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日记(90)一一游南京明孝陵景区

杜鹃花

<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4日下午</p><p class="ql-block"> 审核:朱士康</p><p class="ql-block"> 背景音乐:古都南京谣</p> <p class="ql-block">  明孝陵景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孝慈高皇后马氏的合葬墓,也是明朝的第一座陵墓。</p> <p class="ql-block">  三号门前的燕雀湖畔,羽杉林立,早已成为明孝陵不容错过的景点。我们匆匆驾车而至,果不其然,这里游客云集,争相在湖边留下美好瞬间,与秀美的羽杉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秋景,真可谓是醉人的画卷。这里的水杉林宛如油画般鲜艳夺目,红与橙的叶子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分外妖娆。阳光洒落其间,交织出斑斓的光影,让人仿佛踏入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中午的阳光直射在燕雀河畔,将羽杉林染成一片耀眼的金红。湖面波光粼粼,河水泛着细碎的银光,倒映着岸边挺拔的羽杉和人影,水中的树影随着微波轻轻摇曳,仿佛另一片摇曳的火焰。</p> <p class="ql-block">梧桐大道:</p><p class="ql-block"> 在三号门打完卡,我们沿着梧桐大道往里走,这里又是另一片美的天地。</p><p class="ql-block"> 11月的阳光倾泻而下,将梅花园旁的梧桐大道染成一片流动的鎏金。正午的光线穿透枝叶,在青石板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宛如碎金铺就的甬道。梧桐叶已褪去青翠,化作深浅不一的琥珀色、焦糖色与锈红,层层叠叠,在微风中簌簌摇曳,仿佛无数镀金的铃铛在低语。</p> <p class="ql-block">  此时,游人络绎不绝,他们或手持相机,捕捉这难得的秋日美景;或手挽手漫步于落叶铺就的金黄小径,享受着这份宁静与浪漫。孩童们在父母的陪伴下,兴奋地追逐嬉戏,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更有文艺青年,坐在长椅上,手捧书籍,沉浸在这份静谧与美好之中。整个梧桐大道,因游人的加入,更显生机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梅花艺术中心:</p><p class="ql-block"> 沿着梧桐路往前走,经过梅花艺术中心,该中心以梅花艺术为核心,融合自然与人文景观,是南京梅花文化的标志性场馆。但此时寻梅不见见风骨</p><p class="ql-block"> 深秋探访梅展馆,枝桠静默未着花。虬曲的梅枝在玻璃幕墙内勾勒出遒劲的线条,褐色的老皮上蛰伏着来年春讯。看展板上"凌寒独自开"的摄影作品,忽觉未绽的梅树更具张力——那是一种将绽放压缩成沉默的蓄势。离馆时拾得一枚去年的梅萼,在掌心碎成齑粉,却比盛开时更教人懂得,等待本身就是一种绽放。</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p><p class="ql-block"> 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依山而建,坐北朝南,纵深2.62千米,原四周建有周长22.5千米的红墙,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因屡遭战火,仅存石刻和建筑基础,后部分复建,大致分为三部分,包含神道、陵寝和明功臣墓。是国家5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神道:</p><p class="ql-block"> 继续往前是明孝陵神道美景,令人叹为观止。‌神道全长615米,两旁依次排列着狮子、骆驼、大象、麒麟和马等六种石刻神兽像,这些石刻工艺精湛,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深秋时节,神道两侧的圆柏依然苍翠,却也被秋风染出铜锈色的边纹。这些常青的守卫者与落叶乔木交织,形成奇妙的色彩交响——柏树的黛绿是低音部,银杏的金黄是中音,而槭树的艳红化作高亢的华彩。风过时,不同质地的叶片碰撞出沙沙、嚓嚓、簌簌的多声部秋歌。</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神道上,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自然的宁静,仿佛穿越回那个辉煌的时代‌。无论是春夏秋冬,明孝陵神道都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线,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p> <p class="ql-block">  1961年3月4日,明孝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2003年7月3日,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 </p> <p class="ql-block">金水桥:</p><p class="ql-block"> 位于明孝陵陵宫区正面,是中国传统中轴线建筑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明孝陵"三桥两河"防御体系的核心节点,其三座单曲拱桥横跨御河,连接神道与陵宫建筑群,体现明代皇家陵寝"天人合一"的营造理念。该桥基与两岸石堤保留明代原构,1992年按旧制修复护栏等构件,现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世界文化遗产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文武方门:</p><p class="ql-block"> 明孝陵文武方门是明孝陵陵宫区的正门,始建于明初,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门分五洞,中门为御道,两侧分列文武官员通道,体现封建礼制等级。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朱红墙体庄重肃穆,石须弥座基彰显皇家威仪。门额原悬朱元璋手书"明孝陵"匾,现存为后世补制。此门作为明清皇家陵寝制度的典范,2003年与明孝陵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其形制对明清两代帝陵营造产生深远影响,兼具建筑艺术与历史研究价值。 </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六国告示碑:</p><p class="ql-block"> 明孝陵六国告示碑立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位于文武方门东侧红墙下。该碑以中文、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日文六种语言镌刻保护陵寝的告示,碑额篆书“特别告示”四字,周围饰以云龙纹。碑文大意是:鉴于明孝陵内御碑及附近古迹历年破坏严重,特下令竖立围栏加以保护,禁止游客越栏参观,以免对前述御碑及陵区古迹造成损坏。旨在约束外国游客行为,彰显主权。碑文强调“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传统礼制,并禁止破坏、涂画等行为。此碑见证清末中外文化碰撞,兼具文物保护与国际交涉意义,现为明孝陵重要历史遗存之一。</p> <p class="ql-block">神功圣德碑:</p><p class="ql-block"> 明孝陵文武方门是明孝陵陵宫区的正门,始建于明初,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门分五洞,中门为御道,两侧分列文武官员通道,体现封建礼制等级。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朱红墙体庄重肃穆,石须弥座基彰显皇家威仪。门额原悬朱元璋手书"明孝陵"匾,现存为后世补制。此门作为明清皇家陵寝制度的典范,2003年与明孝陵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其形制对明清两代帝陵营造产生深远影响,兼具建筑艺术与历史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方成明楼:</p><p class="ql-block"> 明孝陵方城明楼是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合葬陵寝的核心建筑,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方城为宝顶前的方形城台,高16米,以条石砌筑,正中券门隧道通向幽深的墓道。其上的明楼原为重檐歇山顶木质结构,后毁于战火,现存基座与清代复建的砖砌碑楼,内立“此山明太祖之墓”石碑。建筑群依山而建,融合唐宋帝陵规制与江南地理特色,开创明清皇家陵寝“前方后圆”布局先河,2003年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明孝陵保持了陵寝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体现出明清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其创立的陵寝制度有着承前启后、独创新规之意义,规范着明、清两代500多年20多座帝陵建设的总体格局和风貌,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意义。</p> <p class="ql-block">  秋日的明孝陵景区,色彩斑斓。六百年的金桂在红墙下吐露芬芳,银杏大道铺就的金黄地毯从文武方门一直延伸到方城明楼,每一片摇落的叶子都写着时光的密码。</p><p class="ql-block"> 偶有落叶盘旋而下,在光晕中划出优雅的弧线,最终轻轻覆在斑驳的石板上,为六百年光阴再添一笔温柔。远处梅花园的幽香隐约浮动,更衬得这梧桐长廊如一场金色的梦境,灿烂而庄严。</p> <p class="ql-block">  随着夕阳渐渐隐去,我们踏出一号门,目睹着络绎不绝的游客背影缓缓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孝陵那巍峨的身影在暮色四合中愈显庄重。唯有那些银杏与枫树,像点点星光,在秋天的气息中倔强地绽放着光彩。这里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象征,让人不禁沉醉于对历史和永恒话题的深刻思索。</p>