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入朝参战75周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美援朝大事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0年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派遣十余艘舰艇进驻高雄、基隆等港口,直接干预中国内政阻挠统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0年7月7日,美国借联合国名义,组织的“联合国军”入朝参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0年9月15日,以美国军队为主的“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0年10月美军、南朝鲜军相继北上并越过三八线,推进至中朝边境鸭绿江边,从陆海空三个方向严重威胁中国安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0年10月8日,中国政府将“东北边防军”改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0年10月25日,四十军一二0师三六0团侦察分队打响了抗美援朝入朝参战第一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次战役: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二次战役:1950年11月6日至12月24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三次战役: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四次战役: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五次战役: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甘岭战役: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金城战役:1953年7月13日至7月27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3年7月27日作战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4年9月开始至1958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出朝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仅从中国人民志愿军和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以最基本的班排用轻武器的视角,回顾75年前的那场改变东亚格局和中国命运的立国之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入朝参战初期我军虽然对部队的武器预先进行型号的统一调配,怎奈国家经历百年战乱积贫积弱,步兵轻武器根本无法做到最基本的制式化。年代最早的从清明开始跨越50年,部队装备的武器来源:除部分自制、仿制武器,大部分靠战场缴获的日制、美制、法制、英制、德制、捷克制、苏/俄制等24国98种弹药规格。仅班用轻武器子弹的制式、口径就超十余种,大部分本国还不能生产越打越少,全国各地收集汇总重新按入朝参战各部队装备分别配发工作本身就已经十分浩繁,同时还不能影响在国内尚有作战任务的部队;由此可见部队后勤供应压力山大,极大的影响了志愿军部队的战场表现;曾经参加过国内土地革命战争的老兵回忆,朝鲜战场的艰苦和残酷程度远超其所经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二次战役结束后,我国在苏联的帮助下,入朝参战的志愿军部队率先进行苏式武器制式化换装,并逐步推进全军换装,此举极大的减轻了后勤供应压力,对部队提高战力意义重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入朝参战已过去75年,这75年随着中国国力跨越式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为国防工业科技制造挤身世界第一梯队打下了坚实基础;通过几代军工研制人员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现在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水平无论是从质和量都处于世界第一方阵,并在许多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中国军队和军工人在长期战争中刻在骨子里的“火力不足恐惧症”还没治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上甘岭,先辈未曾低头,我辈怎能弯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片来源:网络(致敬原创)</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手枪类</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德制毛瑟军用手枪,又称“驳壳枪”、“盒子炮”、“快慢机”、“大镜面”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德国毛瑟兵工厂设计师费德勒三兄弟1895年获得设计专利,1896年正式生产,是世界上最是早的军用自动手枪,该枪口径7.63㎜,10/20发弹匣供弹,子弹初速425米/秒,射速单连发可调,最高射速900发/分钟,有效射程50一150米,因其木制枪匣与枪把卡槽组合即可据枪抵肩射击完成较远射程时的较高精度的射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该枪因枪支过重威力太大精度较差在国外诟病较多销量不大,但在我国却极受欢迎,通过锉掉枪口瞄准具和改变据枪射击方式,较完美的解决了出枪速度慢射击时后座力大精度较差的缺点,颇有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味道。</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该枪进入我国很早从清末至抗战前期历时近40年其枪多有改型,但大致性能及外型变化不大,大多配发给基层指挥员使用。</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毛瑟军用手枪在实战中出色的表现符合我国国情,因此民国政府和各地军阀兵工厂加上多国兵工厂均有借名仿制(就是山寨),但因材料和技术原因各厂出品规格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且互换性较差。</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该枪逐步退出参战部队,换装苏制TT1930/TT1933式托卡列夫自动手枪。</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苏制TT1930/1939式手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TT1930/1939自动手枪,是由苏联轻武器设计师托卡列夫在1930年设计,是苏军装备的第一款制式自动手枪,使用托卡列夫7.62x25手枪弹,弹匣容弹量8发,初速高达420米/秒,射程远属军用战斗手枪,逐步替换装备30多年的莫辛纳甘军用左轮手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该型手枪在残酷的“苏德战争”中得到军方的好评,志愿军在战争的中后期逐步更换此枪,该枪结构简单紧凑体积小、重量轻、战场适应性较好射程远、威力大、弹头侵彻性能好,属大威力军用手枪。</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国1954年仿制该型手枪配发我军基层指挥员,即后来大名鼎鼎的“54式”,因其枪柄的五星标志被称为“黑星手枪”,该枪在我国的产量大,于1987年停产。</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英制韦伯利MKⅥ军用左轮手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韦伯利MKⅥ左轮手枪于1915年5月24日正式装备英军,该型号分2种口径.455in和.38in左轮手枪,均为参战英军及英联邦军队制式自卫装备,虽综合性能不错,都是自动手枪的时代了,颇具浓厚的殖民地的左轮手枪无不暗喻着曾经“日不落帝国”的最后一抹余晖,洒向了“日已落帝国”的英伦三岛;残阳如血,帝国如殇,昔日的“日不落帝国”,今日的“日已落帝国”已然是帝国斜阳(苏格兰、北爱尔兰去意已逾数百年);大不列颠?小不列颠?越是小国越是自称大……国,但是又能称多久呢?</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制M1911柯尔特自动手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1年3月29日,美国陆军宣布采用约翰.摩西.勃朗宁设计柯尔特公司生产的M1911自动手枪作为美军第一款制式自动手枪,1912年4月正式装美军,M1911以此身份在美军中服役了75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M1911自动手枪做为美军配发的单兵自卫手枪,该枪使用口径0.45英寸ACP(11.43mm)柯尔特自动手枪弹;该型枪弹设计的特点是初速并不很高,不追求弹头侵彻性杀伤和远射的能力,但该弹重量大具有强大抑止力,这让曾经在中国战场上“猪突拼刺”屡屡得手的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遇见美军“猪突拼刺”时倍感酸爽,再精湛的拼刺技术和武士道精神也白搭。</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军和我志愿军参战前期均有装备,电影《长津湖》的连长伍千里就有该枪。</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冲锋枪、卡宾枪、自动步枪类</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苏制PPSh41冲锋枪,译为波波沙冲锋枪,又称人民冲锋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PPSh41冲锋枪是由苏联著名轻武器设计师格里戈利.斯帕金于1941年设计完成,设计时参考苏芬战争中曾给予苏军大量杀伤的芬兰“索米”冲锋枪,结合战争时期的苏联国情大量减化采用冲压工艺以便于低成本大批量生产,经短期试用该型枪于1941年末正式大规模装备苏军,其间共生产600多万支,是二战期间产量最大的冲锋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PPSh41冲锋枪配71发7.62x38R手枪弹弹鼓,射速900发/分钟,火力炽烈且持续性强;令德军记忆深刻的是活跃在斯大林格勒废墟中的苏军冲锋枪手,他们手持波波沙腰别大威力手雷和工兵锹与德军展开逐街逐楼逐房间的生死搏杀,德军配发的MP38/MP40冲锋枪完全被火力压制处于下风。</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战争中后期苏军常以整师整团的编制全部换装冲锋枪;当苏军进攻德军时经常集中使用冲锋枪手搭载坦克发起集团冲锋,钢铁洪流加上密不透风的冲锋枪弹雨给防守东线的德军官兵以极大的震撼和心理冲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5年8月苏军进攻我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关东军面对苏军T34坦克的钢铁洪流手中没有有效的反坦克武器,经常身背炸药发动自杀式冲锋,但是迎接他们的是与东线德军同样的弹雨。</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苏制PPSh43冲锋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随着PPSh41冲锋枪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中也充分暴露了一些不足,例如:71发弹鼓重量大、易受外力撞击导致供弹可靠性不稳定,木制枪托护木制造材料来源和工时成本等影响因素,苏联武器设计和军工制造单位随即对该型枪进行优化,进一步减化制造工艺极大节省了生产成本和工时;针对性的将原配发的71发弹鼓改为35发弹匣,减轻枪全重提高了火力机动和供弹的可靠性;把木质护木、枪托改为可折叠的铁质枪托等;虽然全枪制造工艺简单甚至用粗糙来形容,但维护简单人机功效很好并且故障性很低,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苏军士兵稍加训练即可熟练掌握使用,非常适合大规模战争时期生产和装备。</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对一件武器最好的评价来自于使用它的一线士兵和它的对手,连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冯.曼施坦因元帅战后所著《失去的胜利》和他的参谋长冯.梅林津将军在其战后所著《坦克战》的书中都有对该型枪使用战术的详细记录。</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PPSh41/PPSh43冲锋枪的优异的技战术性能连一向自视甚高的德军官兵都经常丢掉手中的MP38/MP40冲锋枪,捡起苏军的冲锋枪进行作战,甚至德国军工部门有意识的将大量缴获的苏军冲锋枪进行改造使之可以使用德军的子弹配发给一线作战部队使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美援朝中后期苏联大量援助志愿军PPSh43冲锋枪用来换装杂式轻武器,极大的改善了我志愿军一线作战部队的火力强度,并减轻了后勤弹药供给的压力,联合国军步兵终于尝到了被火力压制的滋味。</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战后我国曾仿制PPSh43冲锋枪编号50式,后期大量对外援助支持亚非拉国家的独立解放运动。</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制汤姆森冲锋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参战,美军的勃朗宁1918式自动步枪战场极不适应堑壕与铁丝网间的战斗需要,遂由O.V.佩思和T.H.奥克霍夫设计以美国自动武器公司创始人之一约翰.汤姆森将军命名的M1919式汤姆森冲锋枪诞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汤姆森冲锋枪基本上使用的是11.43mm(0.45ACP)大威力手枪弹,理论射速:800发/分钟,战斗射速:200~300发/分钟,有效射程:200米,基本上使用30发弹匣或45~100发弹鼓供弹,机匣由整块钢材切削加工,枪管刻纹烤蓝,枪托、护木及握把是高质量胡桃木制做,整枪制造工艺复杂价格昂贵,当时零售价:209美元~225美元。</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该枪尚未装备部队一战就结束了,后少量改型装备美国执法部门;汤姆森冲锋枪真正名扬天下是M1921式在反映上世纪20~30年代美国黑帮影视作品多有出现,号称“芝加哥打字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各地军阀的兵工厂也有仿制,但质量较差零配件互换性几乎没有,只是天津和太原兵工厂的仿制品质量较好,仍做不到零配件的互换和弹药的通用(阎老西特有的精明)。</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军、英军损失惨重,面对大量手持MP38、MP40冲锋枪德军的冲击,紧急向美国采购汤普森冲锋枪在内的军用物资装备以应对,后因法国投降所有原法国所购军备物资皆运往英国,且大多数在运往英国的途中被德国潜艇击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随着美国参战美军进入欧洲战场,汤普森冲锋枪少量装备美国陆军(还是采购价格太贵);战争结束后作为剩余物资提供给中国,解放战争中我军大量缴获并装备部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英制司登式冲锋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司登冲锋枪是由英国设计师谢波德和杜塞宾在恩菲尔德兵工厂研发完成,1940年研发成功后取设计师的姓氏首字母和工厂前2个字母组成,即sten,以司登MKⅡ冲锋枪产量最高,该枪使用9x19mm帕拉贝鲁姆手枪弹,射速500发/分钟,32发弹匣供弹。</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战初期的欧洲战场当英联邦军面对装备大量自动化轻武器的德军时,在火力方面完全处于下风;1940年美国根据《租借法案》援助英国大量汤普森冲锋枪,虽然美国冲锋枪火力猛精度高性能优异,但是价格昂贵难以满足急需,加上11.43㎜口径的子弹必须从美国进口,这让刚从敦克尔克沙滩上丢弃装备好不容易逃回来的英军压力山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时候的英军紧急大量扩军,急需成本低廉、构造简单、易于生产并大量装备的自动轻武器特别是冲锋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1年初通过参考缴获德军的MP40冲锋枪,谢波德和杜塞宾设计师研发成功司登冲锋枪;该枪零配件只有47个,大部分采用冲压件焊接,只有枪管和枪机需要机床加工无瞄准装置,枪托是用钢丝和钢板焊接,拉开枪栓复进弹簧清晰可见,整支枪就像由几根自来水管焊接而成;制造成本极低,在满足军方最基本的战斗使用要求的情况下,一支整枪成本仅9美元;因外观粗糙丑陋且保险极不可靠易走火和易卡壳被英军士兵戏称为“臭气枪”即“stens”或“stench”。</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虽然司登冲锋枪有缺点,但不可否认的是装备了400万支的庞大数量结构简单成本低,依旧为占胜德国发挥了巨大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司登冲锋枪不仅大量装备英军和英联邦军队,还秘密运往欧洲德占区供应各国地下抵抗组织;驻印度和缅甸的英军及中国远征军均有装备。</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战结束后大量司登冲锋枪以战争剩余物资的形式进入中国,在3年解放战争中被缴获并装备我军,电影《长津湖》余从戎用的就是英国司登式冲锋枪。</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制M1卡宾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M1卡宾枪是1940年美国温彻斯特研究所所长爱德温.巴格斯雷领导,由大卫.马绍尔.威廉姆斯设计;使用7.62x33mm卡宾枪弹,15发弹匣供弹,后座力小易操控,做为替代自动手枪的近战自卫武器配发部队,主要配发军士、司机、炮兵、通讯兵和二线人员使用的作战武器。</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M1卡宾枪在二战结束后以美援的方式大量进入中国,并在3年解放战争中被我军大量缴获并装备,据战场上美军反映M1卡宾枪威力偏小,甚至无法击穿志愿军士兵穿着结冰的棉衣。</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电影《长津湖》的后半段,伍万里怎么怀里又搂着M1卡宾枪?这M1卡宾枪哪里来的?估计是从美国佬那里抢的。</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制M3冲锋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M3冲锋枪是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国内部主任工程师弗雷德利克.W.圣普森领导的研发小组开发,二战时期大量生产的廉价.45口径的冲锋枪,30发子弹弹匣供弹,射速450发/分钟,结构简单易于大量生产,因外形独特被美军戏称为“黄油枪”。</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M3冲锋枪在二战结束后以美援的方式大量进入中国,并在3年解放战争中被我军大量缴获并装备。</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步枪类</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国产汉阳造步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汉阳造步枪是1896年,清末洋务派大臣、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汉阳兵工厂仿制德国“1888委员会步枪”,定名“八八式”,1898年江南制造局也开始仿制生产,定型后不断改进于1944年停产,前后生产近50年,是中国首款使用无烟火药的步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世纪80年代,随法国以硝化棉为主的无烟火药替代黑火药做为枪弹的发射药。无烟火药相较于黑火药能量密度更高,性能更稳定,燃烧吋烟尘和残留更少;随着弹药火工品的质量和性能得到极大提升,这为整装子弹研发制造提供了可能;加上普鲁士步枪后膛装弹药和弹仓供弹的普及极大的提高了步枪射速并赢得了普法战争的胜利,西方列强的步兵轻武器迅速进入了大规模制式化换装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德国“18888委员会式步枪”就是当时众多枪型的一种,虽然有些不足,但仍被多国购买专利仿制;该型枪使用7.92x57圆头步枪弹,5发弹仓供弹,供弹退壳旋转栓动控制,射程远威力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汉阳造步枪自装备清朝新军直到抗日战争,是中国各武装部队主要的轻武器,历经辛亥革命、民国内战、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是中国战争史上的传奇武器。</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国产中正式步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正式步枪是德国毛瑟M1924步枪的中国版本与德军装备的98K步枪同源,使用毛瑟7.92x57步枪尖弹,1935年由巩县兵工厂(兵工署第十一兵工厂)仿制生产,成为国民政府军队的制式步枪,因造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8月,国民政府将新枪定名“二四式步枪”,最初机匣打上“二四式”印记。后定名为“中正式步骑枪”,机匣打上“中正式”印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5年双十节后大量生产,1937年统一了图纸、标准、材料、工艺以期满足枪械零配件的互换,是近代中国第一款制式武器;定型后各地兵工厂也多有参与制造,但限于技术水平和材料等原因枪械质量参差不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因中正式的枪身较日军三八式步枪短,故配发全长575㎜的刺刀;中正式步枪因采用7.92x57尖弹,故威力大于使用6.5x50步枪弹的三八式步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原设想逐步更换各地兵工厂生产汉阳造八八式步枪,后因抗日战争爆发巩县兵工厂遭遇多次轰炸,产能受限换装速度明显跟不上。</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日制三八式步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日制三八式步枪的前型是三十式步枪和三五式海军步枪,1907年小石川炮兵工厂研究所所长南部麒次郎重新设计枪机,结合日军1904~1905年在中国东北与沙俄陆军作战环境沙尘多易引起枪械故障,故在枪机部分增加随枪机联动的防尘盖,这一明显的特征就是“三八大盖”的由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虽然正式生产的时间是1907年开始,但是南部麒次郎将新改良研发的步枪仍以明治天皇年号第三十八年(1905年)命名,明治41年3月新造三八式正式装备部队,并在明治43年全部将三十式步枪更换。</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日制三八式步枪是根据日本矿产资源贫瘠的特点,最大限度的减少枪机配件,整枪极低生产使用成本适合日军大规模装备。中国各地军阀也大量购买和仿制,尤其是东北军阀张作霖的东北兵工厂大规模仿制生产,质量和产能不逊日本原产的三八式步枪,“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下的东北兵工厂成为东亚最大的兵工厂。</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日军信奉精度射击的三八式步枪采用6.5x50口径步枪弹,击发子弹时无烟发射药在长枪管里充分燃烧,故枪口焰极小隐蔽性好射击精度高,在战场上日军狙击手极难被发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日军作战中强调士兵突击白刃战,三八式步枪的枪身和刺刀远长于其他国家生产的步枪,这一战术在信奉火力至上的苏军和美军时已属极度落后挨打,但在面对火力贫弱且训练不足的中国军队时却屡屡得手,抗战初期中日两军白刃战的交换比一般1:5甚至更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八式步枪在苏联和美国看来就是烧火棍和废材,所以当太平洋战争结束后美军将大量缴获的日军装备沉入大海;美苏后也将部分缴获转送给国共军队,加上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在战场上也有大量缴获并装备各自的主力部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先期入朝参战的志愿军大部分使用的是日式三八式步枪,电影《长津湖》中伍万里最初配发的就是三八式步枪。</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苏制莫辛-纳甘步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莫辛-纳甘步枪是俄国于1880年代后期至1890年研制,1891年定型大规模生产的制式轻武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880年代后期沙俄为了赶上西方列强大规模换装步枪,组织了新枪设计选型委员会,从各国定型投产的步枪和新枪设计方案中筛选。俄国轻武器设计师谢尔盖.伊万诺维奇.莫辛和比利时武器设计师李昂.纳甘兄弟也各自提交了设计方案,因各有特色且表现优异进入最后评审阶段。</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选型委员会中意见不统一,俄国政府看中俄国人莫辛的步枪,俄国军方则看中比利时人纳甘兄弟的设计方案,最后委员会作出了折中,将两个方案中各自的优点合二为一,各取所长设计一型新步枪。其中,发射机构选用的是莫辛的设计,而连续射击的供弹系统采用纳甘兄弟的设计,新枪名称采用两个人的姓氏合并命名,考虑到沙俄的国家尊严,新枪俄国人的的姓氏在前,于是既有俄国血统又有比利时优秀设计的新枪名“莫辛-纳甘步枪”诞生了,随后莫辛被晋升为上校并被任命为谢斯特罗列茨克兵工厂的主管,负责莫辛-纳甘步枪的后续改进生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1891年至1959年莫辛-纳甘步枪一直在不断的改进,以适应战场的需要,共生产了1700万支。</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莫辛-纳甘步枪是一型后拉旋转式枪机,配7.62x54R莫辛-纳甘步枪弹,5发固定弹仓供弹,四棱形可拆卸式枪刺,该枪结构简单机构件少故障率低,瞄准基线长,射击精度高,1891/30狙击步枪(该型狙击枪标配光学瞄准镜)广泛用于苏德战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苏军中很多狙击手使用该枪狙杀德国和轴心国军人,其中最著名的是猎人出身的瓦西里.扎伊采夫,他成名于堪称“血肉磨坊”的苏德战场南线的斯大林格勒战场(由裘.德洛主演的电影《兵临城下》与德国狙击兵学校校长克林格的对决),其个人在整个战争期间共狙杀400多名德国和轴心国军人,由其培训的狙击手共狙杀约10000名德国和轴心国军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莫辛-纳甘步枪与中国的渊源颇深,中国人因该枪射击时声音清脆尤如溅落在盘子的声音,遂起谐名“水连珠”步枪。该枪进入中国主要四次,一、广州黄埔军校初创时期苏俄援助一批该枪装备黄埔军校学生军,二、北伐战争初期苏俄又援助一大批装备北伐军,三、抗日战争初期德国迫于日本压力将军需装备断供后,苏联政府出于自身利益,以有偿和无偿的形式多次提供陆空装备,该枪位列其中,但时间不长后也因迫于日本压力和苏德战争爆发而断供;另外俄国十月革命前后各地军阀通过各种渠道也搞到了一些装备各自的部队,四、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结束后苏联政府以有偿和无偿的形式,多批次大量提供我国用以换装正在使用的杂式装备。</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张桃芳使用莫辛-纳甘1944步骑枪在32天内耗弹436发狙杀美军214名(无配置光学瞄准镜),多数狙击距离400米以内,少部分超800米,创造了朝鲜战场狙杀记录。</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美援朝停战后我国以生产许可证的方式,根据苏方提供的`莫辛-纳甘1944步骑枪图纸工艺和技术指导进行仿制,定名50式步骑枪。为我军第一批制式武器装备部队,该枪装备我军时虽己落后同时代武器,但它见证了我军开始走向陆军轻武器制式化改装进程的第一步。</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M1903春田式步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M1903春田式步枪(英文:“Springfield rifle”),1900年由美国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斯普林菲尔德“Springfield”,即“春田”的意思)经德国毛瑟授权以德国最新的M98式步枪为基础参照,设计出M1901、M1902和M1903型试验用步枪,最后在M1903型样枪的基础上改进定型,1903年正式装备美军,中国绰号:“花旗中正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该枪装备美军后随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军同时也装备了多国多型步枪,通过战场实战M1903春田式步枪表现优异深得士兵称赞。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美军依然使用各型M1903春田式步枪参战,随着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的定型列装,美军部队随即进行大规模换装,并将换下来的各型M1903春田式步枪大量援助中国和其他国家军队。我军在解放战争中曾大量缴获并装备,该枪在不同国家军队的手中打满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抗美援朝战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M1903春田式步枪,使用M1906 7.62x63mm步枪弹,弹仓容弹量5发,射速10发/分钟,有效射程800米,是一种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该枪材质优加工精良,由于射击精度高且动作可靠曾加装M73或M73B1型2.2倍光学瞄准镜改进的M1903A4狙击步枪,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有左撇子狙击手丹尼尔.杰克逊边祈祷边射击的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制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因其设计师约翰.坎特厄斯.加兰德而得名,是美军二战时期装备的制式步枪;该枪原始设计是从1921年开始,在完成初步设计后又花了十几年进行细节修改以适应美军不断变化的需要,经长时间的设计修改,1936年定型大规模生产,正式投产后又进行了重大设计更改,1940年才开始正式以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装备美军,历史历经二战和朝鲜战争,至1957年全球共生产近1000万支;经过二战和朝鲜战争实战检验,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是当时最好的步枪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使用7.62x63全威力步枪弹,弹仓容弹量8发(又称大八粒),精度高射速快火力持续性好。</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当手持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的美军面对手持98K的德军和三八大盖的日军时具有强大的火力优势。据被俘的德军反映手持2支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的美军即可压制1个手持98k步枪的德军步兵班,装备三八式步枪的日军更是不值得一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兄弟连》中就有美101空降师506团E连理查德.迪克.温斯特中尉率领其它空降兵使用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作战的场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国著名的将军乔治.巴顿曾评价它是“曾经出现过的最了不起的战斗武器”,并在战场上经常手持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在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队普遍装备,被我军缴获很多,经过我军在战场上实际测试后综合评价较好,缺点多数集中在相较日式、中正式、莫辛-纳甘步枪,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重量偏重,加上使用全威力步枪弹射击时后座大,不太适合亚洲人使用,电影《长津湖》中神枪平河用的两种枪械,其中就有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当狙击枪使用;十几年后轮到南越军人去体验一下在丛林中使用加兰德的感觉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英制李-恩菲尔德步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恩菲尔德步枪(Lee-Enfield Senries Rifles)名字分别取自于发明者詹姆斯.巴黎.李和生产厂家恩菲尔德兵工厂,是英国1896年1965年研制装备的短行程后拉旋转式栓动步枪,产量7100万支全球第二仅次于AK47自动步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枪弹口径0.303英寸Buitish(7.7mm)中国人又称英77,弹匣容弹量10发,经过训练的老兵射击速度可达30发/分钟,射程500米,射击精度高。其后端闭锁短行程后拉旋转式枪机动作可靠速度快远超其他栓动步枪,几乎与半自动步枪不分伯仲,是同时期射速最快的栓动式步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堑壕战中其迅猛的火力给德国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手持5发弹仓的98K德军步兵往往在射击完毕重新装弹时送命,一些德国军官在回忆录中提及一个英军步枪队的齐射火力之猛烈超过机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电影《集结号》中解放军连长谷子地手持的就是李-恩菲尔德步枪,他对该枪的评价是:“英77射程远,打的准,关键是射速快的吓人,就是子弹太难搞”。</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恩菲尔德步枪是英国恩菲尔德兵工厂的拳头产品,英军和所有英联邦军队的标准制式装备,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马来亚独立战争、1980年的阿富汗战争。中国军阀如:桂军、川军、黔军等都曾装备,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突破湘江封锁线时就遭遇了装备该枪的桂军顽强阻击损失惨重。电影《让子弹飞》中姜文饰演的张麻子打火车头用的就是这种步枪。</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轻机枪类</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瑞士启拉利KE-7轻机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瑞士SlG斯塔姆工业公司于1920年代中期,由匈牙利裔设计师帕尔.启拉利和瑞士工程师戈特哈德.恩德两位合作设计的启拉利KE-7轻机枪,1928年定型投产主要用于出口,KE是两位设计师的首字母,型号7的意思是两位设计师第七次合作研制成功的产品。该枪采用枪管短后座气冷式原理设计,该枪结构简单可靠,维护保养方便。</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全枪重8KG,25发弧形弹匣供弹,射手通过控制扳机扣动的辐度来实现半自动或全自动射击,射速450~550发/分钟,原厂口径是7.5mm,进入中国后改为7.92mm与汉阳造步枪弹和德械步枪弹通用,国民政府1928年~1939年进口3025挺,1934年至1939年四川军阀刘湘引进,并由华兴机械厂仿制6000余挺,中国军队装备总量仅次于捷克ZB-26轻机枪,二战后期随着美援武器大量输入,瑞士启拉利KE-7轻机枪逐步淡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个细节得更正一下,长征时红军22位勇士飞夺泸定桥时,各种影视剧中是清一色的民二四式水冷重机枪和捷克ZB-26轻机枪提供火力支援,其实就是一挺瑞士启拉利KE-7轻机枪提供的火力压制和火力支援,该枪现在还保留在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9兵团在长津湖地区作战期间,有不少启拉利KE-7投入作战,战役结后逐步被苏联DP轻机枪换装。</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捷克式ZB26轻机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ZB26轻机枪使用7.92x57毛瑟步枪弹,射速500发/分钟,20发弹匣供弹,子弹散布小且射击精度高;有经验的机枪射手以单发或3发点射可以进行精确射击(侵华日军深知歪把子不好用,甚至在战场上丢掉歪把子轻机枪用ZB26轻机枪),因可快速更换枪管故火力持续性高,重量轻火力机动性强勤务维护简单,作为步兵班的火力支援武器深受喜爱。</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ZB26轻机枪是捷克武器设计师哈力克于1920年开始设计,1926年定型由布尔诺国营兵工厂正式量产,定名为“布尔诺国营兵工厂26型轻机枪”,ZB26轻机枪一经问世便一鸣惊人多国采购和购买生产专利,中国便是其中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ZB26轻机枪自进入中国后购买加上仿制不下10万挺,从德械师、苏械师、中械师、日械师、美械师均有装备,做为中国军队步兵班排主要攻坚火力打满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全场,甚至一线部队换装后还装备了二线部队和民兵。</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英制布伦轻机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英制布伦式轻机枪又称布朗式轻机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联邦军队的火力支柱。</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布伦”(BUEN)的命名来自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国营兵工厂(Bruo)和英国恩菲尔德兵工厂(Enfield)的前两个字母组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布伦轻机枪是1933年捷克产ZB26轻机枪参加英国新型轻机枪选型,被英国军方选中,并根据英国军方要改进而来,基本性能与ZB26差别不大。1935年正式定型装备英军成为制式武器,后英国购买捷克的生产权由英国恩菲尔德兵工厂制造,1938年正式投产,命名MKl7.7毫米布伦式轻机枪。</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英制MKl7.7毫米布伦式轻机枪自投产后大量装备英联邦军队,该枪频繁出现在亚洲、北非和欧洲战场;后因援助中国战场需要,从1944年起,加拿大通过租借法案向中国提供了约40000挺口径7.92毫米布伦轻机枪(该型号被称为79勃然)。</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除了援助中国外,英国还向欧洲德占区地下抵抗组织提供了大量7.92毫米布伦式轻机枪;德国盖士太保破获了很多地下抵抗组织并缴获了大批7.92毫米布伦式轻机枪,因与德军子弹囗径规格相同弹药通用,德军白捡了便宜顺势将其据为己所用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战结束后,直1980年代英联邦军队还在使用该枪。</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日制大正十一式轻机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正十一式轻机枪,是1922年(日本大正天皇十一年),日本军队向欧洲军队看齐增加步兵班支援火力定型装备部队,口径6.5mm与三八步枪通用,漏斗式弹仓容弹量30发,射速500发/分钟,因枪托细长向右弯曲便于贴腮瞄准,中国俗称“歪把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中国战场上该枪射击精度较高,但枪弹威力不足,漏斗形弹仓供弹故障率高,两脚枪架长且火线高度高,机枪射手易受对方攻击,作战时只能发射200发子弹等待枪管降温,否则就会炸膛,火力持续性奇差;中国军队使用的捷克ZB26轻机枪与大正十一式轻机枪正面对抗,其各项性能明显处于下风,所以日军机枪射手更愿意使用缴获国军的ZB26作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抗日战场上中国军队也多有缴获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并自己装备使用。</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日制九六式轻机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针对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在中国战场上表现不佳,1936年小仓兵工厂设计师南部麒次郎借鉴捷克弹匣供弹方式,采用30发弧形弹匣供弹以提高供弹的可靠性,枪管配有提把便于携行的功能;此时7.7mm枪弹已经供应军队,但是固执的设计师还是坚持九六式轻机枪继续使用6.5mm步枪弹,枪托由“歪把子”修改成了“拐把子”,九六式枪管也配有提把但只能携行,却无更换枪管的功能,歪把子火力持续差的缺点依旧。设计师开创性的为九六式轻机枪设置了刺刀卡座并配发刺刀用以白刃肉搏战,脑回路清奇且执拗的日本人誓将缺点进行到底。</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中国战场上该也屡被缴获,抗美援朝初期入朝参战的志愿军也有装备,但很快被苏械武器替换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日制九九式轻机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日制九九式轻机枪是设计师南部麒次郎在九六式轻机枪的基础上于1939年设计定型的,使用7.7x55mm有坂枪弹与准备替换三八式步枪的九九式步枪通用;枪弹威力有所提升,射击精度高。另外因枪口设消焰罩安装刺刀受限,但设计师仍然固执地保留了刺刀卡座(机枪射手端着机枪去进行白刃格斗,只有日本人有如此的顽固的执念),其他基本性能与九六式轻机枪相似。</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九九式轻机枪因装备部队较晚,战争后期多数装备太平洋战场的作战部队,在中国战场作战的部队也有极少量装备(电影《长津湖》中指导员梅生和神枪手平河均使用99式轻机枪当狙击枪使用,狙杀战场上的高价值目标)。</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苏制DP/DPM轻机枪,又称“捷格加廖夫轻机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7年12月21日苏联研制并装备了捷格如廖夫轻机枪用以替换马克沁.托卡列夫轻机枪,服役后历经战争考验结构简单故障率低。抗战前期苏联政府曾少量军援民国政府,抗美援朝中后期苏联大量援助志愿军部队用以换装连排班的基本火力单元(许多有关抗美援朝的电影都有“DP大盘鸡”的身影)。</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因该型轻机枪的供弹方式为奇特的容弹47发圆形供弹盘,美军称之为“留声机”,在我国型号“DP”的汉语拼音谐音被军迷戏称之为“大盘鸡”。</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制M1918A2式轻机枪/自动步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枪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后期到达欧洲战场的美军发现战斗序列中没有装备伴随步兵在堑壕和钢丝网之间作战的轻机枪,于是法军和英军送来了绍沙轻机枪和刘易斯轻机枪,超高的故障率引来美军恶评如潮。</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时美军方才想起1917年初,约翰.摩西.勃朗宁带了轻重机枪各一件到华盛顿进行公开展示并实弹射击,两件武器表现令人印象深刻。这时美国政府发出了武器订购合同,并责成美陆军军械官员在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进一步对两件武器进行测试,1917年5月美国政府正式命名弹链供弹的水冷机枪为“M1917勃朗宁机枪”,而由弹匣供弹的为“M1918自动步枪”(当时还没有轻机枪这个单词),于是M1918勃朗宁自动步枪由温彻斯特公司、柯尔特公司、马林-罗克韦尔公司紧急投产,1918年7月投入法国前线,有趣的是约翰.摩西.勃朗宁的儿子范.阿尔文.勃朗宁少尉在作战中使用了其父设计的武器向德军射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该枪虽投入战场较晚但美军和协约国军队对该枪的表现印象很深刻,特别是法军采购15000支取代了极不可靠的绍沙轻机枪;很快战争结束了,但是该枪的改进还在进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个人觉得图中M1918A2勃朗宁轻机枪的弹匣咋那么别扭呢,应该是装反了,这种偷懒的低级错误不应该啊。</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次大战结束后,M1918勃朗宁自动步枪进行了多次改进,并定型了M1922轻机枪少量装备美军骑兵;1937年对该枪进行了第二次改进,该改型被美国陆军定型为M1918A1式轻机枪,该型枪增配两脚架。</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8年的欧洲战云密布,美国陆军再研新枪为时已晚;于是该型的第三次重大改进于1938年开始1939年正式定型为M1918A2勃朗宁轻机枪,1940年正式装备部队最初的M1918A2是由M1918、M1922、M1918A1改造,IBM和新格兰轻武器公司作为M1918A2的生产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M1918A2勃朗宁轻机枪作当美国陆军步兵班的火力支援武器,每排3支作为火力支撑点极大的加强了美陆军的火力;随着战争的进程同盟国的军队也得到了很多支援,并在战争结束后作为剩余物资提供给中国,解放战争中我军大量缴获并装备部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重机枪类</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民二四水冷式重机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民二四水冷式重机枪,是1934年8月(民国23年)“中德合作的黄金时期”,民国政府财政部长孔祥熙与合步楼公司签订《中德原材料农产品与工业品及其他产品互换条约》,又称“合步楼条约”,中国用锰砂、钨砂等战略物资及农产品换取德国的工业产品特别是军需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民国政府下属金陵兵工厂以德国提供的MG08式水冷马克沁重机枪设计图为蓝本按图仿制,1935年(民国24年)仿制成功,定名“二四式”并装备部队,是当时民国政府部队主要的制式装备。</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使用7.92mm98式机枪重尖弹/尖弹,100发/250发帆布弹带供弹,射速600发/分钟,有效射程1000~2000米,枪管水冷却,全枪重49KG。</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优点:射击时威力大火力持续强故障率低,在抗日战争中相较于日军大正三式和九二式重机枪是全面胜出,号称“死神镰刀”。缺点:重量太重火力支援机动性差,一般只能做为连、营级的固定的机枪阵地支援步兵进攻和防御作战,战场上生存能力较低易遭对方狙击手和炮火攻击而损失。</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民二四式重机枪装备中国军队时间长,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日制大正三年式重机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日制大正三年式重机枪是以法国哈其开斯1897重机枪为原型并仿制改进,枪管还是不可更换只是加装散热片相较于仿制对象重量则增加了不少,但火力持续性提高的有限。定型时作为气冷式的大正三年重机枪全重超过50KG,超过了西方大部分水冷式重机枪(本想减重却减了个寂寞)。</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设计师南部麒次郎顽固的坚持大正十一重机枪、大正十一式轻机枪的子弹口径必须与三八式步枪子弹统一使用6.5mm有坂步枪弹,该弹步枪射击都觉威力小,轻重机枪再使用同一弹种,弹头威力则更加孱弱,30发保形弹板供弹不可靠,射击时需要经常刷油来保障供弹的可靠性;实际战斗射速不高,但精度较高是该枪唯一的优点,该枪是一件超过水冷式重机枪的重量,比轻机枪好点的火力持续性,与普通三八式步枪的同等的杀伤威力的奇怪产品;由此可见作为列强中最穷且最缺资源的日本在研制三军武器时特有的顽固执念。</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自大正三式重机枪进入中国战场,中国军民因射击时独特的“咯咯”声,称它为“鸡脖子”;无独有偶该枪因太平洋战场与美军作战,美军对其独特的射击声也起了外号“啄木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日制九二式重机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针对大正三年式重机枪投入战场的表现,面对战场上频繁出现装甲目标威力小的缺点愈发突出。于是日本使在原枪的基础上进行了小改,把枪的口径提高到7.7mm,并配发钢芯穿甲弹对付轻型装甲目标,外形基本不变将原枪机双手握把改成可向上折叠的外八字形枪机握把。</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正三年式重机枪和九二式重机枪在抗日战争、太平洋战争、苏军进攻东北和朝鲜、3年解放战争的战场上均有大量缴获,我军亦有装备。</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制勃朗宁M1919A4式重机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该型机枪是由M1917A1水冷式重机枪改进而来,使用7.62x63mm机枪弹,射速:450~600发/分钟;主要是拆除了水冷外罩改为气冷式枪罩,三角架改进,大幅减重以提高火力机动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战时期大量配发美国陆军做为排连基本火力支援武器,在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表现出色;战争结束后做为剩余物资提供给中国,解放战争中我军大量缴获并装备部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制M2勃朗宁重机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制M2勃朗宁重机枪,由约翰.摩西.勃朗宁于1921年定型的M1921型12.7mm重机枪改进更换重量较轻的气冷式重型枪管而来,1933年定型称为M2HB型重机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该枪使用12.7x99mm机枪弹,弹种包括普通弹、穿甲燃烧弹、曳光弹、穿甲曳光弹、硬芯穿甲弹、脱壳穿甲弹等,钢制可散式弹链供弹,射速450~580发/分钟,射程1800~2500米、弹道平稳、威力大,全枪重58KG,全自动射击时精度也很高,朝鲜战场上美军常用此枪配光学瞄准镜当狙击枪使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M2勃朗宁重机枪自装备美军,经历二战欧洲战场、太平洋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检验已逾百年;经多次改型甚至海空军也有各自的衍生型号,至今仍在装备使用,被军迷呢称“老干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该枪与苏制DShK“德什卡”M36/46高射机枪并称双雄,频繁出现在全球各热点战场,堪称重机枪的“卧龙凤雏”。</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苏制郭留诺夫SG43/SGM式重机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郭留诺夫SG43式重机枪,是苏联于二战时期前苏联研制的重机枪,它成功的替换了马克沁M1909水冷式重机枪,主要是配属连营级作战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该型号全枪较重,射速较高,射程远威力大,因配备防弹盾板机射手的生存能力强,是“拆战壕、拆掩体”的利器深受志愿军官兵的喜爱,更换高射枪架便可进行对空射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电影《上甘岭》有个片段,志愿军SG43重机枪和DP轻机枪2个机枪小组,在坑道口与美军的M1918A2轻机枪和M1919A4重机枪2个机枪小组相互对抗的过程,影片把该枪的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7年我国仿制了该型号重机枪,编号53式重机枪,并参加了建国后中印、中越边境作战。</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新中国的国威和自信来自于抗美援朝战争堪称立国之战,是联合国历史上第一次出兵参战的西方国家群殴一个国家,并且该国被称之为侵略者(朝鲜南北之战应称之为内战),16国机械化精锐对阵骡马化的精锐轻装步兵,30多个国家的后勤补给,加在一起就是40多个国家陆海空立体军事打击,不仅没打赢而且打的是如此狼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联合国历史上第一次与所谓的“侵略者”签停战协议即所谓的“正义”的一方并没有战胜所谓的“非正义”的一方。无可争议的是新中国的军威是由中国人民志愿军陆军创造的,是世界战争史上轻装步兵的巅峰至今未被超越。</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相较之下令美国人引以为傲,1991年鲍威尔与施瓦茨科普夫指挥的多国联军重型装甲部队,在“沙漠军刀”时的那记左勾拳也就那样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美援朝战争中国打赢了吗?有些人说没打赢,毕竟战争的终点又回到战争的起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此战为中国赢得了未来(从北纬38度线误判到不许跨越北纬17度线听懂了以后的急刹车,再到南海2016年的偃旗息鼓)。</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国若破,何以为家?怕死是本能,赴死是觉悟;后世的尊严太平不是求来的,那都是拿命换来的。</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军现役班用191步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步枪又称QBU/Z191精准步枪,5.8mm口径子弹与95式步枪通用,配高倍率光学瞄准镜精度高100百米自动射击30发子弹全部上靶,皮卡汀尼导轨模块化组件拓展性好,30发聚合物透明弹匣,三段式伸缩枪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步枪枪族是我军步兵班的标准装备,标志着中国轻武器综合技术水平已不亚于柯尔特、赫斯塔尔、黑克勒-科赫、毛瑟、西格绍尔、克洛格、伯莱塔等西方著名机械生产商的产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军步兵班新换装的班用轻机枪,在参考德、美等西方各国先进班用轻机枪的基础上研发,主要对标德制MG5、美制M249、M240,以色列内格夫式轻机枪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该枪使用5.8x42mm步枪弹,射速:700~800发/分钟,有效射程:600~800米,短行程活塞导气式后座力小;双路供弹方式:兼容100~150发可散钢质弹链,30发弹匣50发弹鼓供弹,战场补充简单;皮卡汀尼战术导轨模块化设计,可快速更换枪管;大量使用新型材料重量较M249轻2.4KG,人机功效好可实现单兵射击。</span>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QJB201班用轻机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军步兵班轻武器枪族</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朝鲜战场上的屡次交手令中美两军重新审视了双方,并各自对对方实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定位;我军自建军逐渐从弱小成长为一支有坚定信仰有强大的作战能力,直至面对具有现代化作战能力的军队而不落下风;朝鲜战争教会我军怎么打一场现代化的战争。现在的美军逐渐学会了有分寸感、边界感和知敬畏知进退。用乔治.凯南曾经形容《苏联行为的根源》的一段话现在同样适合美国:“苏联对于理智的逻辑不敏感,但是对于实力的逻辑非常敏感,除非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否则它会把它的实力和影响力填满世界盆地的每一寸缝隙”。</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战后在我国军队建设全面师从苏军,学习如何组织机械化陆军重装集团打现代化战争。崇尚重装火力至上并初尝射程之内皆真理(印军、越军都知道被火力压制挨揍的滋味);加之1991年受到美军在海湾战争中对伊拉克军队信息化加机械化降维式热刀切黄油般的冲击,通过30余年的忍辱负重从“跟跑”到“并跑”,己在某些领域的“领跑”实现了凤凰涅槃,尤其是军改后的重装合成旅装备已实现机械化与信息化的有效结合并向智能化迈进,其综合战力已超越美陆军重装旅,对其他国家陆军具有碾压性的优势。</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建国初期一边倒地学习苏联,中国在极短的时间里补齐了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短板,使得中国具备了门类比较完备工业制造体系,历史上唯有中国在确保国家主权的情况下完成了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强大的军队建设不是一蹴而就,许多科研工作者也都是亲历苦难,就像芯片专家黄令仪先生说的那样:“我愿匍匐在地,擦净祖国身上的耻辱”。一代代军工人前赴后继卧薪尝胆默默付出,这为我军实现装备成体系完全自给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学习借鉴美国和西方,中途赶上了计算机信息化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班车,这一切都归功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与美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全程参与竞争;至于欧洲和其他西方国家现在只能远远看着这两个国家的尾灯,也快看不到了。如果中国要编写三本书的话,应该是有关“激光技术”、“人工智能”、“高超音速飞行器”、“量子科学”和“电磁科技”的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