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芳华锦年</p><p class="ql-block"> 文/许红霞</p><p class="ql-block"> 不问时光深几许,安然浅笑风韵起。春叩门扉,唤醒章丘大地山间新绿、田间花海,处处洋溢着春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章丘,宛如一本被岁月珍藏的书册,每一页都写满故事。 踏入章丘,就仿佛踏入了一部鲜活的历史巨著。从“小泉城”的泉韵,到“中国龙山”的厚重;从非遗铁锅里的烟火,到山野民宿的浪漫;这座“文武双全”的“宝藏小城”,正以5000年龙山文化的底蕴为底色,以非遗匠心的“活态传承”为笔触,在古今交融中绘就一幅“诗与远方”的人文景观长卷。</p><p class="ql-block"> 漫步文雅地,看,小桥流水;听, 泉声鸟鸣;闻,万物复苏;感受非遗匠心与东方美学的交融;沉浸式体验李清照笔下的“沉醉不知归路”的美好与“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争渡,争渡……”“一座明水古城,半部宋词风华。”</p><p class="ql-block"> “章丘文化底蕴深厚,要开展好文化标识推选活动,推动章丘文化走向新的高度。”在一场专题商量活动中,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原党委书记陈国忠建议。</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章丘区政协准确把握新时代文史工作,紧扣时代脉搏,充分发挥政协职能。着力在活文化文魂、资发展之政、聚同心之力上下功夫,在聚识、聚智、聚力、服务中心大局中展现政协作为,彰显政协力量。</p><p class="ql-block"> “要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城市更新既要聚焦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又要守护好城市历史文脉。”章丘区政协主席李宝燕在济南市政协“有力有序实施城市更新,推动省会高质量发展”专题议政时说。</p><p class="ql-block"> .区政协副主席李俊指出:文史工作是人民政协一项富有统一战线特色的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具有“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重要作用和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要深刻认识做好新时代文史工作的重大意义,持续推进文史资料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推动政协文史工作守正创新。</p><p class="ql-block"> 组织文史爱好者深入挖掘文史资源,多角度挖掘和展现章丘悠久历史和发展变化;围绕“书香政协 文史赋能,” 全方位宣传政协文化 。专家学者、有识之士等积极参与文化文史工作,起到团结各界、达成共识,共绘发展蓝图,共谱乡村振兴的锦绣篇章。</p><p class="ql-block"> 很荣幸受聘为“章丘文史馆馆员”,从接过聘书的那一刻起,手中攥紧的不仅仅是“一纸书,”乃是滚烫的历史“传递棒!”深知肩负的责任与使命。</p><p class="ql-block"> 在一代代的传承中,无论是怎样的形式,不变的是文化气息带给我们的自信与力量。手握钢枪铁笔,耀眼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 小巷深处的人间烟火与医者仁心</p><p class="ql-block"> 孙继芬</p><p class="ql-block"> 在记忆的褶皱里,总有一方小小的天地闪着暖光。那是父亲的诊所,从乡间漏雨的土坯房到标准化的村卫生室,承载着四十余载的风雨晨昏,也镌刻着无数悲欢离合的乡村故事。</p><p class="ql-block"> 最初的诊所,是村里一间狭小的土坯房,墙面斑驳,屋顶漏雨,仅能容下一张木桌、两把竹椅和几个药柜。父亲就在这里,用最简陋的设备和最温热的心,守护着乡亲们的健康。后来诊所搬到家里,堂屋成了问诊室,院子里晾晒着草药,处处弥漫着苦香。再到邻村新建的标准化卫生室,父亲始终坚守在那一方天地,哪怕收入微薄,哪怕农村老龄化严重、患者众多,他总说:“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就守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乡村的夜,总是被急促的拍门声打破宁静。有人喝多了酒不省人事,有人因感情纠葛跳井轻生,有人误服农药命悬一线,还有心梗、脑梗的急症患者…… 父亲总是二话不说,拎起医药箱就冲进夜色。记得一个大雪纷飞的深夜,张大爷突发心梗,家人跌跌撞撞来敲门时,父亲连棉鞋都没换,踩着单鞋冲进风雪。等把老人从鬼门关拉回来,他的双脚早已冻得失去知觉。这样的夜晚,数不清有多少个,而母亲总会默默烧好热水、煮好姜茶,等父亲归来。</p><p class="ql-block"> 村民们不善言辞,却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感激。李婶送来刚下的热乎鸡蛋,王伯抱来自家种的西瓜,赵奶奶挎着一篮新鲜豆角站在门口,笑着说:“给大夫尝尝鲜。” 一年四季,我家从不缺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馈赠。我知道,这些都是父亲没日没夜治病救人换来的真心。如今回到村里,远远就有人笑着喊我的小名,拉着我唠家常,仿佛我从未离开。</p><p class="ql-block"> 母亲虽不是医者,却同样有着一颗救人的心。那次邻家大嫂因家庭矛盾跳井,母亲不顾一切地冲上去,死死抱住比她高大许多的大嫂。扭打间,大嫂的膝盖重重顶在母亲胸口,腰也被撞在井沿上。救下大嫂后,母亲腰部疼得卧床好几天,至今阴雨天还会隐隐作痛。可她从不抱怨,村里哪家有矛盾、有难事,都会来找母亲拿主意。她坐在院子里,一边择菜一边听人倾诉,用最朴实的话语化解心结。</p><p class="ql-block"> 乡村的生活,总是裹挟着琐碎与艰辛。东边豆腐坊的两口子为了鸡毛蒜皮的事大打出手,男人举着菜刀扬言要 “劈了那婆娘”,女人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西边的嫂子因家中失窃,边哭边骂;农忙时节、节庆前夕,争吵、意外更是频发。有人因贫穷暴躁,有人被生活压弯脊梁,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而父亲的诊所,成了这烟火人间里最温暖的避风港 —— 它治愈病痛,也抚慰人心。</p><p class="ql-block"> 那个总在门口晒太阳的病弱青年,曾是村里有名的 “药罐子”。深陷的眼窝、不停的咳嗽,让他成了家人的负担。妻子离他而去,留下年幼的女儿,可他竟靠着每日晒晒太阳、喝父亲开的草药,晃晃悠悠活到了七十多岁。有人说这是奇迹,可在父亲眼里,不过是坚持调理、静心养气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岁月流转,父亲的诊所早已换了模样,那些争吵打闹的故事也渐渐被时光掩埋。但每当我想起儿时的场景 —— 父亲在灯下写药方,母亲在灶前熬药,院子里飘着药香和乡亲们的谈笑声,就觉得这人间烟火,虽有苦涩,却也满是温情。父母用一生的坚守,在这一方土地上,书写着最动人的医者仁心与邻里真情。</p> <p class="ql-block"> 争厨 让厨</p><p class="ql-block"> 李百芳</p><p class="ql-block"> 民以食为天!这一日三餐是每个人的生活之需,也是能让人身体健康的能量源泉。若顿顿饭精心搭配,均衡制作,人的胃蕾就会兴奋,它一高兴,就能让食欲大开。心,肝,脾,肺,肾,五脏六腑,肌肉,骨骼等统统能得到充足的营养,身体自然也就健康。若是天天胡吃海喝或将就凑合,天长日久,身体的某个部位就会营养短缺或过剩,久日久之,就会在这个薄弱部位生灾长病。例如天天吃肥膘肉油就易得高血压,天天啫糖如命的人就易得糖尿病……因此,怎样做好餐,吃好饭,是每个人和每个家庭都应该值得注意的,也是直接关系到每个人身体健康的头等大事!</p><p class="ql-block">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喜欢做饭,有人讨厌做餐。爱好的朋友会把做饭当成一种享受,可不喜欢的人,每到饭点就会焦虑,发愁,不知做什么好!整天将就凑合。</p><p class="ql-block">在我的朋友中,有二位在做饭上就走向了极端,一个争厨,一个让厨。</p><p class="ql-block"> 周芹是我的牌友,下午我们经常在一块打牌。退休前她是位局级干部,按说对做饭不会有多大兴趣,可不!牌前闲聊中午吃什么时,她告诉我们一星期内做饭是不会重样的,简单的食材也能做出不同的花样来。煎炒烹炸蒸煮拌,时时翻新,孩子们虽然早已成家,中午饭可都来吃饭,让人羡慕不已。她虽然是七十多岁的人了,可天天就能把做饭当乐趣!把成品当艺术,家里从来不买馒头,挂面等面食。儿子,媳妇,闺女中午在这里吃饱喝足后,走时,还经常会把大包子,花卷,油饼,大白馒头……往个人小家中拿。</p><p class="ql-block"> 为做饭老俩口还争厨呢!她告诉我们老俩口为争厨曾经打过擂呢!有一次,上大学的孙女回来了。老俩口都想把自己的拿手好菜端上桌,商量着各做了几道菜。等大家品尝后,谁做的菜受表扬多,以后就是家中主厨。</p><p class="ql-block"> 中午开饭时,孙女面对满桌的美味佳肴,不自觉地惊呼:“哇塞!一看就垂涎欲滴,奶奶,爱你哟!” !周芹连忙说:“先别夸,今天的菜是奶奶,爷爷俩个人做的,你爷爷还要和我争厨呢!大家快吃,慢品,看看那个菜做的最好吃!”</p><p class="ql-block"> 红,黄,绿,白,黑,色泽鲜亮。油黄锃亮的焗鸡,让人垂涎欲滴。 西红柿炒鸡蛋,用绿椒丝和黑木耳做点缀,色彩鲜艳,老少皆宜。 酥鲅鱼微辣不腥; 油菜炒大虾亮丽而又营养好吃 ! 凉拌藕片清爽去油腻……最后评出焗鸡最好吃。并要求谁做的说出制作步骤让大家都学习学习。</p><p class="ql-block"> "第一步,买一只尚好的小麻鸡,洗净后用牙签给它全身扎孔,然后全身给它做按摩数次。第一次先用盐搓揉鸡全身,再按先后顺序用油,生抽,老抽,耗油,料酒按摩,最后给它全身涂上蜂蜜,肚里放上葱姜大料,放入烤箱烧烤。奶奶还在那里喋喋不休的说,整个鸡己经是风卷残云了。总之,周芹做的菜比老伴做的好吃,是家中大厨,老伴只能是帮厨,不能再争厨了!</p><p class="ql-block"> 我的玩友林静说:“我就不愿做饭。如果家中来一位客人也必须去饭店就餐,个人在家就基本上不做,吃点零食什么的等下一顿,家里啥都有,过的日子却是饥一顿,饱一顿,自己60不到,脸上却早早出现了黄褐斑,胃也正天的不舒服!看来真需要改变思想观念,好好向人家周芹学习!</p><p class="ql-block"> 的确!厨房是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健康枢纽,厨艺是全家人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天天把厨房打扫的干干净净,井然有序,把饭菜做的香甜可口,咸淡适中,色鲜味美,营养均衡,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胃蕾负责,也是全家人健康幸福的源泉!</p> <p class="ql-block"> 银龄丹心映晚霞 余热生辉育新苗</p><p class="ql-block"> ——听李光民思政课的有感</p><p class="ql-block"> 文/党兆东</p><p class="ql-block"> 今天上午李光民同学,(文博朗诵班学员,省政法学院退休教授)以一堂情真意切、深入浅出的思政微党课,为我们文学写作班全体学员带来了深刻的思想启迪和精神滋养。前段时间通过思政员苗庆顺同学介绍,思政部四位同仁到文博朗诵班聆听过李光民同学的思政课,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受孙老师和李班长的委托和邀请,李光民(教授)同学以自身经历为轴,深情回顾了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岁月,将“感恩党、报党恩”的赤诚之心娓娓道来。他提出的“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的信念,以及从“家庭”与“社会”两个维度“发挥余热”的实践路径,立意高远又紧贴地气。特别是“家庭六条”——做榜样、少添麻烦,堪称银发长者智慧的结晶,是构建和谐家风的金玉良言;而“社会公益”的倡导,则彰显了老同志心系家国、奉献社会的崇高情怀。那份“做一束光”的自觉与“少发牢骚”的豁达,尤为令人动容。最后充满生活哲理的顺口溜,更是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展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孙其章老师在课堂点评时说,这不仅是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课,更是一次宝贵的人生经验分享。李教授以其深厚的学养、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对党的真挚情感,为我们树立了老有所为、发光发热的典范。他用最朴实的语言,传递了最深沉的力量,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学员。</p><p class="ql-block"> 李百芳班长谨代表区老年大学思政部、宣传部及文学写作班全体同仁,向李光民同学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她说:“感谢您为繁荣校园文化、加强思政建设所倾注的心力!您的精彩授课,如春风化雨,必将激励我们全体学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文学创作与人生道路上书写更美的夕阳篇章!”</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18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游韶山有感 </p><p class="ql-block"> 穆宝盛 </p><p class="ql-block">掐头去尾四天半,</p><p class="ql-block">陪着老伴去游玩,</p><p class="ql-block">游了韶山张家界,</p><p class="ql-block">刀山耸云直接天,</p><p class="ql-block">十里画廊景色美。</p><p class="ql-block">橘子洲头是起点,</p><p class="ql-block">伟人从此为民福,</p><p class="ql-block">一生只有三故返,</p><p class="ql-block">六位亲人身躯捐,</p><p class="ql-block">为民为国生无撼。</p><p class="ql-block">后人身居幸福中,</p><p class="ql-block">传承信仰记心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