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城遗址公园:从清凉门出城西行 500 米,可观东汉石头城遗址。宋以前,长江由此擦壁而过,此处是秦淮河与长江的交汇口,因此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曾被称为 “东吴第一军事要塞”。<br> 鬼脸城:在清凉门到草场门之间的城墙下面,有一块突出的椭圆形石壁,因为长年风化,砾石剥落、坑坑洼洼,中间还杂有紫黑相间的岩块,怪石嶙峋,远看隐约可见耳目口鼻,酷似一副狰狞的鬼脸,被称为 “鬼脸城”,其西侧有一处清亮的池塘,从水面的一侧可以看到鬼脸城的倒影,即老南京人俗称的 “鬼脸照镜子”。<br> 龟石群 此处原为江滩,唐代以后江水逐渐西移,龟石经长年累月的江水冲刷,表面形成了凹凸不平的风化层,磕之层层脱落,如乌龟脱壳,因而得名。 鬼脸城实名为 “石头城”,位于南京市鼓楼区石头城公园内。《红楼梦》开篇就点明故事源自 “大荒山无稽崖” 下的一块顽石,同时书中多次提及 “金陵”,即南京古称,是贾府根基所在,而南京又被称为 “石头城”,曹雪芹以 “石头记” 为书名,既暗合了南京 “石头城” 的意象,又赋予顽石以灵性,隐喻着繁华背后的沧桑变迁。<br> 石头城作为保卫都城的军事要塞的地位依旧未变。 古代长江绕清凉山麓东去,巨浪时时拍击山壁,将山崖冲刷成峭壁。 建安十七年(212),孙权依清凉山西麓的峭壁修建了石头城,此城北缘长江,南抵秦淮河口,是建康(今南京)西部的防守要塞。六朝统治者都视之为重地,以至后人常把它当作南京的代称,到唐代已经荒废。在南京建都的六朝在它们悲恨相续的史实中包含极深的历史教训,所以金陵怀古后来几乎成了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在国运衰微之际,更成为关心政治的诗人常取的题材。<br> 鬼脸城实名为“石头城”,位于南京市鼓楼区石头城公园内,因园内古城墙中段一块凸出的椭圆形红色水成岩,长年风化,酷似一副狰狞的鬼脸,故被称为“鬼脸城”。<br> 杨吴时期因江水南下,清凉山西部崖壁被江水冲涮得如刀削斧砍一般,紫红色的砾石裸露在外,形成“峭立江中”的天生石壁。其中一段石壁因风化作用,出现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怪状,酷似一张面目狰狞的“鬼脸”。这段石壁以及沿石壁建造的石头城,由此被称为“鬼脸城”。石壁前有一池塘,可见鬼脸倒影,人称“镜子湖”,历史上闻名的景点“鬼脸照镜子”即指此处。<br> 吴国孙权迁至秣陵(今南京),在石头山金陵邑原址依山筑城,取名石头城。并据此扼守长江险要,当时的长江水就在石头城墙下,石头城成为东吴重要的军事要塞,有 “石城虎踞” 之称。<br><br> 相传三国时期,曹操亲率大军准备趁月黑风高之时偷袭东吴,当大军战船杀奔途中,遥远的江面上突现一高大而面露狰狞的恶鬼在据守城门,魏国大军顿时吓得慌忙撤退,从此不敢贸然进犯,“鬼脸城”名声大振。<br> 鬼脸城所在的石头城城墙自虎踞关龙蟠里石头城门到草场门全长约 3000 米,依清凉山西麓的秦淮河畔而建,城墙厚实坚固,蜿蜒曲折,宛如一条巨龙盘踞在江边。<br>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二年兴建城墙,此处石头城便成了南京城墙的一部分,是南京城墙最古老、最特殊的一段。 鬼脸城作为南京的重要地标,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并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书画作品等。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石头城》<div>山围故国周遭在,</div><div>潮打空城寂寞回。</div><div>淮水东边旧时月,</div><div>夜深还过女墙来。</div><div>以石头城为背景,抒发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br></div> 诗人通过描写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将大自然的亘古如新与人世间的繁华一瞬进行鲜明对比,深寓着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br> 《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 萨都剌:<div>“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div><div>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 <br>该句描绘了从石头城上远眺的壮阔景象,天空与吴楚大地相接,视野辽阔无垠。同时,昔日六朝胜地的繁华,如今已荡然无存,只有江河青山依旧,抒发了作者吊古伤怀的情感。<br></div> 石头城作为跨越两千余年的历史遗迹,其承载的战国金陵邑、东吴军事要塞、明朝城墙等历史属性,成为现代文学还原历史场景的重要依托。 隋朝统一中国后,石头城的防御功能逐渐减弱,唐武德八年(625年)后,石头城便开始废弃。五代以后它逐渐成了佛教胜地,人们开始用清凉山取代石头山的称呼。 <br> 今天石头城遗址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人们踏青觅翠、发思古之幽情的去处。 燕王河位于石头城下,为外秦淮河的一条支流。<br> 相传少年朱棣指出朱元璋修建南京城墙之弊端,朱元璋有不容之心。马皇后安排朱棣由此河逃出京城。后朱棣北封为燕王,故后人称之为燕王河。 鬼脸城西侧便是宽阔的秦淮河,河水波光粼粼,杨柳垂岸。河面上时常有游船驶过,岸边也有不少垂钓者,偶尔还能看到白鹭在湖面飞翔,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br> 三国时,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夕,出使东吴,与孙权共商破曹大计。诸葛亮途经秣陵县时,特地骑马到石头山观察山川形势。 他看到以钟山为首的群山,像苍龙一般蜿蜒蟠伏于东南,而以石头山为终点的西部诸山,又像猛虎似地雄踞在大江之滨,于是发出了“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赞叹,并向孙权建议迁都秣陵。<br> 孙权在赤壁之战后,迁移到秣陵,并改称秣陵为建业。第二年就在清凉山原有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头城。当时长江就从清凉山下流过,因而石头城的军事地位十分突出,孙吴也一直将此处作为最主要的水军基地。此后数百年间,这里成为战守的军事重镇,南北战争,往往以夺取石头城决定胜负。 鬼脸城见证了南京历史上的六朝兴衰等诸多变迁,是夯土垒石的历史丰碑。而《红楼梦》中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以及 “金陵十二钗” 等人物的命运沉浮,与南京(石头城)的历史厚重感形成呼应,借南京六朝兴衰之地,为书中贾府的奢靡与崩塌提供了现实蓝本。<br> 元萨都剌·百字令·登石头城<div>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div><div>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div><div>蔽日旌旗,连云樯艣,白骨纷如雪。<br>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div><div>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div><div>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div><div>歌舞樽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div><div>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div> 清凉门城墙利用山体陡峭石壁加筑矮砖墙,属于 “包山墙” 结构,体现了古人 “因地制宜” 的建筑理念。 历经多次战火的清凉门。 城砖上不仅刻有工匠的名字,更有厚重历史的记忆。 清凉门的故事启示我们:历史并非遥远的符号,而是与现代社会紧密相连的 “精神根系”。唯有尊重历史、理解历史,才能在城市发展与文明进步中找到文化之根、精神之魂。<br> 清凉门作为明城墙的重要城门,历经 600 余年沧桑,印证了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重新认知过程。 城墙的建筑风格、城砖上的铭文等,都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技术和社会经济状况,对于研究古代建筑工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鬼脸城见证了南京从战国时期到现代的历史变迁,包括六朝的兴衰、王朝的更迭等,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军事防御体系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br> 鬼脸城怀古<br>石城残壁矗江汀,犹见当年鬼脸形。<br>魏武挥鞭惊浪急,谢公赌墅倚云青。<br>苔侵古堞埋尘迹,月照寒潭映旧亭。<br>六代繁华皆逝水,空余风笛诉飘零。 《七绝・鬼脸城有怀》:<br>鬼脸狰狞犹照镜,<br>东吴旧迹石头凝。<br>千年岁月沧桑变,<br>唯有青山依旧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