆(又名北京中安宾馆),以斯诺夫妇北京故居旧址、《红星照耀中国》写作地为载体,打造为红色文化主题酒店,详细情况待专门的美篇再作介绍。2005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门急诊楼及手术科室楼改扩建工程获批立项,2007年底正式启动项目区域煤渣胡同南侧拆迁,2008年10月奠基,新门诊楼和外科楼分别于2012年10月、2013年6用投入使用。至此,煤渣胡同南侧全部被拆除建成协和医院的现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帅府胡同拆除中(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协和医院扩建工程奠基仪式(翻拍自《消失的煤渣胡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炳华先生随笔散文作品集《消失的煤渣胡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经大宅门、大衙门众多的煤渣胡同,随着上世纪60、70年代之后胡同北侧中部各个院落相继拆除改建为住宅小区,以及进入新世纪后协和医院扩建中拆除胡同南侧建筑,原来的胡同风貌已所剩无几。煤渣胡同虽然不长,但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过去的记忆。虽然随着遗迹的消失,现在逐渐归于平静,但每当走在煤渣胡同,仿佛还能感受到那段历史的厚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